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重构

2023-07-04 11:41李志伟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段场域重构

李志伟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在变,今天的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原有的工具性价值转向修身养性、安身立命、实现人生梦想等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因此,我们逐渐发现当下教育环境里出现了一定的错位——教师主体而非学生主体、知识本位而非素养本位;有些教育是缺失的——很多时候我们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而忽视了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心理发展;也能够看到关系的混乱——家长不断地“跨界”,既育又教,学校无边界的服务工作内容不断增多……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面对不确定性的随时增加,我们只有主动识变、积极应变,才能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建构起相对稳固的自我支撑。因此,我们就要对已然出现的错位、模糊的世界进行重构,从而实现优化升级。

教育是要为人服务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五人”教育工作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因此,人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教育的高质量,指向高质量发展的重構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关系重构。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我们要重点梳理和重构以下关系:

基于发展共同体视角的师与师关系。以往的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更多的是个体性工作。今天做教师,要从“我”到“我们”进行更上位的理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跨学科”和“跨学段”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因此,学科与学科间、学段与学段间就不再仅仅是曾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关系。立足于发展共同体的认识,我们倡导教师要在精修自身专业的同时,提升跨学科融合的意识和能力,要主动寻求同其他学科的协同和融合。同时,要注重跨学段的衔接。以初中教师为例,必须具备立足初中、联通小学、看向高中、远眺大学的意识和教育教学行动,从概念到行动真正地实践“大中小一体化”,做到环环相扣。作为拥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多年来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项目组为抓手,通过组建小、初、高大教研组及常态化跨学段教研、课题研究推动等形式,让小学教师站在九年甚至十二年出口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教学,让中学教师下沉到小学一年级,从原点上指导教学。从教的层面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才可能真正实现长链条发展。

基于命运共同体视角的教师与学校关系。今天,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更多的是命运共同体关系,就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讲,“大学之谓者,非大楼也,大师也。”有好老师的地方一定有好学校。因此,在呼唤现代化学校治理的今天,我们更多要做的是激发教师的主体性,让每一位教师的生命活性迸发出来,实现多元主体共治。今天的学校要从管理转向治理,要提供民主、平等、协商的场域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现在很多学校将企业的项目化运行运用到学校治理中,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申请项目,成为项目负责人。当项目落实到具体教师身上的时候,学校的事也就成为了大家的事。教师对事负责就是对学校负责的开始,当其成为行为自觉时就是学校文化形成的时候。

基于协同融合的学校与社会关系。教育的根本问题都与生态有关。万物互联的时代,谁都不可能成为孤岛而独立存在。学校是社会的一份子,当前学校里遇到的很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跟整个社会生态或者是社会环境进行推拉和博弈。因此,今天的学校必须建立大资源观,与兄弟学校、社区、高校、家长、媒体、社会单位等形成联动,互为资源、彼此成全。在彼此协同中找到平衡点,进而拓展自身发展的最佳空间,互利共生。积极构建内部自循环与外部大循环相结合的双循环治理模式,以众筹心态积极建立与世界的链接关系,应该成为今天学校需要建构的一种新型办学思维。

基于赋能创生的教育与技术关系。技术与人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在彼此的互促互进中进一步为人的发展和成长赋能。在过去几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用技术换时间、用技术换空间;实现了通过大数据对人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实现了问题的精准诊断以及学习资源的个性化推送;也基本让过程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成为了可能。用好技术,可以为教师节省体能成本,从而使其进行更具智慧价值的工作,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开发更丰富的资源,可以开拓和挖掘更广泛的成长场域为生长于数字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学校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以人为核心的关系重构,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它应该是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我们要面向人人,要提供过程与结果公平相结合的支撑,让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它要从需求侧出发,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尊重和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它要具有发展性,要不断通过人的自我超越和升级实现教育的自我超越和升级。

猜你喜欢
学段场域重构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长城叙事的重构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