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本细读

2023-07-29 21:33王桂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状物写景春雨

王桂玲

写景状物类散文,有语言质朴、情境优美的特征。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几篇写景状物类的散文,借助想象、拟人、通感等手法描写景物,以景抒情,彰显动人的情感。因此,开展七年级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时,可以使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到情景画面,对写景语言与包含情感进行品读。

一、初中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使用文本细读法的可行性

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现代写景状物类散文,与文本细读法有适融性,所以在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中使用文本细读法是可行的。

写景状物类散文中,作者利用大量的修辞创建意境,或者从自身角度利用主观色彩的词语,从多个层次对比景物,深层次地呈现景物特征。而文本细读法中,包含字斟句酌、回归文本、比较还原等方法,都能融通到景物状态与对应情感表达之中。如《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通过在春雨前、春雨后对景物状态的描写,突出春雨的特点,使用的是“对比还原”文本细读法切入: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对春雨前、春雨后句子的描写,然后细读、分析两种不同的状态下景物是什么样,通过对比感受春雨和夏雨的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教师要让学生探索语言的魅力,激发散文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写景状物类散文文本细读策略

(一)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是常见的文本细读方法,通过重点品读字词与修辞句,让学生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可以感受其情感美与语言美,帮助学生提升情感体验,推进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

例如《土地的誓言》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朗诵,边读边找出文本中能够体现作者对家乡与土地情感的语句。其中“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的“挚痛”一词,教师先做最表层的解释,即带有沉痛感的爱。当然,只进行表层分析是不够的,还不能表达出作者对关东土地深沉而又悲痛的情感。接着提问“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理解”,开始字斟句酌,对“挚痛”“热爱”进行反复推敲,感受作者的复杂情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这句话的含义是,对于广阔的关东原野,作者对它是热爱的,但是这种爱中包含着“挚痛”。“挚痛”中的“挚”,是古代人们初次相见时送的礼物,也是见面礼,表示亲切与恳切;“痛”字是一个形声字,意思是怜爱、痛爱等。连起来,挚痛的意思是痛爱和恳切的结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放在文本中解释,既有作者对关东原野深沉的热爱,又包含着悲痛的情绪,立体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此,“挚痛的热爱”是全文中复杂的情感基调。通过关键词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接着,文章中第二段“土地是我的母亲……;……”中,一个“;”号将句子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将土地比喻成“和孩子最亲近的母亲”,表达土地与作者关系紧密,在作者心中是十分重要的,“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中以“土粒”借代关东土地母亲,指作者和土地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另一部分“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中,表达作者对土地“母亲”的依恋,其中的“一……就……”句式,强调作者触摸土地后的作用。在此就是通过字斟句酌的品读,让学生掌握了作者对关东土地的挚爱。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文本的时候,通过字斟句酌,重点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字词,便于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

为了进一步说明写景状物散文细读中字斟句酌方法的运用,再以《春》中“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为例。这句话中最突出的字是“逼”字,表面分析,“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小草的颜色极其鲜艳,已经达到了“逼”人眼的地步。然后再使用字斟句酌法,重点品读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可从下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句子开头说的是树叶却绿得发亮,指在春雨的洗刷下,树叶更绿,这种绿又不是一般的绿,已经达到了发亮的程度,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树叶的模样。另外,句中的“也”字是一种同义的衔接,将“也”字前后的内容放在一起分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将“也”字前后小草与树叶“绿”做对比分析,发现两者都是表达春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作者对春天深切的喜爱。

(二)回归文本

写景状物类散文细读教学,还有一种方法是回归文本,即直接评判文本中的细节内容。一般来说,在课堂导入或者在课堂结束时可以使用回归文本策略,强调带领学生直面文本,与作者直面交流,获取最原始的感受,体会散文中的语言之美。“回歸文本”是进行写景状物类散文细读教学法的主要途径。

以《雨的四季》散文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归文本,以客观的角度阅读文本,明确四季雨的不同。“知人论世”,先带领学生分析作者,在此教师可以以“抒情诗之王”进行带入,让学生了解作者刘湛秋。然后阅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中描述的四季雨图这种别样的美。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你心目中的雨是什么样的?它美吗?”让学生各抒己见,激发阅读兴趣,在兴趣中回归文本,体会作者笔下的雨和自己想象的雨是否一样,对文章形成最直观的感受。

再如《紫藤萝瀑布》课中,教师在课前直接使用文本细读法,让学生阅读文章,通过对“不见其发端、终端”“一片辉煌”“香气也是浅紫色”的理解,对紫藤萝建立盛大与壮丽的印象,然后再在课堂中细读文本,进一步领悟紫藤萝之美。在教师的设问下,感受紫藤萝。

(三)比较还原

写景状物类散文细读中还可使用比较还原法,此法将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还原”与“比较法”结合,感悟文本情境。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比较还原手法,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情境中,细读文本。

例如《济南的冬天》中,师生一起分析“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薄雪覆盖下的城市之美的景象,然后再次朗读这一段,找出作者具体描述的事物,如树尖、矮松、蓝天等。教师提问“请你发挥想象力,尝试还原城市原来的面貌”,让学生结合文中提出的事物进行想象。接着将学生想象的内容与原文中的内容做对比,在对比还原中感受到薄雪给城市中的景物增添美丽,更快融入优美的情境中,了解济南城。借助对比还原手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掌握文本解读技巧。

另外,在实施知识小结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总结罗列对比的分析思路,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能。还以《雨的四季》为例,教师使用比较还原法,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季节雨的特点,体会不同的雨的意境。如夏雨“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其中怒放、鼓着、争先恐后这些词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猛烈夏雨的画面。然后将春雨与夏雨过后的景物状态进行对比,体会哪个季节的雨更加猛烈。文中对春雨后的描述,就像是刚要清醒过来一样,而夏雨之后,万物都充满活力,在一“娇”一“强”对比中,体会春雨的柔美与夏雨的猛烈。

七年级语文中现代散文是教学重点,使用文本细读法,可以解决一些亟须改进的教学问题。本文以七年级现代写景状物类散文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课程语境中的文本细读法进行详细的研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如字斟句酌、回归文本、比较还原等,通过此建立现代散文教学与文本细读方法新关联。

作者简介:山东省宁阳县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状物写景春雨
写状物作文,如何观察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
状物篇:写一种植物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