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经典中的德育渗透

2023-05-31 23:34王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有效渗透国学经典德育

王霞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可在国学经典中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其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念,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渗透、诚信教育渗透、礼仪教育渗透、仁爱之心渗透、良好习惯渗透,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净化心灵,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品格修养。

关键词:国学经典;德育;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3-0015-03

教育部《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和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形成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立德树人。青少年正处于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但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尚未形成,遇事易冲动,所以这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自律性差,经不住诱惑而放纵自己的行为,从而出现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重视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已箭在弦上。然而,如何才能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呢?笔者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较好的渗透方式,能达到水到渠成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国学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感恩教育渗透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学生的成长需要感恩教育。然而,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有些学校又片面追求学业成绩而忽视感恩教育,导致学生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愿感动、缺少感恩之心等现象。为此,应当培养当代学生的感恩意识。

首先,开展孝敬父母的教育。《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意在引导学生要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要忤逆父母,父母责备时,要顺从接受,时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同时用“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来告诫学生,真正的孝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爱生命,做一位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其次,讲感恩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恩故事,以此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最后,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在感恩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在家庭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要主动关心父母,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情;通过实践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意识,如随手关灯、节约水资源等。中华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学会感恩,然后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明确高远志向,使他们成为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的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二、诚信教育渗透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蒙童教育到儒家经典,诚信观念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夯筑了坚实的诚信价值观。近年来,传统的诚信观念在经济、政治、道德风气领域受到了强烈冲击。诚信缺失已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迫在眉睫。

《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真诚,把真实可信放在第一位。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他人交往不做到诚信就会违背社会认可的准则。只有自己讲信用,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只有人人讲信用,才能互信,社会生活才能正常运行。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所传载的诚信观念,学生明白了诚信是为人根本的道理,唯有真诚才能换来真诚,唯有守信才能远行。

在日常学习中,学校组织开展了每日晨读、课前诵读、主题板报、征文比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国学经典,不断汲取营养,将诚信的观念深植于心。

三、礼仪教育渗透

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礼仪是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意愿、促进了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对社会来讲,礼仪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荀子·修身》中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过:“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在性格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小学教育阶段,礼仪教育更是必然中的必然。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可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礼仪教育是何等重要。

《弟子规》中“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意在强调,走路时脚步要从容,站立时要端庄,作揖行礼时,身体要躬下去,跪拜时态度要恭敬。一个人走路沉着稳重,站立端正大方,表明其具有沉稳正直、不慌乱、不毛躁的性格;作揖时恭敬、谦和,显示出其是从内心深处尊重对方,使受礼者感到被尊敬,产生好感,很容易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日常行为做起,教育学生步伐要从容与稳健,站立要端正,这既是对自身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四、仁爱之心渗透

生命有限,博爱无边,因为爱,让生命充满感动,因为爱,让人们相互融合,相互关爱,共同撑起一个完整而和谐世界。那么,如何让青少年具有博爱之心呢?

《弟子规》中“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告诉我们,人与人应该和睦相处,就像天和地承载一切一样。“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告诉我们,看到他人忙乱时,不要前去打扰,给他人添麻烦,当他人不安时,我们要避免和他讲话,以免妨碍他人。以上都意在告诉我们,人应该有广阔的胸怀,应当关爱他人。正因为有了这份爱,才能从关心父母到关心教师、从关心朋友到关心同类群体,从关心班级到关心学校,从关心家庭到关心社会。通过《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学会了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己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会以仁爱之心宽以待人,把同学当兄弟姐妹一样关爱,每个人把班级集体视为一个大家庭,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

五、良好习惯渗透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让良好的习惯成就自己。

(一)谨慎、自律

《弟子规》中“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古人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从细微处,从掀帘子的时候,要慢慢揭开,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要与棱角保持较宽距离,尽量不碰到棱角伤到自己身体。这意在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都要小心谨慎,要多为他人着想。生活中还有很多小事,如搬运物品、整理家务、开关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动作都要细腻,要轻手轻脚,不可莽撞行事,以此培养学生谨慎、恭敬等良好品行。

(二)慎独

《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告诉我们,手里拿着空的器具,也要像拿着盛满的器具一样小心,进入到无人的房间就像进入到有人的房间一样约束自己。这对于学生养成专注的精神、细心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慎独”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理念是指学生在无任何制约条件下,自觉按照道德要求行动,要学会尊重他人、谨慎自己的内心。

(三)惜時

《弟子规》中“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把握眼前。陶渊明《杂诗》中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暂,若是虚度一生,追悔已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当前的时间,从日常小事上来锻炼自己,早上早起磨练自己,把握点滴光阴,做发愤图强的少年。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通过对国学教育渗透,能让学生学会诚信,知晓感恩,懂得礼仪,具有博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国学经典也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认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道理。总之,国学经典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助推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胡虹丽.当代中国青少年国学教育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3]李若缘,岳红云.中华十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4]袁  野.有效德育的36个细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5]武文革,师艳阁.中国传统文化课本国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有效渗透国学经典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让“心”和“心”相通,“情”和“情”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