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求知”的《母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

2023-06-01 07:02孙一勤王二辉
全科护理 2023年15期
关键词:护理学育人思政

孙一勤,李 晖,王二辉

“课程思政”构建的是“立德”“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1],使学生在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同时,收获德性的增长。护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同声相应,同旨相求,易于同频共振[2]。《母婴护理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其课程内容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政元素,适合进行家国情怀、爱婴爱母、科学精神、仁心仁术等教育,在引导护理学专业学生“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积极探索省一流课程建设下的《母婴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围绕课程目标,依托知识模块,挖掘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案例库,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环节,环环相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教学的基本职责。

1 《母婴护理学》课程定位

《母婴护理学》是一门以人的生命健康周期为轴线组织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贯彻“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诊断并处理母婴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为服务对象提供自我保健及疾病预防知识,帮助她们维持健康、减轻病痛、促进康复。

2 《母婴护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课堂教学是高校育人的主阵地,承担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育的目标在立德树人,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能运用专业能力关怀和同理病人[3-4]。具体落实到《母婴护理学》课程,结合岗位需求和专业特色,遵循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定《母婴护理学》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敬佑生命、爱婴尊母、严谨科学、同理关怀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养;具备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护者情怀;具备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优良品德。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实践

3.1 按照全覆盖原则,进行顶层设计 在基于产出的教育理念下(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5-6],护理学专业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整体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本课程主要依托课程知识模块,融合相应元素,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课前自学、课堂研讨分享、课后巩固拓展、临床实践体认等方式,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从绪论到各章节的思政教学全覆盖[7-9]。

3.2 组建教学团队,提升育人能力 组建由学院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教师联合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培训会和报告会,交流共享经验和资源,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组织教师团队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方案研讨,通过思政微课建设、思政示范课程学习,引导教师提升育德意识和育人能力,将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入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

3.3 依托知识模块,凝炼思政元素 根据课程知识内容特点,将其整合为“绪论导学、解剖生理、妊娠生理、高危妊娠、分娩护理、产褥护理、新生儿照护、疾病照护、计划生育”9个模块。根据9个模块知识的不同性质,凝练适宜的思政元素[10-12]。绪论导学模块的思政元素为大爱无疆、家国情怀;解剖生理模块的思政元素为尊重他人、保护隐私;妊娠生理模块的思政元素为同理共情、敬佑生命;高危妊娠模块的思政元素为甘于奉献、责任担当;分娩护理模块的思政元素为孝敬感恩、救死扶伤;产褥护理模块的思政元素为关爱女性;新生儿照护模块的思政元素为严谨求实、爱婴爱伤;疾病照护模块的思政元素为仁心仁术、团结协作;计划生育模块的思政元素为自尊自爱。

3.4 按照最适原则,建设思政资源 针对知识模块和思政元素的特点,按照“最适”原则,进行素材择选、案例编写和资源建设。每份素材确定元素融入的环节、知识的链接点和思政讨论问题,从而确保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程[4]。教学资源素材形式包括小视频、故事、影片、音频、书籍等,内容涉及护理名家故事、文献书籍、临床护理实例、医学经典著作、社会热点事件、学长榜样故事、叙事护理故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13-14]。每个素材标注来源、知识链接点,设计有思政讨论题,同时以“问题”“故事”等作为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素材资源以课程“学习通”站点为平台,按照“元素-模块-课程”分级整合到每个章节资源。思政元素和部分资源示例见表1。

表1 课程知识模块、融入元素和素材案例

3.5 开展教学改革,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突出的是课程建构精神的育人内涵,追求的是将立德育人“基因式”嵌入到教学过程[15]。因此,本课程采用案例为主体的沉浸式体验教学[16-17]。以思政案例为主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事迹分享、案例情境、角色模拟、分享研讨、实践体悟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让学生沉浸其中,感知和萃取思政元素,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为一体的育人目标。

3.5.1 名家事迹分享 在绪论章节,授课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在厦门鼓浪屿“万婴之母-林巧稚纪念馆”旅游时的照片,讲述林巧稚的生平事迹,包括纪念馆附近的名言碑,以及林巧稚的名言,如“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大夫,我不能离开灾难深重的祖国,不能离开需要救治的中国病人!科学可以无国界,科学家却不能没有祖国啊!”。推荐学生观看反映林巧稚生平的影片《大爱如天》,激发学生承担母婴护理的责任感和作为护者应有的家国情怀。

3.5.2 孕妇角色沉浸 在妊娠生理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定义为“孕妇”角色。学生穿上孕妇负重体验服,体验孕妇在怀孕不同周数的时候躯体所承受的负荷,让学生在穿戴负重服的情况下,进行诸如起床、翻身、系鞋带、捡东西、弯腰等日常活动,使学生实景感受到孕妇在“十月怀胎”过程中遭遇的艰辛和生活障碍,激发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引导其同理孕妇,激发关怀行为[18]。

3.5.3 护士角色沉浸 在高危妊娠护理、疾病照护等知识模块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纪实影片、临床实例、自我叙事等方式,将抢救案例、抢救场景按照“背景呈现→教师设问→学生分析→场景发展→教师再设问→学生继续讨论”的步骤逐步展开。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当值护士”的主角身份,思考当时场景下可能的行为和决策,然后教师呈现事实场景,让学生进行对照分析,引导学生随着情境的发展不断思考和纠错,加深对案例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担当、伦理决策、人文关怀、救护行为等的体验和思考[19]。

3.5.4 虚拟情境体验 利用虚拟仿真软件[20-21],进行分娩和接产教学,通过播放分娩视频、进行分娩接产的过程模拟,让学生参与和“虚拟孕妇”的对话、选择实施的护理行为、观看三维的分娩机制等,引导其体验孕妇分娩的风险和痛苦,感受“母亲的伟大”。在课后以“每一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为题,建议学生给妈妈写一封信,学习爱母、孝敬、感恩等中国传统美德。

3.5.5 临床实践体悟 在课程中安排课间见习,安排学生至附属医院妇产科病房见习,观摩产科常规护理操作,见习孕产妇护理,参加临床教师组织的护理查房,学习和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健康教育,撰写实践见习报告,体悟孕产妇的痛苦、幸福以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态度、技能对孕产妇的影响。

3.5.6 素材评阅研讨 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设置有人文观影、文献评阅、漫画细说、抗疫故事等多种素材资源,结合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开展思政研讨,引导学生挖掘案例隐藏的本质内涵,结合专业知识,将素材案例从现象引入到本质,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吸收和内化。

3.6 开展多元评价,推动育人成长 主要开展多元化的嵌入式评价,即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纳入课程思政评价维度。主要的观察点聚焦于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和理解,观察学生言论、行为背后所折射的思想和价值观发展。如在四步触诊法中,考核学生的爱母爱婴行为和人文关怀沟通;在课间见习中,由临床教师对护生的护患沟通、病例书写等进行评价;在阴道消毒操作中,考核学生的隐私保护意识等;在综合案例分析中,侧重考察学生基于专业角度运用思政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4 小结和思考

本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获评省一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获得学院优秀奖,编写的案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案例选编》,学生反馈良好,相关成果也获得了省级教学成果奖。但在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和未来举措,本课程组的体会如下。

4.1 教师站位应前瞻化 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是关键要素。尽管许多老师已经自觉、主动地担起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本身德育能力欠缺、经验不足以及本身知识体系与思政人文学科体系的疏离,导致对案例的发现和案例本质的挖掘深度不够,在教学中不能达到“入耳入心”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团队建设中不仅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教师的育德认知、综合素养和政治站位,拓展视野,帮助教师对社会热点、国家战略与课程知识体系的联系有前瞻性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更主动地去挖掘思政元素,更有效地落实课程思政教学。

4.2 课程设计应系统化 课程建设必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系统设计教学体系、教学资源、教学方案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授课教师各自为营、目标分散、育人合力不足;也可以避免教师总是选取相同案例,出现重复教学,或者是互相推诿,浅尝辄止。只有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路径进行整体化设计,才能避免碎片化教学,保证课程育人逐层递进,最终达成目标。

4.3 教学环节应细节化 如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知识学习过程,避免“两张皮”现象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环节。并非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技巧就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的保障或者是亮点。要真正实现思政元素的融合,关键是对素材本源的挖掘,要明确和细化素材的焦点问题所在,以此结合课程知识,将素材从现象引入到理论讨论,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的教学具象化目标。而在案例和素材的呈现形式方面更要注重时代性、社会实景性、知识契合性,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参与探讨和分析。

猜你喜欢
护理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
仲景护理学思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