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的“情、趣、美”教学

2023-05-30 04:59沈丽华
幸福家庭 2023年1期
关键词:意境教师应诗歌

沈丽华

儿童天生是诗人,在他们的眼里,太阳是永远用不完的红线球,萤火虫是不小心烧着了短尾巴的小马虎,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而诗歌的世界也非常神奇,它可以把许多平凡的事物表现得活泼、鲜明、动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引导儿童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儿童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诗歌教学是幼儿园常见的文学欣赏活动,是儿童感受语言美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儿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让儿童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披文入情,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解读诗歌的内涵

“情”来自诗歌本身,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视角解读诗歌的内涵,从儿童的心灵了解世界,用儿童的视角看待万物,把自己变成长大了的儿童。比如,金子美玲在《积雪》中写道:“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吧,上百的人压着它。中间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诗人用儿童最自然的状态体验、感受这个世界,把对雪的感觉展现得透亮又充满童趣,教师解读时要怀着一颗童心,展现诗中的真情。

儿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想象将主观情感融入作品角色,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与作品的对话。教师要在理解和尊重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心去体会诗歌,真正从儿童的视角解读诗歌,引导儿童与作品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二)再现诗歌的真情

1.体味作品,把握感情基调,达到“以情感人”。不同的诗歌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有些是欢快的,有些是悲伤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用不同的语音、语调讲解诗歌,让儿童从生动的语气变化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依循这条感情线索,从中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2.音乐渲染,增强情感效应,达到“以情动情”。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说语言是一颗种子,教师的语言魅力是阳光,那么音乐的渲染就是养料,它们相辅相成,在儿童心中催生出一朵朵美好的心灵之花。一段动人的音乐、一段生动的配音、一份精美的课件,总是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有一定的感染力,可以陶冶情操,激发人心底最本真的情感。教师应在平日留心,注意积累,为教学活动找到合适的音乐素材,创设相应的情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增强诗歌教学的效果。在选用素材时,教师要注意选用与诗歌的情感合拍的音乐,以免喧宾夺主,起到反作用。

3.感动自己,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以情育情”。一般来说,语言类的活动目标至少有一条是情感相关,而这一目标也是活动的价值所在。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找到最能打动自己的点,并循着这条情感线索进行讲解,从而让儿童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

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既不能直白地表达,也不能说教示范。上述的情感共鸣是指教师挖掘诗歌蕴含的深意后,以自身对诗歌的解读将诗歌中的情感移情于儿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一次活动从开始到结束,其“情”归何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诗歌蕴含的情感情真意切地演绎出来,从而感动儿童。比如,金子美玲创作的童谣恬淡、纯真、透明,似乎一切都在眼底,触手可及,她在《太阳雨》中写道:“小草灰扑扑的,雨把它们洗干净了。小草湿漉漉的,太阳把它们晒干了。都是为了让我可以这样躺着舒舒服服地仰望天空。”

在这首童谣中,小草、雨、太阳都是儿童所熟悉的,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抓住儿童最熟悉的这些事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朗诵童谣,促使儿童代入童谣所描述的美好情境,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身临其境,体验诗歌的趣味

(一)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开始部分,要想诗歌容易被儿童理解和喜欢,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教师就必须重视导入环节,思考导入方式的设计、教学语言的使用、情感的传递、情景的描述等方面是否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是否与作品的情感基调相一致。

(二)激发儿童兴趣

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有着无限的热情,教师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为教学活动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以调动儿童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在有趣的活动中理解诗歌内容。

(三)开展趣味诵读

教师可以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正确标准的普通话和不同的语调语气,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使书面、静态的文字充满画面感,从而让儿童充分欣赏文学作品的趣味。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肢体动作、符号标记、语音语调等,创造性地表现诗歌,促使儿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潜心入文,欣赏诗歌的美感

(一)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中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如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结构美等,它们能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的发展,让儿童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生命力、感染力和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环节。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借助诵读,引导儿童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美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诵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读出语感。教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比如《手指谣》的部分歌词“食指食指碰碰,做只小鸡叫叫,叽叽叽;食指中指并拢,做把剪刀玩玩,嚓嚓嚓;五只手指捏捏,做個榔头敲敲,咚咚咚;伸出拇指翘翘,夸你戴上红花,好好好。”其中的动词和拟声词很容易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且朗读起来非常顺口,教师在带领儿童学习这首童谣时,可以突出节奏,特别是后面的拟声词,以加深儿童的印象,让儿童品味其中的语言美。

2.读出感情。情是诗歌的魂,它们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教师只有带领儿童尽情诵读,才能让儿童体会作品中的感情,从而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与诗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带领儿童学习《笑得真甜》时,教师可以结合“甜甜蜜蜜”主题活动,让儿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诵读。教师要读得字正腔圆,掌握好诗的节奏韵律,并鼓励儿童用心倾听,在听中感悟诗的深意,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

3.读出韵味。韵味即指声韵、节奏、韵律,教师可以用“古诗新唱”的方法,激發儿童学习诗歌的兴趣,帮助儿童品味诗歌的音韵美,陶冶儿童的性情,让儿童体会诗歌的美感。

(二)启发引导,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领悟诗歌的意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儿童大胆想象,将诗歌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借此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1.启发想象。在引导儿童理解诗的大意后,教师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将儿童引入诗的意境,促使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可以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儿童通过大胆想象,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以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

2.填补空白。诗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形成的结晶,是作者用跳跃式的语言反映生活的本质,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方式。对于诗中的画外之图、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师只能引导儿童自行填补。

3.生活架桥。诗歌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想,是作者将自己对社会万象的理解倾注于笔端的表现。一日生活皆教育,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体验,促使儿童领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读诗作画,再现诗歌的画面美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些诗歌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教师将绘画引入诗歌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黑夜》时,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引导儿童画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使内容与形式相互映衬,从而加深儿童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将诗与画相结合,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唤起儿童丰富的联想,引导儿童深入体会文学作品的画面美。

教师可以用简笔画或者符合作品风格的画风,将诗意融于画面,引导儿童感受诗的画面美,启发儿童的思考和想象,从而帮助儿童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和儿童共同作画,将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引导儿童理解诗的画面美。在儿童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鼓励儿童展开想象,先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结语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特点,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尽可能用儿童化的语言讲解诗歌,用儿童能感受到的意蕴展现诗歌意境,以增强诗歌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海盐县核电南苑幼儿园)

猜你喜欢
意境教师应诗歌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诗歌岛·八面来风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