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23-05-30 16:02王雅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指南针小朋友课文

王雅菲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解答富有趣味的智力难题。在实验开始阶段,德西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第二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则没有任何报酬。在休息阶段,会发现得到奖励的大学生继续答题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减弱;而未获得报酬的小组中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利用休息时间继续答题,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德西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警惕这种现象的发生,避免在语文学习的相关活动中给予学生过多的奖励,进而减弱这项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应将重心放在积极增强语文学习本身的吸引力,引导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后最终找到答案产生愉悦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解什么才是持久作用于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不同种方法进行尝试。例如,有教师以奖励作为强化学生学习动力的法宝,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长期如此,奖励刺激带来的弊端会影响学生对知识学习意义的判断,使学生将奖励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不能感受到来自知识本身的吸引力。这种外在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侵蚀,从某种角度向我们发出警示:奖励并不能持久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反还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功利化。英国有句谚语“兴趣是不会说谎的”,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中很容易感受到奖励式教学所面临的危机。因此,教师要扭转学生将获得奖励作为学习乐趣的局面,实施愉快教学,增强所学知识内容的趣味性,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以《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向小学生介绍了几种帮助人们辨别方向的天然指南针,课文内容有趣且实践性较强,很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关注。但有些教师因担心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会提出在活动之后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五张小画帖的承诺,这反而会降低课文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期待。因此,教师要用增强知识内容趣味性的方式提升教学自信,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教师可在导入部分向学生出示四幅不同场景的图画,并大致说明图画背景:小朋友外出游玩迷路,身边没有大人陪伴,他们现在很着急。教师利用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图画中小朋友的处境中,“其实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指南针能帮助他们找到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读课文帮助他们找到大自然的指南针”。教师并没有向学生提供奖励,只是借助情境的营造将教学内容立体化,可感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的学习状态会变得更加积极。

要培养出理想的人就必须偏重理想教育,虽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理想的教育并不存在,但教师仍要秉承这一教育信念。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感知到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特点,还具有人文性特点;不仅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科,更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启蒙学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用精神做支撑,摒弃物质奖励对学习氛围的破坏。用精神鼓励的方式,从远大理想和未来发展等高境界方面向学生提出要求,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提升学生的动机水平,促进他们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当然,为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育人效果,教师要在精神鼓励的同时向学生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趋于平稳。

教师在导入环节使用图片营造情境,目的是借用这一情境将教学环节串联起来,使整个学习活动围绕“帮助小朋友寻找大自然中的指南针”展开。所以在“精读课文,朗读感悟”环节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过课文,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中的几种指南针,再看看这些图片中也出现了这几种指南针,那么你想为哪张图片的小朋友指明方向呢?快帮帮他们吧。”此时,如果教师用物质刺激学生,势必会让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小学生觉得帮助人是需要报酬的,即便面对的是教师虚拟出的小朋友,他们也会将其作为某种暗示。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将物质刺激转化为精神鼓励。

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但是帮助别人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掌握助人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围绕自己选择的图片说说辨别方向的方法,帮助迷路的小朋友找到方向。”例如,有学生选择画有北极星的图片,并指着北极星说道:“北极星永远挂在北方,向着北极星的方向走就是北方,这样就不会迷路了。”对于回答问题的小学生,教师要进行精神鼓励:“说得很好,图片上的小朋友会按照你的方法找到方向的。”在这里,教师可以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小朋友找到方向的情境,提升小学生的自豪感,促进他们理想和信念的生成。

罗素说:“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无论知识以怎样的形式出现,最终都是要转化为物质形态,这是一个国家乃至个人的最终追求。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将学生置于理想的学习状态中,还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奖励,让小学生了解学习知识一方面要为国家奉献力量,另一方面也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做准备。当然,德西效应的消极影响仍然是存在的,教师只有适当地运用外在奖励,将内在动机与外在奖励有机结合,才能降低外加报酬抵消项目活动对参与者吸引力的风险。例如,教师要使表扬和鼓励恰如其分,在场合和方式的选择上也要适当。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篇文章篇幅简短,关于大自然中指南针的介绍一目了然,但看似简单的文章,实际包含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比赛:“为什么说太阳是忠实的向导?为什么同一棵大树一边枝叶茂盛,一边枝叶稀少?指路灯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把北极星比作指路灯?你还知道其他天然的指南针吗?”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小诗。教师为了提升教学品质,可适当奖励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与物质相互转化的关系。例如,对问题回答全面且准确的小组,教师可奖励一枚小指南针。学生在传看的过程中,既领略了科技生成的指南针,又在感叹天然指南针神奇的同时,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情。此外,用知识思维换取奖励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尽早了解到学习与个体人生是休戚相关的。

教師用物质奖励会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但也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转移为追求物质奖励,削弱学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学习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学习效果反而降低了。所以,教师不能过多依赖奖励来增加学生学习动力,而应通过愉悦的教学用知识的魅力打动他们。偏重理想教育,用精神鼓励代替物质奖励。当然,完全与物质绝缘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物质奖励,使学生明晓知识与物质的转化关系。

作者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指南针小朋友课文
失灵的指南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观展指南针
背课文的小偷
找茬儿
指南针的由来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