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典诗词诵读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

2023-05-30 16:02王潮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家国古典亲情

王潮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养,重视亲情,心怀天下;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统编版高年段教材中收录了大量含有家国情怀的诗词佳作,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引领学生诵读感悟,以培养、践行家国情怀,传承、发扬人文精神。

乡愁是构成中国人乡土文化的重要元素,亦是家国情怀中的一抹特殊情愫。在此类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捕捉信息点,于诵读中初尝那一味乡愁。

《宿建德江》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初读古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捕捉信息点“客”和“愁”,抛出问题:在何地为客,为何而愁?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独在异乡为异客”初识“客愁”;再读古诗,便初步感受到了那抹淡淡的乡愁。接着再度发问:月怎近人?进一步指导学生触摸水中月的意象,引出古典诗歌中月亮与思乡的微妙关系。由最熟悉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发开去,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经典诗词的品读中感悟乡愁。最后学完整首古诗,在充分理解后反复吟诵,感悟诗人的羁旅之思。

乡愁记忆、乡土文化,两千多年来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在古典诗词的诵读中,学生跟随诗人体味乡愁,感悟家国情怀。

注重自身修养,重视亲情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古典诗词中修身立德、感念亲情。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三首古诗均为咏物诗,分别是《马诗》《石灰吟》和《竹石》。教学中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一首古诗,首先关注题目,明白所詠之物为马。接着从诗句内容中抓物象特征,“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直击“马”的形象,其中“金络脑”一词陌生,引导学生关注注释,了解是象征马受重用。然后联系诗人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所言之志,一个“何当”几多无奈几多期盼,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最后指导学生诵读全诗。“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连续吟诵数遍,体会诗人那种复杂的心情,在失望中依然渴望建功立业的情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后学习后两首古诗的时候,可指导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自主探究。

君子不仅重视个人修养,更重视亲情,所谓君子立身,孝字为本,这也是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提到母爱亲情,最著名的诗作当属孟郊的《游子吟》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轻声吟诵中,“线”和“衣”两个极为普通的物象被赋予了特别的情意和温度;“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就在这样近乎碎碎念中,慈母弯腰缝补的画面变得清晰可见,一针一线都藏着母亲的不舍与牵挂。笔者认为《游子吟》句句皆佳,情真意切,赏此诗作,非读不能品也。在诵读声中,血脉亲情代代相传,中华文明、家国情怀也得以赓续。

三、走进征夫的情感世界,于诵读中感受边塞诗的悲壮豪迈

在华夏文学宝库中,有一类写边塞题材的诗词,它以雄浑、豪放、悲壮等这样的美学风格成为古典诗词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尽管诗人身份不同、诗的格调有异,但深沉的家国情愫一脉相承,凝成戍边守塞的核心价值和精神高地。”

诵读边塞诗词,可通过走进征夫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的悲壮豪迈。当我们走进王之涣的《凉州词》(统编版五下)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个“怨”字,直抒胸臆,道出了边关的环境恶劣,也道出了征夫的思乡愁怨。细细品读,却又似乎是征夫的自我宽慰,虽说乡愁难耐,但戍守边关责任重大。大声诵读,在这样极具张力的表达中,学生也会感受到这份豁达的胸怀。边塞诗中的家国情怀,是内化于心的义不容辞,是个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故爱国永远是边塞诗的主旋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统编版五下《从军行》),诗人以戍边战士的口吻发声,读着这样的誓言,学生感受到的是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无须太多的分析,只需诵读数遍,这种崇高的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就会在学生心中涌动翻滚……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的国家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饱含家国情怀的诗词,有些因年代久远、复杂的社会背景等因素较难理解,应指导学生结合资料,在诵读中体会、培养。

《江上渔者》(统编版六下)是一首五言绝句,寥寥20个字意蕴隽永。“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言近旨远,文字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深意和情感呢?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查阅诗人资料,并借助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学生了解范仲淹。再次诵读品味这两句诗,由此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后,学生会感受到捕鱼人生活的艰辛和诗中饱含的对渔民的关切和悲悯。教师适时引导,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对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切关心和热爱,正是他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的高度体现。诵读这样的诗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对底层百姓深切的同情回荡在诗人心头,也回荡在千年之后我们的心头。

山河失守、国将不国从来都是令人沉痛的话题。学习这一类题材的诗文,教师需指导学生结合资料,弄明白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是诵读理解的前提。这一份家国情怀是杜甫在平叛捷报传来的喜极而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统编版五下);是陆游盼望朝廷军队收复失地的一次次失望而非绝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统编版五下);是陆游临终的遗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统编版五上);是林升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统编版五上);是龚自珍对死气沉沉的朝廷的痛心疾首、对改革的期待和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己亥杂诗》统编版五上)……诵之吟之,句句血泪,字字入骨。在这样的诵读中,深沉的爱国情怀将厚植在每个学生心中。

“古典诗词中所包含的家国情怀作为诗词的灵魂,构筑起古诗词人文精神的巍峨大厦。”在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用诗人的家国情怀来涵养、构建自己的家国情怀,并以此提升人文素养,让学生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理想,勇于担当,将来建设好伟大的祖国。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家国古典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清明话亲情
略谈“家国情怀”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