杵针联合眩晕敷贴用于CIS病人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3-06-01 07:02程建兰袁红梅
全科护理 2023年15期
关键词:供血穴位病人

程建兰,丁 丽,袁红梅

缺血性脑卒中(CIS)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近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危及病人生命安全。尽管CIS病人经临床治疗后生命得以挽救,但多数病人于康复期会出现一系列后遗症,如眩晕、偏瘫等,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1-2]。其中眩晕是CIS病人常见后遗症,据报告,约95%CIS病人康复期可能伴有眩晕,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多因CIS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损伤或供血不足导致[3-4]。CIS后眩晕常使病人出现头晕、耳鸣、行走不稳等症状,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5]。以往临床多通过口服西药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会产生毒副作用,有一定局限[6]。近年来,中医护理不断被用于各种疾病中,如杵针作为非侵入性针刺法,能促使脑血管血液流动,改善血管痉挛导致供血不足,被逐渐用于眩晕、耳鸣中。眩晕敷贴以中医经络学作为基础依据,能够将药物、穴位双重作用结合,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对CIS病人眩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20例CIS后眩晕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0~85(67.28±7.31)岁;病程:<6个月18例,6~12个月29例,>12个月13例;眩晕程度:轻度19例,中度24例,重度17例。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51~85(68.33±7.27)岁;病程:<6个月16例,6~12个月30例,>12个月14例;眩晕程度:轻度17例,中度26例,重度17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21年审(76)号]。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CIS眩晕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7]中相关标准,病人出现典型眩晕症状,有旋转或晃动感,或者目眩,看物有旋转感;或头晕、昏沉等;②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正常;③依从性好,可完成相关量表调查;④病人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急性脑出血病人;②CIS发病前存在眩晕史;③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④CIS后意识不清晰,或存在言语功能障碍;⑤因其他因素导致的眩晕,如颈椎病;⑥皮肤存在破损或伴皮肤疾病者;⑦中途因各种原因退出研究者。

1.3 干预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干预措施。①给予环境护理,为病人营造舒适环境,保持病房内安静、整洁,避免嘈杂;②建议病人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可进行打太极拳等运动提高抵抗力;③多数CIS眩晕病人会出现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多关心病人,进行情绪疏导,鼓励其配合护理及治疗工作,并告知家属参与到疾病护理过程中,让病人感受到家庭温暖,减轻不良情绪;④饮食护理:告知病人勿暴饮暴食,应遵守少食多餐原则,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类食物,少食用辛辣刺激、高脂肪等食物;尽量少食生冷食物,预防眩晕加重;⑤给予病人正常作息护理,根据护理人员制定作息时间表按时就寝;⑥药物指导:指导病人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片6 mg,每次1片,每日3餐后30 min服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干预。①杵针:穴位选择百会八阵穴、河车印脑段、眼八廓;指导病人取端坐位,利用75%乙醇对杵针进行消毒,首先,利用五星三台杵点叩百会八阵穴,点叩频率如雀啄食,直至皮肤微微潮红;然后用五星三台杵针,将针尖对百会八阵穴进行顺、逆时针环形转动,两个方向各转2.5 min;然后取七曜混元杵,于病人河车印脑段左右、上下分推,进行升降手法,保证力量柔软,直至皮肤潮红即可;最后用金刚杵,采用开阖手法对百会八阵穴、眼八廓干预,即贯力达杵针尖,向下行杵,共10 min。上述措施共用时30 min,每天1次,干预3周。②眩晕敷贴:利用本院自拟方,药物组成如下:白芥子、川芎、桂枝、吴茱萸、细辛、生南星、生半夏等量配比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约1 cm的药饼,利用医用胶布固定;贴敷于丰隆穴、足三里穴、肺腧穴、肾俞穴、命门穴,每个穴位15 min,每天1次,干预3周。

1.4 评价指标 ①干预效果[8]:干预3周,评估疗效,其中痊愈:眩晕症状消失,对生活不影响,能够正常工作及生活;显效:眩晕症状明显改善,但存在轻微头晕,对生活略有影响;有效:眩晕症状有所缓解,存在轻微晃动、旋转感,对生活有轻微影响;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难以正常生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眩晕症状程度及平衡能力:于干预前后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9]评估症状程度,该量表共计25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眩晕程度越重;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评估平衡能力,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4分,总分0~56分,得分越高病人平衡能力越强。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干预效果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组病人DHI、BBS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3.1 CIS后眩晕病人干预现状 眩晕是CIS后常见并发症,病因主要为脑动脉硬化导致管腔狭窄,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眩晕[11-12]。CIS后眩晕病人常出现自身、视物旋转或伴头晕、晕胀等表现,甚至出现平衡失调,影响病人正常生活[13-14]。目前,西医干预CIS后眩晕主要通过口服药物干预,虽然能够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供血,但常出现口干、头疼等不良反应,可能会加重病人不适感,长期应用效果不佳,应用受限[15-16]。因此,采取其他有效干预措施改善眩晕病人症状至关重要。

3.2 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应用于CIS后眩晕病人中的价值 中医认为,CIS后眩晕主要病机为瘀、痰、风、虚,多为痰与瘀夹杂,使肝肾气血不足,头部无法得到气血滋养,导致眩晕;干预应以疏肝理气、祛瘀化痰等为主要原则[17]。口服中药是以往治疗CIS后眩晕重要方法,多通过脾胃吸收,容易导致脾胃负担重,且煎煮方式费时,应用有限。中医外治法近年不断被应用,如针灸、中药贴敷等,其中杵针操作更为方便,可避免针刺入皮肤疼痛的弊端,且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调和阴阳等功效[18]。穴位敷贴是常用中医外治法,经皮给药,能够借助皮肤快速传导药效,具有安全、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可调节脏腑功能,痛经活血[19]。

目前,关于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应用于CIS后眩晕病人中价值未见报告。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干预3周后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BBS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应用于CIS后眩晕病人中疗效确切,能够减轻病人眩晕程度,提高平衡能力,与本研究预期结果一致。原因分析如下:杵针中百会八阵穴具有安神定志、益气固脱等作用;河车印脑段能够疏通脑部经络、行气活血,同时还可放松脑颈部肌肉,促进大脑动脉供血;眼八廓能够改善眼部周围供血,调和五脏六腑,利用点叩、升降、开阖等手法刺激上述穴位,可有效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调节精神,达到镇静安神功效,进而减轻病人眩晕症状[20-21]。本研究眩晕敷贴中由多种中药组成,其中白芥子可通络止痛,川芎活血止痛,桂枝可温经通脉、发汗解肌,吴茱萸散寒解郁、助阳止泻,细辛散寒祛风、止痛通窍,南星、半夏可燥湿化痰,诸药调和,能够通经活络、辛温活血,可治疗风痰眩晕,且贴敷于足阳明胃经上主治头痛、眩晕的丰隆穴、足三里穴,能够发挥药物、穴位双重作用,进而减轻眩晕程度,提高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杵针联合眩晕敷贴应用于CIS后眩晕病人中,能够提高干预效果,减轻病人眩晕程度,提高其平衡能力。本研究可为今后CIS后眩晕病人干预方案的拟定提供指导意义。但本研究也有局限,如干预时间较短,仅观察两种方法联合干预3周的效果,关于远期应用价值还需今后进一步延长随访时间证实。

猜你喜欢
供血穴位病人
谁是病人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辣语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病人膏育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