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高三这一年

2023-05-30 13:11石焘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论语红楼梦高三

石焘

教高三的日子是苦涩与艰辛的,是五味杂陈、无可奈何的,但也是温暖和欣喜并存,感动与希望始终相伴的。总之,这一年的生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回首逝去的日子,诚如诗人普希金所言: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读  书

高三这一年的学生不是应该只刷题吗?这一年的师生在课堂不是应该“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钻研模拟题”吗?我在高三开学第一课就对学生说了这样的话:“高三这一年的考试成绩对你我来说都很重要,但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不是不间断地做题就能提高成绩的,它要求我们每天都要保持情感的鲜活和思想的灵动。怎么保持呢?我觉得主要是靠阅读、靠阅读经典。因此,高三的语文学习,我打算重读两部经典,那就是《论语》和《红楼梦》。”学生们表示愿意尝试这样的高三语文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我和学生们每周拿出两节课来重读《论语》。我们从《论语》中选出一些重要的章句进行精细化阅读,巩固语言的积累,感悟先贤的智慧,体会人物的性格,关联当下的生活。几乎每次上课,学生们或是会露出会心的微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又或是为孔子的精神而心生敬仰之情。连续几周下来,我们读得如痴如醉,不亦乐乎。一次课前,一个学生匆匆跑来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忘记带《论语》了,我去别的班借一本,笔记我课后一定补上。”我赶紧说:“今天我们小测试,不讲《论语》,不用借了。”那学生突然有点着急,疑惑地问:“啊,今天不讲啊?我们都很期待呢!现在我们在宿舍谈论最多的就是《论语》中的内容了,我们还私底下戏称您就是孔夫子,小赵同学是颜回,小张同学是子路呢!”听了他的话,一种感动和惊喜从心底涌出,一股莫大的力量注入我的身体里。

重读《红楼梦》时,我也没有完全依靠试题,而是和学生们细读重要章回,辅以名家解读的文章,细细品读原著。高考结束后,我收到了一个学生的小礼物——《红楼梦》人物集邮,里面还附了一张短笺:“老师,这是我去西安时路过一个商店看到的。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红楼梦》就想到您,于是我就买下来送给您。生活中遇到很多事情时,我都会联想到《红楼梦》的内容,我觉得《红楼梦》已经进入我的内心深处了。感谢您的谆谆教导,礼物不贵重,请您收下。”

看到学生的信,我承认,那一刻我的内心犹如大海的波涛般翻腾不息。原来,经典是那么有魅力,可以与青年学子产生精神共鸣,甚至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高考前的两天,学生们开始了扔书大潮,我仔细观察有没有学生把《论语》和《红楼梦》扔掉,结果基本没有,让我惊喜。我还和一个学生开玩笑:“《红楼梦》那么沉,还带回去吗?”那学生笑笑说:“这本书可不能扔了。”

此时此刻,我可以满怀信心地说:高三这一年,花一些时间和孩子们阅读经典,值得!

闲  暇

师生的高三生活都是苦的,整日与试卷为伴,与背诵为友。师生都为了那并不确定的理想而付出了太多。我一直觉得高三这一年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就无比重大,而不能仅仅只在乎高考的结果。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和学生们一起关注并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瞬间。

我鼓励学生在晚自习前去散步,欣赏校园里的自然风光。我自己也会在这个时间段与三五同人到校园散步,边聊天边赏景。让我欣喜的是,经常能遇到自己的学生三三两两地也在散步聊天。结束了白天紧张的学习,学生们漫步于校园之中,看看繁茂的大树,看看飞来飞去的蝴蝶,让自己的心灵来一次短暂的休憩。看到我们,学生们大都也会面带微笑地向我们招手致意。偶尔遇到独自行走的学生,我也会说一句:“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啊!”听到这样的话,这些内向的学生也会露出灿烂的笑容。如此这般,我的内心无比踏实,甚至有点得意。我不觉得他们散步是在浪费时间,我认为这是他们在获取美感和心灵的滋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审美体验,在几次模拟考试中出现诸如“雨后景如画”“校园的清晨”这样的微写作题目时,学生才不至于生拉硬拽,才会佳作频出。

一个冬天的课间,教室外突然飘起了雪花,雪越下越大,由细沙般的小雪变成了鹅毛般的大雪。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也都来了赏雪的兴致。几个男生真情流露,随口说出几句古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说完后,他们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正好那时数学学科的赵老师在用手机拍雪景,我灵机一动说:“同学们看,有雪一样精神的赵老师正在记录外边的雪花,此情此景多么有诗意,哪位同学能说两句?”一个男生脱口而出:“白雪公主拍白雪。”说完他又饶有兴致地解释了一句:“因为赵老师就像白雪公主一样可爱。”我点头道:“有才华。”这时全班学生都笑了。外边冰天雪地,教室内却无比温暖。这样一个本来会被遗忘的细节,被一个有心的女生记录下来了,她还制作了一个毕业纪念册,让全班师生可以永久留存、时时回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美”的瞬间。

教师有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使命,就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但这个使命很容易喊成口号。当“美”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应该用智慧和行动与学生们一起去发现、去体会、去记录。“美”给人以信念,给人以希望。高三的学生如果能时常发现生活中的美,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就会更加有力量和勇气。

选  择

选择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今天的世界,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以至于我们五色目迷,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的勇气。

高考结束,几个优秀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面对名校的普通专业和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难以抉择,面对不同城市的魅力和家乡的便利条件而摇摆不定。一个学生半夜发来消息:“老师,您睡了吗?我想问您一个关于选专业的问题。我特别想学心理学师范类专业,咱们家乡的师范院校我是可以读的,但大家会觉得以我的分数去这个学校有点吃亏了。可我又不想到外地去读所谓的名校,所以想直接把家乡的师范院校放第一志愿。您觉得可以吗?”

我理解了这个孩子的真实想法,思考一番后做了如下回復:“如果你对心理学有深入灵魂的热爱,我觉得完全可以直接选择家乡的师范院校。但若是将来别人问起,可能会觉得很可惜,说你怎么没去更好的学校之类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有定力,不要在别人审视的眼光中失去自信。选择了就不要有遗憾,因为你喜欢,与金钱无关,与别人的评论无关。我当年学文学时,也有人提醒我,怎么学这个没有用的专业。我也怀疑过自己,甚至怨恨自己。但后来我走出来了,到现在我也不后悔,而是为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而骄傲和感动。我想,当初如果因为别的原因我学了其他专业,现在我会后悔,会看不起自己。选择了就不害怕,即使将来发现现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将来可能困难重重,那也不后悔不抱怨,好不好?”

几分钟后,孩子回复我:“好的,谢谢老师!因为我个人是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会更好。很久之前我就很想学心理学,因为心理健康很重要,可大多数人都很不重视心理问题。我虽然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能帮助到一些人,我觉得这样特别有价值。虽然这所师范学校是‘双非,而我确实也可以去上别的名校,但我不喜欢,我觉得追求名校没有太大意义。我明白了,要有定力,坚持做好一件事更重要,您真的给了我很大的勇气让我去选择。”

无独有偶,第二天我又收到一条消息:“老师,今天有人向我推荐了某某大学,说是毕业后包分配,将来还能很容易当上处级干部,前程很有保证,家人也比较支持。但是我喜欢软件工程相关的专业,不太想进编制,所以我想去外地上大学,学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我是应该追求稳定、听家人的,还是追求兴趣、听自己的?请老师说说您的看法。”

看到这条消息,我回复了与昨天基本同样的话,又加了几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将来如果发现现实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甚至困难重重,而人家当初选择稳定的专业,真的当上了干部,那时候咱们也不后悔、不抱怨,有勇气面对现实的一切就行。如果觉得将来看到别人风光会后悔,听家人的也是可以的。”

第二天下午,孩子发来消息:“老师,我已经说服了家人,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想这些孩子还是有自己的基本判断的,他们只是想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叶扁舟在大海中漂泊不定、无依无靠。然后他们发现,茫茫海面上是有小岛能够让自己暂时停歇的。于是他们摆脱了功利和世俗,找到了心灵的依托,从而坚定了自己的方向。

教高三这一年,有疼痛,有不安,有焦躁,有不可名状的隐忧,但我想,只要能与经典同行,与“美”同行,与高贵的思想和精神同行,我们就找到了前进路上的指明灯,也就不再迷茫,不再惧怕。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路,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教高三这一年,我是幸福的!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插图:罗家平)

猜你喜欢
论语红楼梦高三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高三·共鸣篇
别样解读《红楼梦》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论语·为政第二》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