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是磨炼自己的利器

2023-05-30 13:11吴怀林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全乡作文家长

吴怀林

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很多,山村、乡镇、县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省城南昌,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我摸爬滚打的印迹。其间,我除了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外,还兼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语文学科组长、大队辅导员、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副校长,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皆已品尝。岁月无情,这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已39载。39年来,有汗水,也有收获,可谓几多付出几多喜,一路艰辛一路歌。然而,最难忘的,当数在农村教学的七年。

1983年8月,我18岁,从万年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余江县(2019年改为余江区)马荃乡霞山大队小学(“大队小学”现在都称为“村完小”)。记得这所小学坐落在一个山冈上,大概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东边是敞开的(即校门),南北各有一排低矮的瓦房,分别为教室和教师宿舍,西边有厨房和柴火间。踏进这所依偎在山沟里的山村小学,我便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刚满18岁的我,和本地的5名“赤脚老师”(当地人对民办教师的称呼)承担着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每个年级各有一个班,共有5个班(当时小学为五年制),近300名学生。由于老师少,每个老师分担的课量特别多。我承担了三年级的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自然等科目的教学工作,每周22节课,还兼任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初为人师的我,简直不堪重负,每天傍晚放学后便累瘫了!

然而内心的孤寂更让人难熬。每天放学后,我的5个同伴便比赛似的,骑着自行车犹如骑着“洪都125”(当时很时兴骑的一款摩托车,只有少数有钱的村民才买得起),风驰电掣般地回家,空旷的校园只剩下我一个人。一到天黑,整个校园漆黑一片,唯有我独守在约6平方米的斗室,面对一盏昏暗的煤油灯,听着偶尔传来的鸟鸣声,倍感孤独!夜深人静,我陷入深思:该怎样度过这难耐的时光?得过且过吗?心有不甘啊!于是我决定沉下心来,努力工作,充实自己,开启幸福的教育人生。

刻苦练字

做中学教师的父亲一直叮嘱我要好好练字。他说,老师有两张脸,第一张是天生的脸,这张脸是爹妈给的,好看与否无法改变;第二张脸便是粉笔字,这张脸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改变。父亲说得确实有道理,写一手漂亮的字是老师的基本功。于是,我决定在无聊时练毛笔字。

工作第一年是见习期,每月基本工资33.5元,副食品补贴5元,每月总收入38.5元。我买了一本柳体字帖,还有笔、墨、纸,一下子就花了近20元。每天晚上,我便在狭小的房间里练习毛笔字,读帖、描摹、临帖。坚持了一个学期,写出的字还算刚劲、挺秀,有点儿“柳味”。虽然每月买纸和墨要花费10多元,可看到自己的字日渐长进,便毫不可惜!后来,我练字越发痴迷,下课练、饭后练,早上练、晚上练,连入睡前也在背帖,琢磨笔画写法和结构布局,食指还忍不住比画着,若有顿悟,立马翻身起床练习。房间的四面墙壁贴满了我写的毛笔字,小楷、中楷、大楷。“字怕挂”,空闲时,我便瞧瞧这些字,哪个字好,哪个字差,笔画差在哪,结构错在哪,一清二楚。这样痴迷练习了近一年,我的字遒劲多了,“柳味”更浓。同事每每到我的房间,看到我的字,都夸赞不已。我听了,心里喜滋滋的。

练字给我带来了成功的愉悦。学年末,全乡每个学校都要参加统考,共有14个大队小学和一个乡中心小学,统考成绩要排名。为体现公平公正,采用滚动监考、统一评卷的方式。学校安排我到管坊大队小学监考,我监考五年级。学生们看到是个瘦小且稚气未脱的年轻老师监考,就肆无忌惮地交头接耳,教室里闹哄哄的。看到这情形,我便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个大大的“静”字。学生们被这个漂亮的“静”字给镇住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一个字居然有如此奇效,我喜不自禁。

同事见我的字还好看,家里有结婚、盖新房等喜事时,便买来红纸和墨汁,要我写喜庆的对联。我的字派上用场了。为了写好对联,我丝毫不敢马虎,先在废旧报纸上反复练习,特别是自己觉得写得不好的字,有时要写几十遍,直到自己满意后,再在红纸上一丝不苟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在这个方圆十来里的大队有了点名气。于是,村民们办喜事时,纷纷请我写对联。这下可好了,我不仅不用自己买纸墨,免费练字,还满足了村民的需求。更有意思的是,每一次写对联,纯朴好客的村民都会邀请我们学校的老师喝喜酒。我们狠狠地改善了一下伙食,连校长都说,“我们学校的老师沾了怀林老师的光”。

练字也给我的教学带来了便利。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农村的孩子基础差,觉得没东西可写,我决定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来指导。为此,我自费订购了《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作文选刊》等杂志。每次作文指导前,我从这些杂志中找到合适的作文作为范文,用大白纸抄下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写作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根据范文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有话可写、有文可作,大大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年末,全乡三年级统考时作文题目是《大公鸡》,我班学生大多能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仿照范文,抓住大公鸡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来写,写得有条有理,表达了对大公鸡的喜爱之情。由于作文成绩特别突出,我班语文平均分名列全乡第一,超过乡中心小学两分多。正因如此,第二学年,校长安排我教五年级语文。我同样重视作文教学,尤其重视作文评改。每次评改前,我认真批改学生作文,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用大白纸抄下来,课堂上指导学生评改:优点在哪,缺点又在哪,怎样修改。学生认真读着毛笔抄写的作文,凝神思索、各抒己见,慢慢地,评改作文的能力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就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全乡毕业统考,我带的班语文成绩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了乡中心小学,名列第一,考取初中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70%以上(当时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要择优选拔)。当时,担任乡中心小学毕业班语文教学的是颇有名气的黄老师,他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不服气,因为我接的班四年级统考成績列全乡倒数第一。第二年,我再次带毕业班语文,接的班四年级语文成绩还是列全乡倒数第一。但我充满信心,除了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评改作文外,帮助他们考前复习时也用上了自己的特长,把题目进行归类,抄写在大白纸上。这样复习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节省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结果毕业统考时,我班成绩又名列全乡第一,初中升学率达80%以上,黄老师不得不服。

坚持家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有些家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小孩因放牛、做家务、带弟弟妹妹等原因经常迟到甚至辍学。我想和家长沟通,便想了一个办法,让班上的其他学生转交我写的纸条给经常迟到或辍学的学生的家长,请家长来学校沟通,可家长根本不搭理。为此,晚饭后我便抽空到村里家访,苦口婆心做家长的工作,请求家长减轻小孩的家务负担,使小孩尽量不迟到,或让辍学的小孩重返学校读书。第一年教三年级时,我跑遍了整个大队的12个村庄,有的家庭去一次沒有效果,还要家访三四次。记得一个冬天的傍晚,我骑自行车去西钭毛家家访,迎面来了一辆拉柴火的手扶拖拉机,车斗的两边堆满了柴火。我躲闪不及,被一侧的柴火带翻,栽倒在路边的小溪里,顿时棉袄湿了,人冻得瑟瑟发抖。更险的是我旁边有一口枯井,我的脑袋差点磕到井沿的麻石上。家访20多次,家长被我的诚心打动了,我班辍学的6个孩子全部复学,迟到的孩子也少了许多。现在想来,我原来的家访比现在的电话通知家长到学校来,效果要好十倍乃至百倍,可谓“一次老师家访胜过十次家长校访”。第二、第三年,我仍然坚持家访。村民们看到我这么用心对待他们的子女,纷纷夸我是个好老师,亲热地叫我“怀林老师”。家长叫得多了,连学生也叫我“怀林老师”。直到现在,我回余江碰到家长、学生,他们还是亲切地叫我“怀林老师”,叫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在大队教书三年,我和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正月十六开学,天天有家长请我吃晚饭,一直要吃到正月结束。虽然只是粗茶淡饭和自酿的谷酒,蕴含的却是淳朴、浓郁的民风乡情!

勤奋教书

因为我带的班成绩连续三年列全乡第一,更因为从下学年开始,全县要进行毕业统考,我如愿以偿被调进了乡中心小学,担任五年级语文老师,兼任教导主任。至此,我便结束了大队小学的教学生涯。

说实话,虽然已教了三年书,但我还是不懂备课。不会备课,我就“背”课。上课前,我捧着语文书,一遍一遍地读,少则三五遍,多则十几遍。读的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学生,想他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有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像《桂林山水》《鸟的天堂》《匆匆》等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我都能流利地背下来。所以我先背给学生听,跟学生承诺:如果老师背错了,学生不用背。结果每次我都赢了,学生心悦诚服,也下决心背下来。由于对课文烂熟于心,我上课基本不用看书,课文中的句子、词语,张口就来,学生更是对我另眼相看。

为了教好书,我自费订阅了《小学教学》《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深夜,我如饥似渴地拜读,从中认识了很多名师,学到了很多很好的教学方法,如斯霞老师的随文识字教学、于永正老师的“情趣教学”、贾志敏老师的特色作文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我都尝试着在课堂中运用,比我自己瞎琢磨好多了。记得有一期《小学教学》中介绍于永正老师采用“看着老师读”,即表演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读得入情入境。于是在教学《少年闰土》中的“看瓜刺猹”这部分内容时,我也采用表演朗读的方式,把当时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师生、生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如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看瓜刺猹”是多么有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方便日后查找教学资料,我专门设计了“摘抄记录卡”,把杂志中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摘抄下来,年末分类装订成册。三年来,我的摘抄卡有十多本。

在乡中心小学,为了让自己的班级在全县毕业统考中取得好成绩,我更加勤奋教书。临近期末,我安排了一个月的考前复习,还经常给学生补课。那时根本没有补课费这个概念,补课当然是无偿的。学校有油印机,我便把小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自编复习资料,编好后,便在钢板上用蜡纸一笔一画地刻写好,再一张一张人工油印。刻印资料并非易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紧握铁制刻笔,每刻一笔,尖尖的铁笔便在钢板上发出“滋滋”的声音;每刻写十来分钟,便手臂酸痛,要放下刻笔活动活动手指关节,刻写好一张蜡纸最快也要两个小时。更糟糕的是,有些蜡纸是发霉的,快要完工时,一不小心,蜡纸被铁笔划破了,那就得重新刻写。人工油印就更麻烦,先要把刻好的蜡纸固定在油印机上,再用滚筒滚匀油墨(要是油墨干了,就要用煤油将油墨化开),最后紧握滚筒在油印机上从前往后均匀用力地推动,这样便印好了一张油墨飘香的复习资料。然后翻过印好的这张纸,再涂上油墨,推动滚筒,如此循环往复,一张一张、小心翼翼地印。大约一个小时,我便印好了50来张复习资料,而紧握滚筒的虎口不知不觉起了个大血泡。就这样,马不停蹄、日夜奋战,刻了印、印了刻,血泡长了又破、破了又长,一套套20来张的复习资料终于大功告成。我把这套复习资料整理、装订好分发给学生,比原先用白纸抄复习题效果好很多,学生可以提前做题。上课时,学生对照做了的复习题,小组讨论并自行订正,特别难的题目再由老师讲解。课后,我再布置学生做资料上相应的题目消化巩固。这样下来,学生复习效率大大提高。

老天眷顾勤奋人。在乡中心小学四年,我连续带了四届小学毕业班,毕业统考语文成绩在全县200多个班(含县城一小、二小)排名均进入了前五名。1990年毕业统考,我班语文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二,平均分比县城一小最好的班仅少0.1分。因此,我在全县出名了。1990年教师节前,我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当时全县农村学校2个名额)“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鹰潭市的两县一区做了三天共6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听讲老师累计超两万人次。就这样,我调入了余江最好的小学——余江县第一小学。

我在农村教书7年,回过头来,并不觉得苦,因为吃苦是磨炼自己的利器,让我成长得更好。的确,成长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疼痛,不计后果的那段,叫作青春。成长中,我们总是要经历深刻而沉痛的磨炼,才能一步一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教师发展中心)

(插图:罗家平)

猜你喜欢
全乡作文家长
下河乡:视察调研全乡重点项目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