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

2023-05-26 08:44王蕊
家长·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语文

王蕊

小学阶段,语文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立足学生主体的认知特征和兴趣爱好,科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合理开展;围绕语文知识的传授、综合能力的培养,完成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遵循育才、立德、树人的教育路径,加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成效。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偏向于对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主体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追求的引导。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不成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借助语文的教学载体,通过知识传递和德育引导,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德育和语文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追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一方面实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借助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载体,加强对学生人文熏陶。另一方面,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结构,通过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形式,推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借助语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學质量。

(二)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双基、三维的目标递进,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实现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的转变。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认知理解中,内化为自身的社会化能力。因此,在语文和德育的知识引导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落足点,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为学生建立积极的思想价值理念。教师对学生的语文教学和德育并不是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知识讲解,而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组织学生在探究交流、综合思辨和体验感知中,理解德育的深层内涵。教师还应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适时推动学生的生活应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发展。

二、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教师需要明确对学生的德育并非朝夕可成,而是要充分遵循系统性的教育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德育为核心,实现对教材文本的科学整合。在知识教学和德育引领中,促进学生的系统性认知。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围绕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发展变化,进行层次性的教育渗透。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实现对学生德育意识、观念、品质和行为的教育侧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层次性渗透和系统性引导中,提高语文德育的实效。

(二)审美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的德育引导中,教师立足教材文本的特性,深入发掘文本的语言、思想之美。在美感教育中,在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创造美。教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并非孤立的语言说教,而是要围绕语文文本内容的综合教学,帮助学生理性辨别是非美丑善恶。在正确的审美观念认知中,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培养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积极意识。

(二)应用性原则

教师要打破以往的孤立化教育,推动课堂和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教育。使学生在学会弄懂的基础上,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应用。对学生的德育和语文教学,并非仅是停留在理论化的知识传授。因此,教师需定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印证抽象的理论概念,深刻理解德育的深层内涵。同时,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在继承理解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时代创新,提高学生的社会化能力。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教育

在以往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往往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完整的学习认知,影响了德育的成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性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一方面教师以教学文本为载体,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德育素材。教师在知识语言传授,技能应用训练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炼出文本中隐藏的主题思想,同时以主题思想作为教学切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教师以德育内容为核心,打破以往的碎片化教学讲解。通过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的主题划分,实现对结构化文本的整合,将不同的文本内容结合主题进行大单元联结,借助群文阅读的形式,推动学生的整体认知。在群文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对多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学习和整合分析,结合主题思想的统一认知和文本内容的探究思辨。在扩大学生阅读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德育主题的感悟。教师加强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深度融合,依托于知识教学的载体,由此实现对学生的系统性德育培养。在层次性和系统性的语文德育渗透中,完善学生的心理建设,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生活化教学,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明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立足学生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引导。小学生基于年龄发展的局限性,主要以形象思维限制为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文内容和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推动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的审美鉴赏和真实体验中,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完成对文本语言的解构,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可以借助现实生活的事例,帮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吸收文本中的情感道理。例如,教师结合文本内容的特性,将学生带到对应的生活环境,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内容进行直观化呈现。鼓励学生进行生活探究,解析文本中对环境语言的描写。通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听觉、视觉和触觉的多感官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品读和鉴赏文本的语言之美,理解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的特色。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对知识概念的认知突破。并且,为了促进学生的直观认知,教师可以进行生活事例的列举,让学生在语言品读和内容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围绕品鉴文本的语言之美,感悟现实生活之美,为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认知。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借助丰富的生活德育素材,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在提高语文教学成效的基础上,优化德育的效果。

(三)情境表演体验,深化学生的认知理解

教师在语文教育中,应避免以自身的知识灌输代替学生的主观体验。刻板的德育讲解,会陷入枯燥的价值说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围绕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方针,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表演活动,使学生在体验认知中,理解文本中隐藏的主题思想和德育理念。教师合理实施情境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学习,完成对课本剧的合理设计;教师指导学生在分层阅读中,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剖析;围绕泛读,让学生根据关键字词,归纳文本的重要信息,总结出文本的基本大意。在细读文本的环节中,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重点段落,划分内容结构,体会写作语言的表达特色。到了精读环节,启发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文本的主题思想内涵。教师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创编设计,对每个学生进行合理分工,完成对文本结构的场景划分,人物角色的设计,语言交流的优化。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在语言表达、动作展示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特征。在情境对话中,亲历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果,体会不同角色的行为表现。教师围绕阅读学习和体验认知的综合教育,可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德育主题的理解。教师转变以往平面化的语文教学,借助动态化的情境表演,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学生明白文本中传递出的人生哲理和理想價值。

(四)主题思辨交流,推动学生的辩证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环节,教师注重对争议性辩题的发掘,培养学生的辩证认知能力。在主题思辨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教师避免通过德育说教,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而是利用开放性的话题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批判思维的发展,推动学生的理性分析和正确认知。例如,教师结合文本法治主题的思想内核,延伸出自律和他律的争议性辩题,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交流。学生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自身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相应的事实和道理论据。通过文本内容的阅读、网络资料的查询和生活案例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学生根据信息辨识和总结归纳,提炼出相关的论证说明。在主题交流环节,学生立足自身的观点表达,进行相关的资料例证。其他成员在倾听和思考中,分析对方的论证说明,推理观点、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发现对方思维误区和逻辑漏洞的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反驳。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辨交流,打破学生的孤立认知,在真实的具体事例、生活事实和亲身经历的论述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由于学生的思维认知尚不成熟,很容易对部分德育内容陷入片面化认知。教师利用自律和他律的观点延伸和内涵思辨,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法律和道德的辩证认知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和法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互助合作学习,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对学生的语文德育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的调动,使学生成为德育的学习主体,在自主探究和集体合作中,共同完成对学习任务的突破。教师利用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将文本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各个小组的探究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的导向,学生分析问题时,确立自身的探究方向。在猜想假设中,通过逻辑推理,形成独特的自我认知。在小组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个性看法。其他学生在思考推理中,可以学习借鉴,不断优化自身的思维路径。在自由、讨论、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打破学生的学习局限性。同时,在小组竞争和互助合作中,能够正确倾听和交流分享,共同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解决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结束之后,鼓励学生小组派出代表,分享小组的学习成果和个性见解。教师在学生自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和教学补充,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助合作学习活动的创设,鼓励学生与学生合作,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协作交往能力和集体合作精神。

(六)生活实践训练,锻炼学生的社会践行能力

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对应的实践训练。围绕教学和现实的相互连接,理论实践的综合教育,锻炼学生的社会践行能力。教师可设置开放性的实践作业,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在生活问题的发现、分析和思考中,完成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例如,有的学生发现,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受到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学生以此作为社会实践作业,通过实地调查和信息搜集,了解传统文化消失的原因。在综合信息的整理中,认识到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进行个性化宣传,在创新实践中,可以结合录屏拍摄,进行传统文化的说明讲解。通过影像化的解读,阐述民俗民风的艺术特色、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呼吁更多人的关注和保护。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能够自觉理解和继承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教师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观念塑造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的行为锻炼,推动学生生活践行的创新应用能力。

(七)做好榜样引导,加强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很多时候对教师的德育难以全部理解。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做好自身的榜样引导,加强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打破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引导和科学教育,帮助学生能够客观看待和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在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特性,围绕语文教学中听读写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例如,在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在日常的上课活动和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保持良好的上课纪律,以自身为学生树立价值典范,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指导,利用积极的正向激励,推动学生的自主管理。

四、结语

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特性。在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借助文本的德育素材,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认知和精神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