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字视角看“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的关系

2023-06-30 16:46罗美珍
语言战略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夷傣族原住民

罗美珍

我国古代的东夷人原居住在山东沿海一带,他们和华夏人有深远的接触、交融。其中一部分人和华夏人融合、同化,另一部分人则往长江以南迁移。迁移到长江以南的东夷人,史书上称其为“百越”(包括吴、闽、粤)、“百夷”。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这个“活化石”的视角,和人文、史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来探讨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关系。

一、民族自称的证据

东南亚原住民各群体以及中国古代南方百夷人的自称,其语音都与“夷”构成对应,语音变化都有规律可循。从海路离开大陆,留在海南岛的成为黎族,留在台湾岛的成为高山族,到达南洋群岛的成为马来西亚土著;从岭南陆路出发,留在广西的成为壮族等,留在贵州的成为布依族、侗族等,停留在云南的成为傣族,到达缅甸、老挝、泰国的成为掸族、佬族、泰族。这些民族的自称里,都含有djai或与之接近的音,而djai和汉字“夷”的古音li 构成对应。

二、词汇证据

1.《赤雅》说:“马人本林邑蛮,深目煆鼻,散居峒落。”这个“峒”是百夷语词,意思是“群山环绕中种植了水稻的盆地或坝子”,即4万年前所谓的“田园峒”。从我国南方到泰国,都有以“峒”字命名的地名,地图上有“峒”“洞”“东”“冲”“童”等不同的汉字标记。

2.傣族地区不靠海,但傣、泰语都保留“贝壳”作为“钱币”的意思。傣族把“盐”叫“盬”(海盐),把国外的百夷人都视为“亲戚”。傣族称汉族为“夏”,泰族称中国为“秦”。

3.在傣、泰等百夷语言里有一些基本词和印尼南岛等语言同源,但单音节化了,如:眼睛、头、来、知道。

4.百夷语基本词汇中有不少词和古汉字意义相同,如“旻”(日、天空)、“淰”(水)、“黎”(多)、“皓”(白)、“嫽”(玩耍)、“饐”(饥饿)。有些词证实了汉藏母语是双音节的,如“”(马)、“豝”(猪)、“窟窿”。

三、语言类型变化产生了共同的语言特征

印尼、马来西亚的南岛语和中国台湾高山族的语言一直保留无声调的多音节黏着型。这是东夷语的初始类型。而留在中国大陆和迁移到泰国等东南亚诸国的百夷人,其语言和华夏语言一样共同向单音节分析型变化,在同源词中只保留其中的一个音节,并产生了声调和计量词。

四、共同的习俗、信仰

边疆傣族住的是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牲口。女人喜穿筒裙、嚼槟榔、饰黑齿;男人身上刻有图画纹。他们保留着“敬魂”“做社”的活动。这些习俗都和东南亚原住民相同。傣族和缅甸的掸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因信仰小乘佛教,从印度引进了梵文的不同字体作为本族语言的拼音文字。壮族和汉族的关系更為密切。他们过去在一些地区曾使用过一种方块壮字,采用的是汉字的六书造字法。

以上的证据说明我国古代的“东夷”和东南亚原住民是一个种族,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在创造我国的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

猜你喜欢
东夷傣族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从原住民地权判例看澳大利亚原住民政策的变迁——从灭绝、同化到多元共存
从莒地岩画看东夷人的崇日文化
仙君泡妞记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