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乳腺癌行PICC治疗患者并发症、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3-07-12 00:29李沛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年8期
关键词:置管静脉炎风险管理

李沛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 473000

乳腺癌作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切除、化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方法为主〔1〕,同时,在术后需采取静脉给药方式给予患者化疗药物,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陈育红等〔2〕指出,由于该类患者在术后患侧肢体无法进行穿刺输液,且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均可对患者造成较大损伤,因此,目前主要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但邢善伟等〔3〕指出,采用PICC治疗后,部分患者仍会发生静脉炎或渗血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出现非预期拔管或导管留置失败等情况,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生理痛苦,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保证导管的置入及留置质量。风险管理护理作为新兴护理模式〔4〕,该模式通过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及决策,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由于护理风险在护理、处置、配合抢救等环节均可出现,因此,应不断完善护理风险制度,建立健全护理风险应急预案,该模式目前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护理实施与护理管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癌PICC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患者并发症和护理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乳腺癌PICC治疗的114例患者。年龄为27~61岁,平均(49.53±8.13)岁;临床分期:Ⅱ期63例、Ⅲ期51例;置管部位:贵要静脉89例,肘正中静脉25例;导管留置时间15~91 d,平均(52.13±13.43)d。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符合乳腺癌相关诊断标准〔5〕,且临床分期为Ⅱ~Ⅲ期;②经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符合PICC置管指征,并已采用PICC置管治疗;③术后需接受长期静脉化疗;④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护理工作;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②合并其他类型肿瘤或已发生肿瘤远端转移;③伴有免疫功能障碍;④患者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纳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每组患者57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本次研究〔伦理号:南阳第二人民医2020(伦)第HP12号〕。

表1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

1.2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行黄磷酰胺+吡柔比星+紫杉醇化疗,化疗开始时间均为术后10 d,疗程为6~8个疗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①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进行穿刺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疑虑及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告知患者PICC置管的方法、优势、可靠性及必要性,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并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疑虑,进行针对性指导;②置管护理,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患者健侧肢体进行穿刺,并在穿刺成功后,“S”型固定导管,穿刺期间,应安抚患者情绪,并观察患者表情;③日常护理,定期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颜色、温度,保证导管通畅,定期更换敷料,并指导患者避免穿刺肢体过度运动,同时自行观察穿刺点及导管情况。对研究组患者行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内容。

1.2.1组建风险管理小组 在科室内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负责制定护理计划,监督护理工作的实施并进行质量控制,同时负责对组员进行培训,另外,由科室内5名取得护师资格的护理人员任组员,负责具体护理措施。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PICC操作技能培训及风险管理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

1.2.2护理措施 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手卫生,邀请感染科专家讲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的重要性,帮助护理人员树立手卫生的必要性意识,提高其执行手卫生措施的强度,以避免感染等情况的发生;②不良情绪风险护理,加强置管期间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提高其对自身疾病、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的了解程度,并使其认识到术后化疗及PICC治疗的重要性,以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同时督促其配合护理措施的落实;③静脉血栓风险护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选择弹性好、形状粗且浅表的血管,进行穿刺时,采用斜行穿刺法,并在出现回血后,保证刺入深度,以避免造成血管损伤,同时,严格按照超声定位导管头端位置,对需退出的导管长度进行测量,置管期间应保证动作轻柔,降低置管对血管产生的刺激。另外,在置管后,对穿刺部位周围皮肤进行冷敷和热敷,同时观察是否伴有酸痛、肿胀等症状,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对出现不良情况的患者,可采用多普勒哨声检查并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④静脉炎风险护理,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在给药前后给予患者适量的地塞米松,以防止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另外,如患者穿刺点肢体发生肿胀等情况,应立即涂抹50%硫酸镁石膏,并进行红外线照射,以避免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⑤穿刺点渗血风险护理,置管前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对伴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遵医嘱给予其适当药物,在置管后及导管维护后,可通过棉签蘸取少量凝血酶粉,对患者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并对患者穿刺侧肢体采取适当约束处理,以避免其活动幅度过大;⑥导管堵塞风险护理,给药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脉冲法冲管,给药后,在进行冲管的基础上,使用10~100 U/ml的肝素盐水进行正压封管;⑦感染的风险护理,置管后24 h内,对敷料进行更换,之后将更换频率控制在1次/w,同时告知患者保持穿刺点周围皮肤干燥、清洁的重要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避免感染,并指导患者自我观察体温及穿刺部位周围皮肤颜色,对发生高热症状的患者行血培养,对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同时限制探视人数,保证病房干净、整洁;⑧脱管风险护理,对患者穿刺点肢体进行强化固定,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对穿刺血管进行压迫,同时避免剧烈咳嗽及过度运动,避免导管发生折叠及扭曲;⑨日常风险护理,告知患者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其对康复造成的危害,通过健康宣教及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邀请既往治疗效果较好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提高患者面对疾病及术后生活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并发症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类型及概率。

1.3.2护理质量 参考汪晖等〔6〕制定的护理质量评价表,并结合本院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制定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评分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护理管理、护理技术、护理安全共4个维度,12项条目,各条目评分为0~10分,总分为12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该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92。

1.3.3穿刺后疼痛程度 于穿刺后1 d、3 d及5 d,采用视觉模拟评估法(VAS)〔7〕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其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强。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患者置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感染、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炎及皮下血肿,且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57),〔n(%)〕

2.2 护理质量对比

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n=57),(分,

2.3 疼痛程度对比

置管5 d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VAS评分(n=57),(分,

3 讨论

PICC作为癌症患者常用给药方式,能够避免患者反复穿刺,同时能够保护患者血管,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外周血管及局部组织造成的不良影响,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方法为侵入性操作,因此患者在置管后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一定不良影响。风险管理作为护理模式的一种,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估和策略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等内容〔8〕,其核心理念为对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采取预防性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及程度。

本次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结果显示,患者置管期间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部位感染、局部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炎及皮下血肿,且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该结果与王恒利和李莉〔9〕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证实了该模式的有效性,其原因包括:①与常规护理不同,风险管控护理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不良情况的发生〔10〕,因此能够采取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避免危险因素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②张硕等〔11〕指出,肿瘤细胞在激活凝血系统后,可促使凝血酶的产生,并促进单核细胞合成量增加,导致血栓的发生,同时,多数患者在置管后处于长期卧床状态,且肘关节弯曲时间过长也促进血栓的形成,因此,通过强化护理人员能力,选择更为适合的血管进行穿刺,能够避免该类不良情况的发生;③吴育罗等〔12〕指出,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产生一定刺激,同时,化疗患者所伴有的骨髓抑制,导致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降低,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导致渗血等情况的发生,而通过置管前对患者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能够避免该类情况的发生;④感染作为置管后常见并发症,与患者身体状态、治疗环境及天气等因素有关〔13〕,本研究中,通过限制探视人数,降低环境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通过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并及时更换敷料等方式,有效降低了不良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有助于改善该类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为显著高于常规组的,且置管后,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其原因包括:①静脉炎、感染及皮下血肿是导致患者置管期间疼痛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疼痛程度;②采取风险管理护理,护理人员能够更加了解患者置管后护理需求〔14〕,且通过培训,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及护理意识均显著提高,能够主动为患者提供相应帮助,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③通过开展风险护理宣教,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朱晓华等〔15〕指出,该模式能够提高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促进依从性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对PICC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缓解置管后疼痛程度,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置管静脉炎风险管理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