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兔狐意象比较研究

2023-05-31 16:52李怡聪罗欣月赵歆雨
今古文创 2023年3期
关键词:寓意诗经狐狸

李怡聪 罗欣月 赵歆雨

【摘要】 自孔子提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后,使用博物学解释《诗经》中的动物之法开始使用。兔意象和狐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频频出现,是《诗经》中重要的动物意象。尽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传统经学的桎梏被打破,从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诗经》动物意象已经颇有成效,但由于《诗经》中动物意象数量庞大,至今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兔狐意象是其中的典型。兔狐意象从主客观意象的角度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意象与客观意象,将这两种意象按照主客观意象分开,可以分别发现兔狐意象在《诗经》中价值认知的异同(兔主要在于食用价值,狐则是因其皮毛珍贵),了解到兔狐相似的狡猾特征的不同内涵,从结网严密、狡猾自由、唱跳猖獗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同时,也能看到兔狐相似的意象特征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狐的荒淫无道、不详邪恶、独居孤寂等特征,能够了解到狐的象征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影响,也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两种意象在《诗经》中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 《诗经》;动物;兔子;狐狸;寓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3-004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3.013

基金项目:大连外国语大学创新训练项目“《诗经》动物意象研究”(项目编号:202210172A102)。

兔子在古代通常是柔弱的象征。《说文解字》解释说:“冤,屈也。”意为兔子在网罗栅栏之下,不能逃脱,只有屈从,不能舒展。引申为冤屈。于是有“冤枉”“不白之冤”“鸣冤”“申冤”等一系列词语。中国长时期以来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先人们对于兔的感情态度很少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在里面。生活中人们对于兔活泼可爱的形象的喜欢,以及对于兔的胆小、豁嘴等的讨厌,只是出于兔的外表与习性的考虑,还有与人们内心已有观念的符合度。由于中国古代是以农业为主的时代,因此“兔”这种动物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并没有受到过多的重视。

与兔子不同,狐狸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典型象征,狐作为氏族的图腾出现最初有两个形象,其一便是关于禹在涂山遇狐而娶涂山女,并在涂山氏帮助下治水成功的神话传说。这个神话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说明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狐是吉祥、有神性的瑞兽,会给人带来兴旺和好运。其二是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性质截然不同的神话故事,即纯狐玄妻。故事原貌现在虽已亡佚,但《离骚》里有记载:“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诗经》当中的兔狐意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主观意象和客观意象。为什么将“兔”与“狐”这两种意象并在一起写,主要原因是“兔”与“狐”在文化层面带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常见的一种关系是“兔死狐悲”这一成语,在古文当中也有过很多记载。《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七·燕子赋》:“切问狐死兔悲,恶(物)伤其类;四海尽为兄弟,何况更同(臭)类。”《宋史卷四七七·叛臣列传下·李全下》:“将军非山东归附耶?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愿将军垂盼。”“兔”和“狐”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算作是弱势群体,在理解这一成语时,都认为是兔子死了而狐狸假意悲伤,类似于“猫哭耗子假慈悲”一样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解释,并非词语本意,而“兔死狐悲”这一成语的本意是指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后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兔子是草食性动物,狐狸是肉食性动物,兔子往往作为狐狸的食物而存在,因此,“兔死狐悲”从生态学角度应理解为狐狸因为缺少猎物而悲伤。

一、兔狐在《诗经》中价值认知之异同

(一)兔的使用价值——肥美

《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颂曰]免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免”这种动物在古时可以作为美味珍馐用来款待宾客。《小雅·瓠叶》也有类似含义的诗句“有兔斯首,炮之媚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将“兔”作为了食物用以宴饮,以其单纯的客观意象起兴,表达出兔肉的美味受到了宾客的称赞,以此来渲染一种热烈的宴饮氛围,以及朋友之间美好的情谊和率真。用这样热闹的气氛来表示友谊的珍贵,一碗瓠叶汤、一个小火炉、一杯热酒、一个普通的生活画面……难得的不是这桌菜肴,而是朋友之间的友谊。单纯的客观意象起兴可以渲染一种热烈的宴饮氛围,以及朋友之间美好的情谊和率真。

在《诗经·兔置》中有“肃肃兔置,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之句,讲的便是勇士捕猎兔子的场景,可见兔子是古代的常见猎物之一。到了周朝,兔子被用于各种典礼之中,《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宗之礼, 牛曰一元大武……兔曰明视。”这些例证都表明兔子早已进入古人的生活,涉及食物、捕猎等各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除此之外,兔子同样会因其漂亮保暖的皮毛而被猎取,它们的使用价值体现在食用价值和保暖价值上。

(二)狐皮的珍贵——价格珍贵、地位尊贵

狐狸则不同,它们栖息于森林、草原、丘陵地带等,修长的腿善于奔跑,人们猎取狐狸也只是为了使用其皮毛而并非作为食物。《本草纲目》中记载:“狐,白色者尤稀,毛皮可为裘,其腋毛纯白,谓之狐白。”狐的毛皮很是珍贵,尤其是白狐,所以在古时它也作为进献的贡品而存在。

《诗经》中,狐以狐裘的形式出现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秦风·终南》中写道:“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这里的锦衣狐裘就象征地位尊贵的君主。《大雅·韩奕》中写道:“献其貔皮,赤豹黄罴。” 以白狐这样珍贵的贡品来突出韩侯重要的政治地位以及他对周天子的尊敬之意。从诗歌全篇的角度分析,是以有逻辑的叙事为主写出了韩城的重要地理位置,也表达出韩奕肩负着国家安宁的政治责任,突出了统治者对韩奕的厚望,也表达了韩奕的地位之高,对君上的尊崇。《邶风·旄丘》中有:“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非同。”这里的狐裘象征地位高贵的诸侯。《豳风·七月》中:“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狐虽指自然界中的狐狸,但用作公子的服饰。在《桧风·羔裘》中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狐裘都是大夫的服装,象征士大夫。在《小雅·都人士》中:“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其中狐裘象征女主人公心心念念的君子。由此可以看出,狐以狐裘的形式出現时,多象征地位尊贵的人。这也是狐狸和兔子在使用价值上的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在《诗经》中兔的价值在于其使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狐的价值则更多地集中于使用价值方面。二者使用价值的不同在于,兔主要用于制衣保暖,而狐主要是用于象征地位之尊贵。

二、兔狐在《诗经》中狡猾特性的不同

兔和狐都有着狡猾的特性,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兔作为狡猾的意象出现时大多是为了自保或求生,例如《兔爰》中兔子正是因其狡猾敏捷的特性才得以从罗网中逃脱的,出自《战国策·齐策四》的成语“狡兔三窟”也是说兔子十分狡猾,设有三处洞穴,“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狡兔三窟的本意是指兔子非常狡猾,一般会设有三处洞穴藏身,现在多用来比喻藏身的地方多,或者有很多避祸的准备。古代文献中的狐狸大多以狡猾的特性存在,与兔子为了生存的狡猾不同,狐狸生性狡猾多疑,多用来比喻狡诈而作恶多端的坏人。杜甫《久客》诗:“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精忠岳传·第一三回》:“英雄失志受人欺,日光无色战马疲;得意狐狸强似虎,败翎鹦鹉不如鸡。”这两个作品中的狐意象也是狡猾多疑的象征。

(一)结网严密

《国风·兔罝》中“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以“兔”起兴,写出了结网之严密,但武士仍然是军容整肃、恢宏有力。以此来赞美武士勇猛,可以作为国家之栋梁。在这篇文章当中,“兔”具有的是正面的形象。但是在“周南”汉江之间,有呼虎为“於兔”的习惯,因此在这篇文章当中,将“兔”理解为虎更符合文章的整体基调,更能体现出武士捕猎的勇猛、更能选染出当时的激烈场面。诗歌全篇极力表达对这些在狩猎场上勇猛的将士的赞美,以此表达祖国兵力的强盛,战士们在猎场上的风姿都如此卓越,若是到了战场之上定然可以以一当十,使国家更为强盛。

(二)狡猾自由

《鄘风·兔爰》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雉离于罦,雉离于童)”,写兔子狡猾能够脱离罗网,而雉鸡却因为耿直而无法脱身,以此起兴来表达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是非不分的不满,流露出了乱世中的百姓痛苦不堪无法脱身的无奈。还有一种说法,是将兔比作小人,将雉比作君子,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却要遭受束缚,以此来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不堪。但是假如抛开兔狡猾的这一特性来看,在这篇诗歌当中,“兔”本身还具有象征自由自在的特性,因此还可以通过这一起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厌倦人生的困顿而向往自由自在的心理状态,但这种将“兔”与“雉”割裂开来的思考方式并不利于展示整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从整体来看,这篇诗歌当中,“兔”更多的是以狡猾的形象示人,这一特性与“狐”有着相似之处。整篇文章都弥漫着悲情的亡国色彩,不仅写出了统治阶级的无能、叛乱者的残酷以及百姓的苦不堪言,也对时事进行了一系列的感伤和批判。

(三)蹿跳猖獗

《小雅·巧言》则运用了兔子蹦跳窜行的特性,来展示它狡猾的特点。“跃跃毚兔,遇犬获之”这句写出了狡猾的兔子遇到猎狗就会被捕获,结合全诗来看,诗歌以“兔”起兴,写出了当时朝堂之上进献谗言者阴险狡诈而又虚伪的嘴脸,但是作者坚定地认为无论小人如何猖獗,最终都会被正义所打败,都会将自己送上绝路。整篇文章都展现出作者备受讥谤后的无比愤怒之情,这是一种“求天天不应”的无奈,对无法洗刷自己的冤屈的恼恨,但是他即使在愤怒和黑暗中也流露出一种乐观坚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或许是来源于仇恨和愤怒,或许来源于其本质,但是这也可以证明作者始终相信正义和真理的存在。

三、兔狐在《诗经》中的特殊意象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兔狐相似的象征意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小雅·小弁》中的“兔”意象是以弱势群体的象征而出现,兔子常常受到人们的怜惜,“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诗中以“兔”起兴,来象征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但是不同的是,兔落入罗网尚且有人相救,但是那些被遗弃的人们却无人理睬,以此来突出被遗弃者内心的不满与激愤。《小雅·小弁》整篇讲述了自己虽有孝敬父母之心,却惨遭父母的放逐,表达出离亲被逐的无奈、幽怨与悲痛之情。被父母放逐的孝子跟落入落网的兔子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有着不同下场,兔子被人救起,被遗弃者始终无人过问,兔意象为这篇诗歌增添了更多的悲凉色彩,同时也使表达更为直观生动。

在《诗经》中也曾利用狐狸这一意象来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狐狸栖息于森林、草原、丘陵地带等,修长的腿善于奔跑。《诗经》充分利用了狐狸的这一生活习性及先天条件来表达对统治者繁重的徭役赋税的不满之情。《小雅·何草不黄》中记载:“有芃者狐,率彼幽草。”写出了在那种旷日持久而又涉及全民的繁重兵役中,百姓心中的幽怨与生活的痛苦。人本来不是走兽,却要如走兽一般常年在旷野幽草中奔跑穿梭。诗歌将所有征夫比喻成在森林中的走兽,借此来表达对统治者视人命如草芥的强烈不满。但是结合诗歌题目,开头奠定的基调和诗歌整体的内容来看,整篇文章是以枯草起兴来表达劳动人民的辛劳和悲哀,直到后两章才以动物起兴。如果从客观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是以上所讲内容;但是这一部分也可以用另一种角度进行解释,猛兽在森林中反复穿梭,而征夫由于徭役的繁重也不得不与猛兽为伴,这里的猛兽也可以看作是统治者,征夫在森林中与他们为伍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危险。整篇文章写出了一种“人将不人”的社会悲剧,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两篇虽然都是表达对社会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同情,意象的使用却大不相同,兔子作为意象出现代表的是弱势者,而狐狸这个意象的出现利用的则是狐狸自身善于奔跑的习性及先天条件来表达对统治者繁重的徭役赋税的不满之情,并非狐狸自身作为弱者出现。

(二)狐的象征意义——荒淫无道

狐狸有时还会作为荒淫的象征出现,《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狐》篇中记载:“江东无狐,皆出北方及益州间,形似狸而黄,善为魅。”《齐风·南山》中也写道:“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以雄狐舒展毛发的样子起兴,比喻鲁桓公急于求偶的样子,将他对文姜渴求的姿态进行细致的描写,以此来讽刺了他的荒淫无度。整篇文章通过写雄性狐狸求偶的姿态既讽刺了齐襄公的荒淫无度,与此同时,考虑到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文姜已经嫁给了鲁桓公,但是鲁桓公对文姜的亂伦行为保持纵容的态度,这显然不符合当时森严的封建礼法,因此狐狸意象的出现其实也是对齐襄公和文姜无耻乱伦行为的无情批判。

《齐风·南山》中的“雄狐绥绥”虽然与男子的荒淫行为相关联,但还算比较质朴,并没有神异化和妖媚化的倾向,更像是诗经的先民以狐自况的自我关照。在当时狐狸多指男子,而至现在多指妖媚女子,这都跟历史文化的发展相关联。宋金元时期,主要在唐代美狐形象的基础上,发展了狐妓形象。元代话本《武王伐封书》中,出现了魅惑君主,间接加速商朝灭亡的雌性淫狐——苏妲己,也都堕落成妖魅的化身,这也影响了清代蒲松龄笔下悠意欢爱的淫狐形象的塑造。

(三)狐的观念特性——不详邪恶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古人会将狐狸视作不祥之物,这也体现了在人们的情感观念中,“狐狸”这种意象本身便更具反面色彩。《邶风·北风》中有言:“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此诗把狐狸作为邪恶统治者的化身,也作为环境悲凉而又混乱的表现之一。统治者为恶如一、在国家危难之时,百姓纷纷逃亡,赤狐狂奔、黑乌乱飞的景象也跃然纸上。

在《焦氏易林》卷十二《萃》之《既济》有记载“?狐多态, ?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由此观之,在人们的印象中,狐妖多为邪恶之物,给人们带来灾祸;狐妖主要是“老狐”;狐妖均未能化为人形,仍为兽体;作祟对象为女性,狐妖是牝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狐,妖兽也,鬼所乘之。”更进一步将狐解释为鬼的坐乘之物,使狐作为妖兽的恐怖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四)狐的生活特性——独居孤寂

《本草纲目》卷五十一《狐》篇中说:“[时珍曰] 《埤雅》云:狐,孤也。狐性疑,疑则不可心以合类,故其字从孤省。或云狐知虚实,以虚击实,实即孤也,故从孤,亦通。”除了谐音之外,狐狸除了生殖期会选择群居外,其他时候都是单独生活,这一特性中也反映出狐狸的孤独性格。《卫风·有狐》中写道:“有狐绥绥,在彼淇梁。”诗中以狐狸的这种孤独的特性起兴,看到孤独的狐狸想到了离家在外的丈夫,写出了丈夫一人在外,妻子由于思念而担心丈夫没有御寒之物的心情。在妻子的视角中,丈夫才是孤寂的那一个,妻子看见狐狸形单影只更添悲凉之感。

同时,狐作为灵性动物中的佼佼者,其昼伏夜出、狡猾多诈的生活习性也被人类放大和强化。狐狸不同于人类驯化了的其他动物:它游走在荒郊野外、无法被人类驯养,行动变化无常、不受人的控制,生活空间与人邻近、不受限制,捕食人类的家禽和牲畜、给人类生活带来一定的侵犯和骚扰。正因为如此,人类对狐不再有好感,自然地将其视为作祟人类的“妖魅”。在中国本就信仰巫术的氛围中,对付妖魅的办法肯定是“降服驱赶”,收效甚微的情境下,便只能顺从,把狐当作“神灵”供奉起来,祸乱害人的狐魅被供奉成狐神,堂而皇之地坐享祭奉,人们也以此祈求获得平安和安宁。狐对人类来说,不仅极具神秘感,同时也让人类对其产生了无限的敬畏之情,这也为后来狐妖逐渐登上祭坛仙位奠定了心理基础。

(五)“狐”象征意义的历史演变

早在上古时期即有狐神之图腾崇拜,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属狐图腾族。《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的《涂山歌》有:“绥绥白狐,九尾龎龎。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据《吕氏春秋》又加增补而成,今本《吕氏春秋》失载。诗中提到了九尾白狐,被认为是祥瑞的象征。秦汉时期,狐狸地位也是非常尊崇的。唐宋时候,各种志怪小说狐狸化为好女子魅惑男人家喻户晓,《朝野佥载》记述:“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饮食与人间同之,事者非一主。时有彦曰:无狐媚,不成村。”由此可见,狐狸在封建社会,最早是受到女性的喜爱,并将它作为讨好配偶的神祇的。

到了明清时期,话本小说里不得志的书生儒生常常想象美貌无私的狐狸精投怀送抱。这段时期距离今天时间短,又因为是白话,流传更为广泛,就给人们留成了狐狸精的印象。日本的狐狸形象与此相比则更为正面,甚至被认为是稻荷神的使者。稻荷神是日本神话传说中的谷物和食物神,主管丰收,这种形象有时以男人形态出现,有时以女人形態出现。

四、结语

兔狐这两种意象虽然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它们本身具有的象征意义也流传至今。通过对兔和狐在《诗经》当中的意义的探究,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在乱世中的无奈、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统治者的荒淫对于百姓的巨大伤害……从兔狐象征意义正反两方面的研读,可以进一步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展和资料的不断出土,《诗经》名物研究有了更多的机遇,现阶段既需要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也需要对当下的新资料进行研究考证。在研究《诗经》中动物意象时,要多维度探索,将《诗经》置于中国古代文化大背景中,只有联系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主旨和心境,才能对兔狐意象等动物意象有更深入更精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注译.诗经[M].长沙:岳麓书社,2000.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 第2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赵逵夫.《诗经》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68-74.

[4]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

[5]刘丽华.《诗经》动物物象探微[D].陕西师范大学,2007.

[6]吕华亮.《诗经》名物与《诗经》成就[D].山东大学,2008.

[7]丁晨.《诗经》中的动物意象[D].苏州大学,2006.

[8]张守华.《诗经》动物意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

[9]孙秀华,杨龙.《诗经》狐意象发微[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113-115.

[10]黄琛杰.《诗经·兔罝》篇旨之探讨[A].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

[11]李炳海.从九尾狐到狐媚女妖——中国古代的狐图腾与狐意象[J].学术月刊,1993,(12):71-75+78.

[12]汤棋夷.论《诗经》中“狐”的意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0):166-167.

猜你喜欢
寓意诗经狐狸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模仿老鹰的乌鸦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