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刻骨铭心的课

2023-05-30 21:17方西河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蔡桓公扁鹊玻璃

转眼间,我在三尺讲台已经耕耘36年了,加上毕业前夕的实习,到底上过多少堂课,我没办法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来。但是,脑海深处,仍有一些课的记忆挥之不去,时时萦绕于眼前,催人反省,也催人奋进。

第一堂课是实习时上的。那是1987年3月,我们十来个同学来到湘江边的湘阴县三峰小学。我们先是听课,晚上又跟学校的指导老师一起家访。实习快结束时,指导老师就让我们上一堂汇报课。我上的是二年级的《笋芽儿》。那时,我觉得教我们教学法的周应英老师所讲的问题教学法最好,于是也上一堂问题教学法的语文课。我从课文中抽取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写了整整一黑板,之后便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回答,课堂效果怎样就不用说了。

1993年,我参加全区的课堂教学竞赛,抽到的内容是二年级的《收稻谷》。那次是“裸赛”,没有亲友团帮忙,只能一个人凭一本教参备课。结果呢,下课后,带队的乡教育组领导说:“西河,我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也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这个评价当然让人感到惭愧不已,不过却给我指明了方向——我得知道一堂课要干什么,要怎样干。

怎么办?读书,写作!

于是,我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与写作上。下班读、放假读、等车读、睡前读……都读些什么呢?除了学校有限的书籍、资料之外,我还读自费订阅的教育类报刊以及邮购的《小学语文教学文集》(支玉恒著)等。都写些什么呢?除了写些教育教学的体会外,还坚持写新闻,即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样的结果当然很明显,于是就有了2000年的那堂课。

那是全区“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我教初一,使用的正是新教材。初赛胜出,我便代表学校参赛。我要教学的内容是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课文虽短,但要教出特色也不容易。我依然钟情于问题教学法,只是今非昔比,问题只有三个:扁鹊几次见蔡桓公?每次扁鹊说了什么?蔡桓公态度怎样?其中第一个问题是“陷阱”,回答三次没错,回答四次也行。不管如何回答,我都会将学生对“见”与“望”的理解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

因为是“新教材新大纲教学比武”,我还要让教学有更“亮”的点。于是我反复研读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并与之前的进行比较,终于从“听话与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一“新”的变化中找到了突破口。我在课的最后环节,将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移植过来,我当主持人,随机请两个学生当扁鹊和蔡桓公,其他学生则是现场的观众。这样,口语交际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便在课堂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结果,我以绝对优势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设计有两大妙处:一是时间把控精准,下课铃响,我便以“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谢谢两位嘉宾,谢谢同学们,谢谢电视机前的朋友们,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结束,毫无拖泥带水之感;二是现场把控到位,作为一名有着7年采写经历的“土记者”,我自然能对现场调控自如,还真有点央视主持人的风范。第二年,“实话实说”这一环节在全区的教学比赛中被另一名老师采用。遗憾的是,参赛老师因为没有采写经历,现场调控能力有限,因此只能提前预演,有的学生甚至是带着纸条上台念,给人索然无味之感。

2001年,我通过招聘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来到城区的朝阳小学,开启新的教学征程。在这里,我潜心研读各类书籍,课堂教学也渐入佳境。

2005年12月12日,我教完《新型玻璃》,感觉非常好,特别是其中的语感训练,让我欣喜不已,自认为这是一堂与新课程理念完全相符的课,于是我便将实录整理出来。《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类文章,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和吃音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在课后让学生畅谈心中的“新型玻璃”,这样,学生畅所欲言,课堂热热闹闹,似乎达到了新课程的要求,然而“语文因素、语文能力的培养却总是这种课堂的缺席者”,因此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

比方说,课文中有一句“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这句看似平常的话,我把它拿出来,改成“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让学生辨析。于是,学生明白改后的话表达不准确,因为没有说清楚阳光强和弱时对应的颜色是如何改变的。这样,学生便对说明文如何写“准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有,五种新型玻璃的开头都不一样,我又让学生进行比较,于是,故事引入法、作用引入法、比较引入法、特点引入法和列举危害引入法应运而生。这时我再让学生用最喜欢的一种引入法介绍自己心中的新型玻璃,学生便有“法”可依,完全在“语文”的视野下开展语文活动。语文教学专家李真微先生对这堂课赞赏有加,写下的《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兼评方西河〈新型玻璃〉教学实录》一文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后来,这堂课的实录还与于永正老师的一篇文章一同收录在《跟着名师教语文》一书中。

2007年11月29日,我受学校指派,前往一所学校送教,教的内容是《鹿和狼的故事》。这是一篇通过故事说理的文章,是一篇略读课文,不过,我还是将它背了下来,之后慢慢地咀嚼,结果发现课文中有一遺漏之处。原来,作者写狼吃鹿也有好处时,只说了两点:一是可以控制鹿的数量,这对保护森林有好处;二是狼吃的大多是病鹿,又可以减少疾病的流行,对鹿群有好处。于是,我让学生找可补充的地方,将遗漏的“鹿为了不被吃掉,就会拼命地奔跑,这样鹿就会更加强壮”补上来。结果,这一个环节成为教学的亮点,这个片段还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用书中。

之后,我又整理了《冬不拉》《火把节》《窃读记》《爬山虎的脚》《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等课堂实录,都在专业期刊发表。我开发的名著导读课以及《渐行渐近花鼓戏》等课例都在学校获得好评。

每每回想起这些课,我真是感慨万千。初中毕业考取师范,三年之后走上讲台,起点低,成长慢,这都是我们这些被分配到乡村学校的普通老师的正常经历。可喜的是,在挫折面前,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阅读与写作,并坚持至今,长达30多年,由此慢慢开启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就像很多普通老师那样。我想,这也正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吧。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朝阳小学)

猜你喜欢
蔡桓公扁鹊玻璃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玻璃中的自然之美
玻璃是怎样炼成的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扁鹊与牛黄
我不是玻璃熊
为什么沾水后的玻璃不宜分开?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