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握初中语文“教学点”策略摭谈

2023-05-30 16:02王玲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学点品味精准

王玲玲

当下,初中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简单直接或过于本分,缺少从单元整体和具体学情两个层面来考虑。对此,王荣生教授提出了将教学目标改为“教学点”的观点,这样的“教学点”要求精准,每篇课文一两个即可,是单元语文要素的落脚点,又具有准确、鲜明、聚焦的特点,因而能够促进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下文就如何精准把握初中语文“教学点”谈一点认识与思考。

统编教材单元编写采用双线组元,大致按照人文主题类型组合,知识或能力训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必须走出传统单篇课文教学的套路,树立起单元整体教学意识,通过精准把握一个个“教学点”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每个“教学点”能够有效承载相关的单元教学目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情感哲思”,教学目标有三项:一是在反复品味中欣赏语言;二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三是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这三项目标是提纲性的,具有统整的意味。每篇课文、每节课的“教学点”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具体化。《背影》一课中,编者在课前预习给出的提示有“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在课后练习的“积累拓展”中精選课文中的四个句子,要求以这些句子为例进行赏析,体会文本语言的朴素典雅和简净细致。这些都指向了对文本语言特点把握的“教学点”,首先是对单元说明中第一项训练目标的落实,树立品味欣赏语言的意识并学习品味欣赏语言的基本方法。其次是点明平淡具有表现力又饱含感情是《背影》语言的特点,品味欣赏这种语言特点的方法是反复咀嚼、仔细品读。再次是通过举例示范和突出“品味语言”这一“教学点”的落实路径。最后,将在《背影》中学习的品味欣赏文本语言的方法,在后续的自读课文中再次以“教学点”的形式落实:《我为什么而活着》中,阅读提示明确要求“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刻,文采斐然,有许多语句都值得认真揣摩”,就是要求学生抓住文本中意蕴深刻的语句进行自主咀嚼品味,赏析语言魅力;《昆明的雨》在阅读提示中要求“试着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做些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这是从兴趣出发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而且采用的方法是朗读感悟,实际上是对此前赏析方法的补充。这样对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点”的确立与落实,就是从单元整体意识出发的,是一种精准聚焦。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落实课程标准大量阅读的要求,在编排上建构了由“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加“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课堂教学的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分别体现单元目标教学的内部梯次,经过学习、内化后迁移运用到课外的自主阅读中。这就必然影响“教学点”的精准选择和确定。在教读课文中,“教学点”通常分布在助学系统的诸多内容中,如预习、思考探究、拓展积累以及知识卡片等,它们共同达成单元目标中具体化的阅读方法、技能的学习;在自读课文中,“教学点”主要体现在课文批注和阅读提示中,与教读课文比要简单一些。应该说,无论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内容中都包含着多方面值得学生学习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作为“教学点”则要求是聚焦的性质,在一课一得上下足功夫。因此,教师需要在三种课型的结合上精准把握阅读的“教学点”。

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编者安排了教读课文《紫藤萝瀑布》和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共同承载这一教学任务。对照单元说明认真研读《紫藤萝瀑布》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内容,可以确定作为“教学点”的学习方法有:学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和学习在由物及人的想象中进行托物言志的方法。这两种表达方法的聚合点在物的描写上,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达出与人(志即情感)相通之处。之后,在自读课文《一棵小桃树》中,需要运用《紫藤萝瀑布》中学习的方法,品味、赏析在写景状物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理解文中“我”与小桃树的密切联系,体会托物言志的方法。这样就实现了教师由教读课文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自主学习的转变。

再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编者安排了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以及自读课文《蝉》与《梦回繁华》。整个单元的“教学点”在把握说明文的特征、学习说明方法和揣摩说明语言,但自读课文《蝉》是一篇科普作品,明显有别于其他三篇课文,因而作为自读课文,还存在了教读课文以外的“教学点”,那就是体会文本中有情节、有描写的文学性特征和科学精神。之所以在《蝉》中突出这一“教学点”,主要是因为《蝉》的教学在运用教读课文的方法学习之外,还指向了课外阅读,也就是整本书阅读《昆虫记》,并体会《昆虫记》积极探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就是三种课型在聚焦“教学点”上形成前后呼应、连点成线成面的教学,追求一课一得的教学落实。

一篇课文“教学点”的最终确定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中最关键的自然是人这个因素。当下的课程理念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样一来“教学点”的确定就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立场。然而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是参差不齐的。那么,以什么作为确定“教学点”的参照物呢?这需要教师在把握教学环境时不能简单地大致了解,而要从不同层次上(如学情、班情等)有清楚认识,才能保证课堂上“教学点”的精准落实,包括对不同学情有不同的侧重点。

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根据单元说明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点”可以具体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默读中归纳各段要点并分析各段之间的关系,厘清作者思路;二是学习课文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议论语言严谨、有力的特点。确定这样的“教学点”适用于生源薄弱的班级,属于保守本分的教学目标,对于优质生源或班级优秀学生来说,至少需要从文体特征上确定一个“教学点”。因为《纪念白求恩》属于很典型的议论文,所以感知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和结构特点就是本课学习中很必要的“教学点”。学生需要从中把握文章的论点、论证和结论。这是就议论文文体一般特征的学习目标,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以议论为主,穿插了不少与记叙文区别明显的概述性语言,这就是记叙文向议论文过渡在语言上体现出来的重要变化。

总而言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在每篇课文中通过确定比教学目标更具体的“教学点”,聚焦处于核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追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周铁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点品味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品味桂峰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二首
品味四季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