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水路物流主通道历史时空演变探析

2023-08-01 09:52吕霞贺胜军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珠江水运 2023年8期
关键词:灵渠主通道北江

◎吕霞 贺胜军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岭南北靠南岭,南望南海,东连福建,西接云贵,以五岭为界与中原相隔。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共五座山组成五岭,分布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1]。岭南水路物流主通道有三条,即西江、北江、东江,此三江汇流进入珠江三角洲,与该处河网共同构成珠江内河水运网络。本文主要从历史时空演变中里程碑式事件对西江、北江、东江三条主通道的发展影响,探讨分析岭南水路物流主通道功能变化的历史渊源,为谋划新时代广东水运发展提供借鉴。

1.三条主通道概况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是珠江水系的干流,流经贵州、广西,到广东佛山市思贤滘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流从八大出海口门之一的磨刀门水道注入南海。西江上游江段依次称为南盘江、红水河、黔江和浔江等,另外主要支流包括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与贺江等,在广东境内汇入的主要支流包括贺江、罗定江和新兴江。西江干流全长达到2214公里,本文讨论的西江主通道是指梧州以下的西江,向上游通过桂江、漓江接灵渠直通湘江。

北江发源于江西赣州市信丰县小茅山,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广东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北江主流主要在广东北部区域,流经南雄市、始兴县、韶关市、英德市、清远市至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再汇入珠江三角洲。北江干流总长573千米,在韶关市区以上的江段称为浈江,北江一般是指韶关以下的河段。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山,自东北向西南流经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三市,在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河长562公里,在龙川县合河坝以上的干流称为寻邬水,合河坝以下汇贝岭水后开始称为东江,现在东江一般即指枫树坝以下河段。

2.秦始皇统一岭南战争打通西江主通道

在公元前后真正打通岭南与内陆的联系还要从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始。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令屠睢领兵50万进军岭南,但由于粮草供应不济等问题遭到了失败,次年秦始皇委派监御史史禄开凿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历经三年,在公元前214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建成灵渠,随后由任嚣、赵佗统率秦军再次进军岭南,解决了军需粮草补给的秦军势如破竹,下漓江过西江一路到达珠江三角洲中心番禺,结束了百越珠江流域内分散的以部落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实现了华夏南北统一。

灵渠的开通源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战争的需要,从五岭崇山峻岭之中,规划出长江珠江流域分水岭最低、联通距离最短、天然补水来源(海洋河)充足的湘桂走廊,建造出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非凡创造力的伟大工程,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非常困难。灵渠的建成也建立起了由广州经西江、漓江过灵渠到湘江、长江,再从荆州到都城长安的大通道,西江也成为最先发展起来的岭南物流水运主通道。

3.隋唐大运河建设促进北江水陆联运主通道发展

秦始皇统一岭南约800年后,进入隋唐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长江中下游三角洲,远在岭南的珠江三角洲依托广州通海夷道发展了对外贸易,但政治中心仍然在长安,因而物资的运输通道和重心逐步东移,大运河建设顺应了古代漕运发展的需要,也对珠江三角洲北上运输通道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唐代由广州至中原通道有两条,一是从骑田岭北上到郴州、长沙、岳阳,沿长江至荆州上长安;二是从大庾岭北上到赣州、吉安、南昌、九江,沿长江下行至扬州,通过大运河到开封、洛阳、长安。

公元716年唐代张九龄在家乡韶关组织开凿大庾岭山道,长30多里,他在《大庾岭路记》描写道:“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迳夤缘,数里重林之表…… 而海外诸国,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成功开通后的大庾岭路,成为陆上驿道与水上驿道衔接的典范路段,促进了南北全方位的交流,对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物流运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北货流、邮驿、商旅更加畅顺便捷,开启了珠江流域外引内联的新篇章,也使得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起点。

随着北江主通道的开通,尽管需要水陆联运,但由于直线距离短,运输更加便捷,间接使得经西江过灵渠的通道逐步衰落。

4.联通闽越的东江是水陆联运的又一重要通道

1843年清道光年间五口通商后,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口岸,中部省份经北江越大庾岭转运的水运量逐步减少,北江主通道逐步丧失其南北联通的重要地位。

此时东江在联通闽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通过水陆联运跨越分水岭。东江上游龙川县与五华交界的分水岭岐岭高三百丈,货物从龙川县老隆上岸,经蓝关越岐岭共三十公里山路,再经过岐岭河、五华河汇入梅江,到三河坝上行去福建,下行达汕头。

东江上游龙川县老隆镇在距今2236年前被时任县令赵佗选定为建城所在地,首要的便是其依山傍水易守难攻的优越地理环境,背靠南岭群山,向东越岐岭可达闽越,顺东江而下可达广州。特别是老隆以下的东江一度成为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老隆港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5.三条主通道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发展新跨越

新中国成立后,西江最先得到发展,思贤滘以上至梧州200多公里的西江具有优良的航线条件,辅之浅滩整治和航标配布,50至60年代拖驳船队和顶推船队可以达到2000吨,水运能力得到有力提升。进入八十年代,随着珠江流域规划任务书的批复,进一步明确了充分发挥珠江水运优势,发展航道建设工程,推进西江航运干线建设。到九十年代初,建设完成西江千吨级航道工程,标志着岭南内河航道主通道首次迈上高等级的台阶。“九五”期间逐步开展肇庆以下3000吨级江海联运通道建设,到“十一五”经虎跳门通江达海的西江下游3000吨级主通道全面建成,开创了海轮进江、江海联运的运输新模式[1]。进入“十二五”,按照《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启动对接广西的肇庆以上河段航道扩能升级,到“十三五”末期,西江广东境内主线全面达到3000吨级通航能力。广西通过梧州枢纽通航建筑物扩能升级,使得西江主通道通过能力达到1.5亿吨,实现了西江物流主通道在新时代的新跨越,古老的岭南第一通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西江成为继长江后中国第二条黄金水道。

北江提级在九十年代初进入实施阶段,首先打通下游清远至三水河口60公里段,重点整治三水芦苞镇浅段,历时4年,完成炸礁、疏浚、丁坝整治,解决了枯水季节严重“塞船”的问题,进入“九五”时期,自韶关以下258公里北江干流进入渠化整治阶段,随着孟洲坝、蒙浬、白石窑、飞来峡梯级的建成,上游五级下游四级的干线航道全面通航。经过十年的等待,“十二五”以来,北江通航高等级化上升到省政府决策层面,重点抓千吨级通航建筑物的建设,到“十三五”末期,千吨级船舶已经可以直抵韶关,广东第二条高等级主通道全面打通。

东江的发展一直是以优先保障香港、深圳以及沿线地市供水为第一要务的。直到“十二五”才完成河源以下东江中游整治,达到300吨级五级航道标准。进入“十四五”,随着新能源船舶的发展、低碳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东江扩能升级千吨级航道工程又提上议事日程并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6.几点启示

6.1 水路主通道与流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人类自古以来首先选择依山傍水而居,重要城镇一般也是建设在河流之畔,水系成为了农业的基础、交通的脉络乃至生存的根本,近代以来更是成为经济的重要基础、生态的核心要素[2]。在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方,如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等,都是源于水这一根本源泉,依赖发达的水网天然优势条件,沿着水路主通道,城镇不断建设,商贸活动不断开展,特别是在水陆联运重要节点往往形成区域性的港口中心集镇,既是交通的枢纽节点,又是商业贸易的中心。随着人流、物流的密集流动,进一步带动了沿江产业和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沿江流域开发又进一步拓展到生态治理、城乡协调、文化旅游,必将为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6.2 灵渠的技术创新开创了水运通道建设的新篇章

灵渠的主体工程包括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北渠、南渠和陡门等,从现代工程角度看,其中最具有技术创新特色的是铧嘴和陡门。铧嘴位于灵渠组合工程的最前端,将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水通过铧嘴分开,七分回归湘江,三分进入漓江,对比早于灵渠工程38年由战国时期李冰在四川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创造性采用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的难题,其功能是类似的,也可以讲是我国古代治水工程创新技术的传承。陡门主要用来解决运河段调水难题,特别是枯水季节水少的问题,调节上下游水位,这也是现代通航建筑物船闸的最初雏形。同时代建设的南越国木构水闸在2000年被发现,是西汉南越国赵佗时期建设的广州城市水闸工程遗址,也是当年相关技术应用的杰作。经过两千年来的不断发展,船闸式现代通航建筑物已经成为内河航运提档升级的最为重要节点,也是水运主通道通过能力的控制环节。与古灵渠渊源深厚的西江梧州枢纽船闸通过能力跨越1.5亿吨大关,也表明当代通航建筑物的建设规模、服务水平、运行效率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3]。

6.3 水陆联运成为创新的物流组织模式

单一运输方式成本居高不下,启发人们可以综合利用多种运输方式的优点,不仅要提高运输效率而且要降低运输成本。历史上通过北江主通道北上长江水系形成的水陆联运物流组织模式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也是现代运输组织模式多式联运的雏形,达到在最低成本、最少时间条件下提供便捷的运输服务目的。通过水陆联运解决了当时落后基础设施条件下水路无法便捷贯通的问题,减少了运输过程中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了效率。发展到现代社会,我们进一步可以采用集装箱进行多式联运直达运输,借助于使用专业机械设备进行装卸和换装,可有效提高货运质量和物流效率,而且现代物流通道已经实现网络化,还可以通过提高运输组织水平,选择最优运输路线,实现合理化运输。

6.4 水路主通道对水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河流,孕育了灿烂的历史与人类文明,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腾,珠江流淌,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古至今,在岭南三大水路主通道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要创造与其相适应的水文化并进一步得到传承。水文化在价值观、思想、民俗等方面的发展又促进水运主通道不断建设完善。西江灵渠主通道在古代对促进国家的统一,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北江水陆联运主通道特别将岭南与长江下游三角洲密切联系起来,促进了各族人民的往来,加深了文化的融合发展。依托珠江发展形成的珠江水文化跨越千年历史时空,深刻影响着岭南文化的发展。

6.5 谋划现代化新航道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水网密布造就了湾区经济开放性的特点,广东省外贸货物的90%以上、大宗散货的95%以上是通过水路运输来完成的,水运在南北运输、江海联运中起到了纽带和桥梁作用。其中决定性的基础设施就是航道,珠江主通道似主动脉、重要航道似动静脉、密布水网和支流似毛细血管,构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活力肌体的血脉流通网,源源不断地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支撑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梦想。珠江水运在腹地资源开发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湾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形成了沿江现代产业带。江海联运的发展有效完善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通了腹地经济与开放枢纽间的绿色通道。进入新时代,必须全力推进水运主通道的航道现代化建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造航道通、航行畅、服务优、生态美的现代化新航道,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6.6 谋划国家交通大动脉赣粤运河建设正当其时

三大水运大通道的发展进程皆是时势使然,西江自然条件最优,一直在率先发展的轨道,北江南北运输距离最短,因应中原政治经济版图重心迁移得到开发,东江历史上更加侧重联系福建和梅州与潮汕地区。今天北江越岭北延又提上议事日程,古人开发灵渠开创了西江北上通道,启发我们要将唐朝以来的北江水路联运通道通过跨岭运河联通,做到唐人张九龄敢想却无法做到的世纪工程,赣粤运河的设想应运而生,沿北江、浈江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分水岭,再到赣江干流,从鄱阳湖接长江,构成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相连的长达1300公里国家交通大动脉,该工程难度极大,但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灵渠主通道北江
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全线建成通车
灵渠颂
品质工程的浙江范本
——浙江舟山港主通道百年品质工程建设的理念与措施
试论快修式倒虹吸系统
泥娃娃
情满灵渠
浅谈第六代超深水钻井船逃生路线的设计
基于MODIS北江流域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及CA-Markov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