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策略探究

2023-06-15 22:00苗栋瑜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劳动历史

苗栋瑜

劳动教育是完善我国教育制度及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关键措施,把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了顺应这种趋势,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对高中历史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掌握政策导向,自觉地将劳动教育目标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学生协调发展。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劳动教育的理念与精神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是为了找到与教材内容相衔接的有效途径,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劳动教育,达到新时期劳动教育的目标。

唯物史观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其根本思想包括“人的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根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形态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等。因而,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劳动紧密相关,如: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所述的古代人类从事采集、捕鱼、狩猎、制造和使用石器、学习使用火。中国辉煌的青铜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杰作,丝织技术、古代农业及造纸术的发达,都是古代先民的辛勤劳动和不断创新的结果。可见,开展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可使学生了解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教师要从教材中发掘劳动教育资源,用心研读教材,并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充分發掘教材内涵的同时,还可以增加素材,充实具体的历史事件,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并对典型的历史事件进行剖析,使学生认识到辛勤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意义。

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与学科特点,重视对每个具体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把劳动教育的有关内容合理地融入教学中,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也要兼顾现实教学需要,既要强调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劳动思想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使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

历史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教学前,教师首先要对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简要介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定了这样几个教学目标: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果;理解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这样,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既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等基本素质。

三、创设劳动情境

没有情境就没有教学,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文字的形式来创造情境,也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当地特有资源来创造情境。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生产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自行猜想其用法和制作材料。这样,就可以顺利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地融入课堂中。又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分组搜集这个时期在建筑方面的杰出人物及事迹,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限制展示的形式,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视频、图片,每个小组的展示时长不得超过三分钟。另外,还可以利用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透过具体的描写,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的工农建设成果,并归纳其成因,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感受到劳动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劳动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由于高中历史课时有限,有些教师很难将劳动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因此,将劳动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融合需要课上课下同步进行,结合相关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劳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情感,坚定劳动信心,树立劳动观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劳动历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