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永青

2023-05-30 21:17凌士彬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墩子冬青课桌

凌士彬

最近整理个人简历,才猛然发现我们那儿不少乡村学校都没了。我的小学没了,初中没了,高中也没了。许多农民都搬到交通便捷的乡镇附近,之前的学校也随之消失了。走在荒芜的小路上,心如浮萍,总有一种无处寻根的漂泊感。

我读的小学在家门口不远,叫慈山小学。慈山不是山,只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墩子。四面平房围起来,中间几张乒乓球土台子,冬青树上吊着个大铃铛,还有一根不太直的旗杆。更早的时候没有铃铛,只有一截钢轨悬挂在树杈上,值日老师拿个锤子敲。“当——当——当——”,悠闲的节奏,是预备上课铃或下课铃;“当当当——”,急促连敲三次,那就是上课铃,常常看到迟到者在大门边急速转身,溜进了教室里。北边开个大门,南边留个侧门,一面是教师寝室,其余都是教室。两三个公办教师和几个亦教亦农的民办教师,人少、简单。这就是我们的校园。那墩子对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还是够高的。下雨天向上爬,很滑,有时前面的同学不拉你一把,你那胶鞋会陷进去,拔不出来。墩子边缘还有几棵冬青,可以爬上去荡秋千。顽皮的小伙伴,在下面抱着树干死命晃,晃得你胆战心惊,很是刺激。冬青的花一簇一簇,白色,没什么香味。我们有时也摘几枝下来,因为我们看到老师把炫白的花枝插在红色墨水瓶里,第二天就成了绚烂的红花。学生不是老师,没有红色墨水,家境不错的同学就从代销店里偷偷买了一瓶,就是想试试,白花能不能吮吸红墨水,是不是真能变红。那个同学第二天兴奋地说,真红了,越来越红,靠下面的最红!那时没有生物课,这应该就是最简单、朴素的生物实验吧。至少我们验证了,摘下枝头的花朵,并没有死,仍然有着循环呼吸的功能。

那时办学条件奇差,没有课桌板凳,有人就从家里带来桌子,大小长短不一,不好看。后来学校就用土坯砌了一个个“课桌”:草筋和泥,对齐抹平,有的也在台面上刷一层水泥,硬化了更耐磨。我们就在那泥桌上卖命地读书。后来陆续添置了一些桌凳,学习环境改善了不少,但土桌子教室还有几间。到学校办了“戴帽初中”时,还有那样的桌子。

在小学里办初中叫“戴帽初中”。我读初一时,语文老师是新来的王老师,女性,如四季冬青,活力四射,永不凋零。她很会煽情,具体教了什么我不记得——那时教材也简单,多是标语口号式文章。但她把课文朗读得声情并茂,那抑扬顿挫的女高音在一排排泥桌间回荡。我们一群土里土气的野孩子,听得都不好意思,打冷战,起鸡皮疙瘩。据说她用的是“标准语”,但与广播电台的声音还是不一样,叫“乡音普通话”比较准确。我们在乡间村野“土”惯了,哪儿听过“撇”得这么正经的声音?于是我们都低着头听。看来,野蛮在文明面前是要低头的——难为情。不过有个知识点她解释得很好,我记得牢:为什么有的文章中在应该用“它”的地方竟然用“她”?不是书印错了,而是因为作者太喜欢“它”,像喜欢花枝招展的姑娘一样。现在想来,就是拟人嘛,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她从城里来,当时好像高中毕业不久,可能还没谈对象,书教得像姑娘一样清纯,轻飘飘的,如喜鹊登枝。那时我们还没怎么迈进青春的门槛,没有“异性感”,但感觉她有点漂亮,声音甜,说话像轻音乐在飘荡,有淡淡的文艺氛围,同学们都像喜欢一篇美文一样喜欢她。

数学老师是男教师,阳刚多了,硬如窗外冬青的树干。他是本地人,回乡知青,身份也是民办教师。他比较“蛮”,不苟言笑,即使看到猴子上树都不笑,正襟危坐,办事从不马虎。有同学说他课上得“板扎”,反正我们不怎么听课,稀里糊涂没感觉。冬天,他那对襟棉袄,下摆不整齐,中间上翘,而且随着他上课说话的语调节奏,一顿一翘,一顿一翘,这是难得的课堂小幽默。他是个在穿着上不太讲究的人,但管课堂纪律可不马虎,你讲话、做小动作,他眼一瞪,就是男生的魂也丢了三分。那天,后排同学和我的同桌倪同学讲小话,不听课,被他罚站了——叫倪同学到讲台上亮亮相,倪同学不干。老师发火了,只见他穿花拂柳,一路从讲台飞奔过来,拖着那男生就要上讲台。那男生也犟,坚决不干,对峙中一使劲,把我们那泥桌子连带也拖倒了——垮了,一股灰尘冒起,更烘托了他的愤怒和我们的恐惧……也许是因为倒了课桌的意外和同学们惊恐狐疑的目光,倪同学还是乖乖服软了。这是我见过最厉害的课堂事件,放在今天自媒体时代,可能都会成为流量热点。但那时没有“体罚”一说,大家学得简单、轻松,不“内卷”,在学习上随意马虎的同学不少,学习更像是散步,比较悠闲。在那个时代,老师管课堂需要一定的胆识!他还常常苦口婆心宣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破解同学们的心理障碍。据说课后,数学老师和倪同学长谈了一次,倪同学那犟脾气也没再犟下去,看来心结是解开了。老师还唤来了泥水匠,补齐了那张泥课桌,弄得崭新的,好显眼。此后,我们更怕他,也有几分敬重,听课、做作业也认真些。当时没有升学压力,我们算是一群不太想学习又调皮的人,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也不懂规矩,不会做事,真需要这样难得的严厉管教。

小学学的“加减乘除”怎么算的,还有“日月水火”如何读的,做过哪些习题和卷子……所有学习细节我都忘记了,可剩下的这些学习边缘的琐碎片段却记得牢。所以,真教育不一定是吃宴席,过分讲究色香味,而应该像家常便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持之以恒,好吃不好吃都得吃點,不记得东西吃哪去了,只见到个子在长高、声音在变调。清汤寡水就行,不需要沸腾的火锅底料,不需要食品添加剂,也不能暴饮暴食,要慢慢成长,静待花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农耕社会,乡村学习似乎不讲生产力。其实悠闲也是一种生存状态,别看那土得掉渣的慈山小学,没有办学理念,没有课程建设,老师水平比学生高不了多少,但它也曾培养出不少乡村干部、青年才俊、行业翘楚,也培养出一批像我一样,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每年清明开车回去上祖坟,在村村通那逼仄的公路上大家相遇,一问:哪里的?答曰:慈山的。再问,大部分人都在慈山小学那墩子上待过几年。

冬青永青,花心不死。唐诗宋词流行过后,明清小说就成了另一种潮流。日益城镇化的今天,许多乡村学校在地图上都已找不到了,但那美好温馨的记忆、挥之不去的片段,依然会弥足珍贵,那朴素执着的教育情结依然会在城镇里开花结果。消失不是没有,而是一种代谢和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中学)

(插图:珈 铭)

猜你喜欢
墩子冬青课桌
方便调节的课桌
替儿还债十余年,曾火遍上海的“油墩子阿婆”去世
朱冬青:大房建、大基建、旧改维修是行业未来5年的3大机遇
墩子不是好鸟
搬课桌
油墩子上那只虾
英国冬青
换课桌
蒙古冬青
——致坚守奋斗的你
易分类存放的课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