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理念融入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2023-06-26 09:00王珍珠
中国食品 2023年12期
关键词:食品质量思政人才

时代发展与行业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能力与创新思维成为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主动引进思政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技能。本文分析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渗透思政理念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究解决策略,力图提升人才的创新素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渗透

思政理念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观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发现,行业对人才的技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道德修养等要求更高。教师在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除了要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科学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理论,还应该根据教育大纲与教育目标引进思政元素,系统开发专业课程,借助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与个人品行,促使学生重新思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从食品质量与安全角度出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学生利用自身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理论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与行业发展,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作为创新人才的必备特征,是教师在整合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在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源泉的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中进一步感知创新的内涵与乐趣,从而自主进行创造行为。

3.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先进的科学理论、社会的更替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依赖于创新,也充分证明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地位。专业课程与思政理念的融合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尚品行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人才的道德修养提供了思想保障。一方面,高校在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从唯物观角度分析理论知识内涵,能够提升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展开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为中国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现状做出改变,重新认识学习本专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重新定义人生目标,完善对食品质量與安全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整合内容框架,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迁移内化形成创新型人才的优秀素养。

4.有利于培养“工匠精神”。爱岗敬业、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工匠精神”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思政素养渗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这一教育手段,构建创新性的教育系统,为课程带来鲜活元素,通过教育实践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输出爱岗敬业的观念,帮助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基础知识自主深入探究,采用多种手段搜集并整合相关数据信息,循序渐进地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会爱岗敬业的真谛。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渗透

思政理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1.专业教师思政意识薄弱。高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某个个体来完成教育任务、承担教育职责,否则教育就难以成为一个有机系统,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的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整体知识和提升创新技能。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育模式使教师产生了“各司其职”的错误观念,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尚未形成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识,普遍认为思政理论应该由相关的专业教师进行讲解,培育学生道德品行与素养均属于思政课程的教育任务,而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这种看似分工合理的教育现象实际上属于知识分割,人为地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整体效果,分散了学生的知识理念,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与教书育人的原则背道而驰。

2.思政与专业融合不够。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包含诸多课程与知识点,如食品质构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检验学以及食品毒理学等,这些课程都蕴含丰富且相对广泛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教学中可融入的思政要素有很多,有利于课程思政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技能。但从当前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状况来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错失了许多渗透思政要素的机会,枯燥的专业知识学习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使得学生无法深入探究职业素养与行业规律,缺少思政滋养的课程也无法培养出满足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3.人才培养目标未落实。随着社会的演变与经济的发展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成为趋势,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不给力、不重视”甚至流于形式的情况。培育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但部分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并未真正摆正培养创新人才的态度,没有将创新人才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没有将专业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看作塑造学生创新人格的着力点,没有从会议、活动以及文件上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举措。虽然部分高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将“学生第一”作为首要原则,但在教育实践中仍然重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未关注学生身心修养的培养,难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无法激发学生利用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实现食品质量与安全行业改革推进的高尚思想。

4.教育实践缺乏灵活性。在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通过理论灌输或正面教育的形式达到育人目标,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融入思政元素,没有创新重构知识框架,容易导致教师无法根据专业知识引入具有思政内涵的具体案例,讲解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生搬硬套等机械形式,不能灵活地开展课程实践,致使思政与专业知识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无法形成生动、立体的专业学习课堂,无法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有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渗透

思政理念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1.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安全意识。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学生形成食品安全意识,明确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所承担的安全责任,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的创新效果,强化学生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成为行业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课程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结合网络平台上呈现的数据思考果蔬类与畜牧类产品在出口贸易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了解我国是食品出口大国,但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阻碍与初级加工食品保鲜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进“中美贸易摩擦”的相关讯息,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突破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困境,激发学生的报国理想。

2.整合教育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教师应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最新技术、工作流程等科学设计教育过程,逐渐渗透思政元素,创新知识的开发与实践路径,明确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创新型的教育环境中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首先,高校可以强化校园网络建设,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整合省级、校级的专业课程资源,构建便于学生认知与探索的校园网络,使学生在海量信息资源中不断拓展知识框架,扩大视野,在与他人思维进行碰撞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发散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创新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素养。其次,教师能够借助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构建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中提升对思政元素的认知,强化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了解,并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创建符合自身思维特点的知识框架。最后,教师可以定期组织融入思政元素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创新实践活动或团建活动,指导学生迁移内化知识理论,让学生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

3.引进案例教学,开展课外实践。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与思政元素进行整合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引进大量真实案例,如“毒大米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可以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或者组织专题辩论活动,指导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心得,思考食品行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及道德品行,鼓励学生深入探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转化为自身能力。为了确保内化效果,高校应该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与校内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认知水平;或者将社会服务、生产实践以及科研项目的培养价值三者合一,加强学生的服务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挖掘实践问题并从创新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策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4.打造师资队伍,夯实工作基础。为了顺利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给学生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需要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较高、职业素养较强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必须过硬,知识储备量必须充足。第一,组建专业建设小组,以资深专业教师为主导,邀请行业領域的杰出人物参与,辅助本校专业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第二,定期展开专业建设会议,要求教师交流与分析科研工作与教育实践经验,努力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思维以及丰富教育经验的师资队伍,提升教育整体质量与高校的教育口碑。第三,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以多元化导师制培养新人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认知,为其从多种角度融合思政元素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知识提供实践平台,为学生呈现新颖的知识框架,打开学生的思维与知识视野,强化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掌握。第四,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师选择与思政课程相关的两门课程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政理论素养。第五,基于校企合作制度,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学者开展讲座会谈,使专业教师通过讲座会谈探究知识内涵,积累相关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珍珠(198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食品质量思政人才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