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学诗词教学新法

2023-07-29 21:33惠绿雁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诗词想象

惠绿雁

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围绕核心素养来确立语文课程目标,并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诗词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诗词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任务群学习法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组织与呈现。组织诗歌学习任务群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我们可以按照作者来组建学习任务群,从而了解李白的浪漫、苏轼的旷达、陶渊明的恬淡、曹操的豪迈……对经历比较复杂的诗人,还可以把他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一两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赏析,从而全面了解诗人。比如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与壮游时期、困守长安时期、陷贼与为官时期以及漂泊西南时期,教学时可以选择《望岳》《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几首有代表性的诗歌,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进而加深对“诗言志”的深刻体会。

总之,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建学习任务群。在组建学习任务群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补充少量的课外诗词以辅助教学。诗词意蘊丰富,学习任务群的组建得以让每一次教学都有所侧重,会让诗歌教学纲举目张,极大地提高诗歌的教学成效。

二、美读润心法

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式。现在语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时间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要达到这种境界,就不能简单地诵读,必须进行美读,就是在有声朗诵的基础上调动起学习者的所有情感积累。这种方法适用于每首诗的教学,但必须在学生了解背景、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方能采用。

教学时对学生的几遍朗诵要提出层递性的要求。比如在教学《梅岭三章》时,我让学生读了三遍诗歌,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第二遍要求在对照注解了解背景、理解诗意、把握主旨的前提下读出悲壮之情;第三遍要求补充阅读陈毅的《青松》,在对陈毅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读出甘愿为革命献身的豪迈之气、悲壮之情。

三、拨云见日法

教学诗词时,如果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容易生厌,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放弃讲解,只让学生去读、去感悟,又会影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快速提高。选入课本中的诗词,每首都有其精妙之处,很值得玩味咀嚼,这就需要教师点拨讲解,帮学生拨开迷雾,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使其天然悟性与诗的灵性和谐贯通。比如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既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这十六字,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只要引导学生将这四句理解透彻,学生对全诗的理解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想象配图法

中国古代艺术家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歌这种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有内在的联系。诗词与画都讲究意境美,在指导学生为诗配插图时,应指出,有的诗可用一幅图表现,如《过故人庄》,可以描绘诗人与故人对饮的画面。有的诗可用几幅图来表现,如《夜雨寄北》可用两幅图来表现,一幅是眼前之景:一个秋天的夜晚,整个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绵密,池塘水满,诗人独坐窗前,孤灯听雨,面对来信,惆怅难眠;一幅是诗人想象与友人欢聚之景:诗人与友人共剪烛花于西窗之下,向友人述说在巴山夜雨时想念友人的情景。配图时可将这两幅图结合起来,或以眼前之景为主,想象相聚之景;或以相聚之景为主,回忆眼前之景。

五、配乐吟唱法

诗与音乐艺术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在古代,诗、歌、舞是统一的,说明了诗与歌唱艺术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词本身就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文体,它最早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唐代称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词为“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选入中学课本中的诗词,一些本身就有现成的曲子与之相配,如李煜的《相见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余光中的《乡愁》等,但一些诗词并没有现成的曲子,这就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诗词填入自己熟悉的可相配合的曲子中。

六、改写散文法

此法就是让学生将诗词改写成散文。这种方法要经过由诗词——图画——散文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先让学生将诗词想象成画面,再让学生将想象的画面用散文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样学生就不能局限于对诗词的简单翻译,还要加进自己的想象,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比如学习《关雎》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河洲两只雎鸠鸟鸣叫唱和的情景,想象一位美丽端庄的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想象一名青年男子求而不得辗转难眠、忧思成梦的情景,想象男子在梦中弹琴鼓瑟、钟鼓齐鸣迎娶心上人的欢乐场景。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把这一幅幅画面描写出来,再用故事情节串联起来,一篇优美的散文就诞生了。经过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两次转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自会进一步加深,审美创造能力也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七、读写融合法

在学习诗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以读导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融合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总结出写作方法,再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仿写、改写、命题写等诗歌写作,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诗歌的创作方法。如在学习《乡愁》时,可让学生用“乡愁是……”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习冰心的《纸船》时,让学生每人折一只小纸船,在船上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朋友或亲人的思念之情;学习陈毅的《梅岭三章》时,可以让学生以《我们不会忘记》为题,写一首缅怀革命先烈、表达继承先辈遗志的小诗……当学生写好后,让他们当堂诵读,互相交流。对写得较好的学生,老师及时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增强他们主动提高创作能力的自觉性。如果老师爱好写作,也可以师生一起创作。学生对老师的作品会非常感兴趣,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写作更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激情。

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浓缩的精华,是提高文化自信的绝佳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充分感受到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其学习及创造热情,从而提升核心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诗词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诗词之页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