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对胃穿孔修补术后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

2023-06-01 07:02卢小倩黄惠桥黄秀菊李晓曦梁冬燕唐美连
全科护理 2023年15期
关键词:胃穿孔鸣音口香糖

卢小倩,黄惠桥,黄秀菊,陈 群,李晓曦,梁冬燕,唐美连

胃穿孔是临床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该病症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近年来发生率呈逐年上升态势。肠道功能失调是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症状是胃肠功能失调、肠鸣音消失、肛门暂停排气排便,甚至发生腹胀,如等待自然康复,一般需48~72 h。自行等待康复过程伴随不良反应发生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也会影响切口的愈合,对手术后的康复不利,同时恢复周期长还会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1]。如何加速恢复术后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不少学者采用穴位按摩[2]、耳穴压豆[3]、穴位敷贴[4-5]、足三里穴位埋针[6]、足三里穴位注射[7]等中医治疗方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因操作时间久、需要中医科配合制作、要求护理人员精准掌握各个穴位等因素限制了临床上的广泛推广。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可有效缩短腹部手术后病人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降低病人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穴位注射操作简便易行[8]。而口香糖作为常见的咀嚼零食,取材便利价格低廉,其易被绝大多数病人接受[9]。咀嚼口香糖不但能改善病人口腔的舒适度,还兼具一定的功能性,可以使病人通过模仿咀嚼吞咽动作刺激大脑皮层,有效促进手术后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10],其效果已得到公认。

通过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后病人采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观察其对病人胃肠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供120例行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病人入院先后顺序分为3组(受治疗方法的限制,先完成对照组病人的数据收集,再进行观察A组病人数据收集,最后收集观察B组病人数据)。本研究中120例病人男100例,女20例;年龄18~87(50.3±16.4)岁;手术部位均在胃部,均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3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见表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编号:伦审2022(KY-0501)。

表1 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诊断为胃穿孔;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手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病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重度腹腔感染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者;既往有大手术史;腹腔内粘连严重者;不能判断疗效或者信息不完整而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断者;口腔无咀嚼功能者;对口香糖成分、维生素B1注射液过敏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治疗,主要包括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按医嘱给予补液治疗,营养支持,调节酸碱和电解质平衡等,并遵医嘱进行胃肠减压和禁饮禁食,手术麻醉清醒后采取半坐卧位,手术后第1天指导和帮助病人尽早进行床边活动及下床活动。

1.3.2 观察A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即病人术后回到病房立即遵医嘱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H41020100,规格2 mL∶100 mg),使用2个2 mL一次性注射器分别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各1 mL(50 mg),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方法:嘱病人采取仰卧体位,协助病人屈膝呈直角,由外膝眼(犊鼻)向下四横指,距胫骨一横指左右的位置确定足三里穴[11];局部消毒足三里穴位处皮肤,取2 m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50 mg,以90°角垂直于足三里穴位处的皮肤进针1.0~1.5 cm刺入皮下,当病人有酸、麻、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将药液缓缓注入,同法对另一侧足三里穴位进行注射。注射频次为每日1次,直至肛门排气排便。

1.3.3 观察B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方法同观察A组。此外,手术麻醉清醒后开始咀嚼口香糖,即益达木糖醇口香糖,要求病人或陪护人员设置闹钟提醒每间隔2 h咀嚼1次,每次15 min,至第1次肛门排气或者排便时停止咀嚼口香糖,晚上正常入睡,不再嚼口香糖。

1.4 观察指标 研究小组制作指标观察记录单,记录内容有病人手术后返回病房时间,恢复肠鸣音的时间,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的时间,病人是否发生腹胀。

1.4.1 首次肠鸣音恢复 自手术结束当日返回病房开始每隔4 h由责任组长与责任护士同时至床旁并先后听诊记录, 听诊时间为每次1 min,直至1 min内有4次及以上肠鸣音为肠鸣音恢复。

1.4.2 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责任护士于术前、术后宣教指导病人及家属准确记录排气、排便时间,并发放指标观察记录单,每日由责任护士询问并记录到指标观察记录单中。

1.4.3 腹胀发生率 自术后6 h起,责任护士每隔4 h对病人进行评估,观察是否有腹胀、腹胀的程度并记录到指标观察记录单中。腹胀程度按(0~3分)进行评估[12]:无腹胀、腹痛为0分;轻度腹胀,腹内有气体转动,腹部轻度隆起,腹壁张力略大为1分;中度腹胀,恶心,腹胀中度隆起,腹壁张力较大,伤口胀痛影响休息和睡眠为2分;重度腹胀,有恶心呕吐,伤口胀痛,烦躁不安,不能休息和睡眠,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腹部明显隆起,腹壁张力大为3分。

1.4.4 比较住院时间 根据病人的住院号在医院HIS系统准确统计病人的住院天数,比较3组病人的住院时间。

1.5 质量控制 研究小组由1名主任护师、1名外科医师、1名中医科医师、6名主管护师组成。①主任护师: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与决策,干预进度和护理质量的把控;②外科医师:负责手术方案、临床治疗的制定及质量把控,严格执行纳入、排除标准;③中医科医师:负责对科内所有护士培训足三里穴位的定位方法及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培训后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操作;④主管护师共6人:指定1名主管护师对资料收集者和指标评定人员进行培训。为保证干预方法的准确性,对科内所有护士进行培训;6名主管护师在白班及夜班中轮流担任责任组长监督责任护士完成干预工作,包括是否完成穴位注射、病人是否按时咀嚼口香糖、是否完成指标观察记录;并与责任护士同时完成肠鸣音听诊工作(胃穿孔术后每日在院病人约5例,能保证完成干预工作);主管护师分工整理数据,核查资料,必要时重新查询并及时补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研究的干预方案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经胃肠外科专家审核后实施;向病人解释干预的目的,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配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P25,P75)描述,多组之间的资料对比采用方差分析(F)或者秩和检验(H),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道功能恢复指标

2.1.1 听诊闻及肠鸣音恢复 对照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6(12,20)h,观察A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2(9,15)h,观察B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中位数为12(8,12)h,3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H=23.08,P<0.05),其中,观察A组与观察B组病人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病人肠道功能恢复指标M(P25,P75) 单位:h

2.1.2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对照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为28(22.5,30.8)h,观察A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为19(16.3,21.5)h,观察B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中位数为16(13.3,18.0)h,3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存在统计学差异(H=53.45,P<0.05),见表2。

2.1.3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 对照组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中位数为50(46.0,61.5)h,观察A组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中位数为44(38.0,47.5)h,观察B组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中位数为40(38.0,46.0)h,3组病人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9.61,P<0.05),其中观察A组、B组与对照组比较,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A组与观察B组病人比较,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腹胀发生率比较 3组病人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3组病人术后腹胀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住院时间比较 3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观察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 单位:d

3 讨论

3.1 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可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胃肠功能恢复是腹部手术后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手术后病人的身体机能恢复至关重要。胃肠功能失调主要与手术创伤、术中暴露牵拉肠管、麻醉、手术疼痛、术后禁食使胃肠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维生素B1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发挥作用,人体对维生素B1的储存量非常少,而手术后禁食则更加剧了体内维生素B1含量不足,维生素B1不足会引起胆碱酯酶活性过高,此时,大量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被破坏,从而影响神经传导,会引起胃肠蠕动迟缓,从而引起消化液分泌不足,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一系列功能紊乱。此外,肠麻痹也可能加重机体应激反应,引起全身症状及并发症。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应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B1。手术后禁食病人提高维生素B1的水平,主要通过注射获得[13-14]。同时中医针刺足三里穴位属阳明经脉,能促使垂体分泌各种脑肠肽、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穴位针刺,有利于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胃穿孔修补术后病人由于禁食时间较久,临床上解除禁食的依据除了手术因素,最主要的是胃肠功能的恢复。本研究观察A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与对照组比较可加快肠鸣音恢复及首次排气排便时间,证实了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对胃穿孔术后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与国内多数学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对腹部术后病人进行干预的结果一致[15-16]。

3.2 咀嚼口香糖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分析 咀嚼运动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可能与迷走反射通路的活化相关。咀嚼时,口香糖能刺激口腔、咽部、喉部及其他感受器,通过第5、7、9、10对脑神经产生非条件反射,传出的迷走神经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及胃肠运动。此外,还可以间接地通过刺激胃肠激素释放,增加唾液、胰液的分泌[17]。大量研究数据表明,手术后嚼口香糖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缩短了手术后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加快肠鸣音的恢复,缓解了病人恶心和呕吐等不适,疗效确切[18-21]。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不增加病人负担的情况下,本研究增加了咀嚼口香糖干预措施。本研究B组术后病人运用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也证实了咀嚼口香糖在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促进作用。

3.3 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在胃肠功能恢复中的优势 早期恢复胃肠功能可降低腹胀发生率,预防肠粘连、胃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早期恢复饮食,对手术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在胃肠功能恢复中的研究鲜有报告。本研究中,观察B组病人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上优于A组病人,说明在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的基础上咀嚼口香糖可加快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而从3组腹胀发生率的对比来看,A、B两组病人腹胀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是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和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相关。临床上,病人在术后各项指征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康复出院,而胃肠功能恢复作为胃穿孔病人进食指征之一,往往影响着病人的出院时间。本研究中对3组病人住院时间进行比较,B组病人平均住院日较短,优于A组病人,这说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在促进病人康复上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联合早期咀嚼口香糖可加速胃穿孔病人康复,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病人的平均住院日。本研究虽然对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手术的病人进行了分组干预,但缺乏对口香糖咀嚼进行单独干预研究对比,今后应对不同干预方法进行多样本的对照研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更科学严谨的干预方法,得出更具科学依据的结论。

猜你喜欢
胃穿孔鸣音口香糖
“沉重”的口香糖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口香糖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口香糖不见了
分辨肚子咕噜声
口香糖
对胃溃疡并发胃穿孔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的效果分析
对比分析单纯修补术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