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机遇下南宁港发展策略探讨

2023-08-01 09:52颜石宽陈冰南宁市港航发展中心
珠江水运 2023年8期
关键词:平陆集疏运泊位

◎颜石宽 陈冰 南宁市港航发展中心

1.发展现状

南宁港为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西江航运干线的龙头港,沿西江航运干线而下直达粤港澳地区,上溯沿右江可通百色港、云南的富宁港,沿左江、平而河、水口河可达越南。南宁港现共有5个港区和1个港点,分别为六景港区、牛湾港区、中心城港区、横县港区、隆安港区和马山港点。南宁港现有货运岸线总长度为26372m,其中已开发利用货运岸线长度2880m,集中在牛湾港区、六景港区和横县港区。

截至2021年底,南宁港共有生产性货运泊位53个,包括26个2000吨级泊位,27个1000吨级泊位;共51个生产性客运泊位,为500吨级及以下的泊位,且集中在中心城港区。到港货物基本为内贸货物,主要以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水泥、煤炭、粮食等散货、件杂货为主,水泥和矿建材料等散货的比重较大。

2.南宁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码头泊位得到较大发展,但发展势头不足,通过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南宁港生产泊位从2007年51个,至2014 年发展到91个;从2008年起有深水泊位即千吨级以上泊位,最大泊位能力达2000吨级,至2014年千吨级泊位发展至45个,为全区内河港口千吨级泊位最多的港口,南宁港占当年全区内河港口千吨级泊位124个的36.3%,但是,发展势头显然不足,2015年至2018年没有任何生产泊位竣工验收,甚至在2020~2021年还减少了6~9个生产性泊位。与之趋势对应的是,南宁港吞吐量发展劲头不足,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南宁港从2014年起,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已达到1675万吨,而实际货物吞吐量最高仅1380万吨(2017年),2018年全年货物的吞吐量为737万吨,不到港口设计通过能力的一半,2021年为980万吨,港口通过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这与贵港港202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0226亿吨,连续两年突破亿吨港大关,排名全区内河港口第一形成鲜明对比。

南宁港发展势头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港口促进临江产业园发展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临江产业园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滞后,港口进出货源没有保证;二是港区后方区域集疏运体系公路、铁路没有同步规划、建设并投入使用,不利于企业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制约港口的发展。

(2)港口发展水平有待提高,部分港区仍处于“一代”落后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现代化物流业为中心的“第三代港口”以及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第四代港口”成为国内外大型港口转型的主流。尽管南宁港已经正式步入了旨在服务临港工业的“第二代港口”,但仍有部分港区停留在以运输为主的一代港。从港口吞吐量来说,2021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980万吨,货运船舶平均净载重吨达到1498吨,虽有6.2%的增长,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运作效率角度,与天津港、舟山港等国内现代化大港对比,南宁港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不高,船舶装卸时间有待提高。在集散货搬运方面,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不完善是南宁港的短板之一,直接影响货物集散速度,使货物堆存周期较长。

南宁港的运输、装卸等基础功能相对完善,但从功能来说相对单一,与当前世界上先进的港口发展相比,港口服务能力不强,仍处于以装卸为主的阶段,缺乏高端增值服务,主要体现在:港口增值物流功能缺失,航运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港口产业空心化程度较高,港产联动尚未实现有效互动,港城未实现互惠互利;港口码头市场主体众多,未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港口航运服务支撑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南宁港货物吞吐量规模的因素主要包括南宁市临港产业布局、水运企业的规模、到港船舶吨位以及运输组织效率等。而南宁港各方面实际情况是:

航运企业方面:南宁市港口经营单位共20家,其中,客运经营单位3家,货运经营单位17家,国有的南宁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是南宁市最大的公共码头经营者,共有21个1000-2000吨级泊位,主要分布在牛湾港区(11个)和六景港区(10个)。南宁港航运企业运力在15万吨及以下的有13家,运力在30~60万的企业有2家,其余为广西金鲤水泥有限公司,运力为766万吨,南宁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运力为767万t,且广西金鲤水泥有限公司为业主码头,南宁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为近几年成立的航运企业,港口经营能力有待提升,竞争力弱。

船舶运输方面:2021年南宁港吞吐量约为980万吨。以粉煤灰、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水泥、粮食等散货为主要货种,五大货种吞吐量占比达94%,但专业化运力不足,集装箱运力有待提升,货物的附加值水平不高。由于市中心原来作为南宁港集装箱装卸主要码头良庆港码头、上尧码头相继关停,集装箱水运发展持续性、稳定性受到较大影响,加之受广西北部湾港竞争影响,集装箱吞吐量大幅下降。

运输组织方面:集疏运体系与机制不完善,铁水联运缺乏有效的衔接,运输服务和相关要素保障发展滞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货运服务。临港产业布局方面:沿江临港园区规模小、不集聚,沿江布局的产业与港口运输业务关联度不高,对港口发展支撑不足,未能形成港产城融合的发展局面。

(4)缺乏充足的本地货源支撑。南宁市经济体量规模偏低、工业发展尤其是与大宗水运需求相关的工业产业支撑不足;中心城区货运码头关闭后,重点将功能转移至牛湾港区和六景港区,但牛湾港区、六景港区腹地产业发展规模、速度滞后。目前,港口岸线后方腹地用地功能与港口匹配度不高,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已布局的部分产业对水运需求较小,且剩余供产业发展的土地资源有限,导致南宁港缺乏充足的本地货源支撑。2021年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980万吨,实际发生的货物吞吐量不到港口通过能力的1/2,不能很好的发挥港口设施大宗运输能力。

(5)港口集疏运体系和多式联运有待完善。南宁港各港区主要通过临港公路与公路网连接,通达区内外各地;公路运输为港口后方区域主要的集疏运方式,部分专业化码头通过皮带机运输。公路集疏运通道等级普遍较低,通达性不强,存在断头路、客货严重混行等现象。目前,中心城区牛湾作业区通过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疏港大道连接南宁市公路网;六景港区六景转运站作业区和八联联营厂依托后方的六景工业园区路网作为疏港通道。各港区尚无铁路专用线、联络线发展水平不高,水铁联运发展滞后,南宁国际铁路港的物流枢纽功能尚未能很好体现。多式联运货物运输量处于较低水平,但联运需求已经显现。如2016年南宁港已成为云南与广西西部等地区货物铁水联运的下水点,散粮、煤炭等铁路运输经六景港区,通过集装箱船运的方式抵达广州港并换海轮运往福建;或者反向集装箱海运到达广州港后换成内河船运至六景港区后入库。

3.平陆运河建设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

2022年3月,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项目正完成批复立项,2022年8月28日开工建设,计划2028年建成通航,建成后将为广西历史性开辟向海通道,有助于加快推动南北钦防一体化、向海经济发展和强首府战略实施,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建设。

平陆运河的建设标准为内河I级航道,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西南地区货物经平陆运河出海,较经广州出海缩短约560公里,是广西乃至西南、中南地区出海的捷径。南宁港通航条件和等级得到大大提升,将深刻改变南宁港集疏运格局,使南宁港成为西江航运干线和平陆运河交汇口,进一步提升了南宁港在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西江中上游航运效能,形成珠江水系干支顺畅、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高等级航道网络,并将深刻影响西南地区交通运输结构,对于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优化区域货运出海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优化区域货物运输结构,推进货物运输“公转水”“铁转水”平陆运河建设后,将为北部湾港新增一种集疏运方式,部分货物的集疏运方式将发生改变,水运集疏港货运比例将进一步提升。由于现状北部湾港与广西内河水网不通,2020年北部湾港经铁路和公路集疏运的货运量约2.2亿吨。平陆运河建成后,借助珠江水系“一干一网十支”的高等级航道网络,将更大范围辐射内陆腹地,内河水运将对优化北部湾港集疏运结构创造极大空间,经北部湾港进出的部分大宗货物及集装箱集疏运方式将由“公转水”“铁转水”;同时,平陆运河沿线与珠江水系辐射范围内的部分货运流量也将“公转水”“铁转水”。现状通过湛江港海铁联运的供广西、湖南地区的货物约2000万吨,平陆运河建设后,也将有部分货运需求转向经由北部湾港-平陆运河江海联运通道运输。

(2)优化区域货运出海格局,部分货物流向将发生改变。目前,珠三角港口经西江水运服务广西内陆地区的货运量约5000万吨。平陆运河建成后,将优化区域货物出海格局,改变部分货物流向,广西及云、贵、湘地区原通过西江水运经过珠三角港口进出的部分货物,尤其是南向与东盟交流的货运需求,将转向通过平陆运河从北部湾港进出。同时,考虑长洲船闸拥堵严重带来的过闸等候时间长,平陆运河给南宁地区及左、右江流域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内贸交流货物提供了一种新的运输路径可供选择,可能选择通过平陆运河在北部湾港出海换海船后运输至珠三角港口的运输组织路径。

4.南宁港发展策略初探

(1)拓展港口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港口转型升级打造港口全程物流服务供应链条。统筹港口物流资源,强化港口物流服务供应链,以供应链端点为重点,深入货主企业运输服务、仓储管理、企业制造等整个生产服务链,以港口为核心,延伸物流服务供应链,与贸易平台、货代、船东、公路运输平台、信息系统公司合作搭建港口供应链平台,为企业提供“端到端”无缝衔接的全程物流服务。推动港口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密切合作,加快港口与国际贸易采购商和物流服务服务商的协同发展,积极培育集拼、商品存储及物流分拨等业务,探索开展针对不同链主的定制化、差异化港口全程物流服务,提升港口物流作业能力与物流作业效率。采用先进的装卸设备、信息化系统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高港口作业处理效率。

(2)推进港产城高质量联动发展。南宁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化工等内河临港工业,着力培养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地方政府在港区后方招商时,尽量选择与港口规划功能定位相适应、与港口关联度高的产业,对于已落地的企业,港口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其对水运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发展。

平陆运河的建设,将打通南宁市南向出海通道,基于水运的优势特点,通过与北部湾港的江海联运和与北钦防地区的联动协调发展路径,依托南宁市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吸引沿海临港产业向南宁市沿河沿江地区延伸、拓展和集聚,在沿河/江周边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培育和壮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运河/沿江经济带。经济带的发展,一方面,能诱增新的运输需求,激发港航发展内生活力,另一方面,将要求和促进南宁港提升临港产业服务功能,培育和打造临港产业服务枢纽,港产城高质量联动发展。

(3)积极发展江海联运、海轮直达、水水中转和多式联运。

现状南宁市经西江航运干线~珠三角港口出海的货运量约500万吨。平陆运河建设后,打通南宁港南向出海新通道,较现状经西江航运干线至珠三角港口出海的内河水运距离减少约580公里,内河水运成本每吨降低20-30元,南宁港部分货物将从西江航运干线转移至平陆运河出海。同时,由于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带动南宁外向型经济新发展和产业沿江、沿河布局调整,产生诱发运量,提升水运量在南宁市货运结构中的比重。目前,约2500万吨出海货物通过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运输至北部湾港、湛江港出海。平陆运河建成后,将打通南宁港出海水路新通道,为南宁市出海货物运往北部湾港提供一种大运量、低成本、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在国家及广西大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背景下,水路运输在南宁市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未来,南宁市及周边地区通过公路、铁路等陆路方式运往北部湾港或者珠三角港口出海的货物将部分转移至水运,通过南宁港上下水,提高南宁港的吞吐量。

南宁港是平陆运河的启运港和西江航运干线上游的龙头港,干线航道与支线航道存在等级差,且考虑船东航线设置、内河航区划分等的影响,平陆运河建设后,将强化南宁港作为西南地区内河水水中转枢纽的地位,吸引左右江流域及以远地区(含云南)的货源及红水河、都柳江-融江流域及以远地区(含贵州)的南向出海货源在南宁港中转,扩大南宁港腹地范围,提高南宁港的吞吐量。

新背景下南宁港应积极发展江海联运、海轮直达、水水中转,强化综合性枢纽港区铁路、公路等集疏运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重点保障铁路集疏运通道的用地红线空间。

(4)积极改善港口发展环境。建立健全的港口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港口信息化平台,推进港口业务相关部门联合办公如海关、边检、海事等,提升部门间的综合服务能力,推动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口岸的通关协作,提升货物通关的效率,不断优化提升南宁港的营商环境。对入驻南宁港的相关企业,科学合理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尤其是对六景等核心港区,必须要保障港口后方用地充足,以发挥港口岸线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积极推进保税港区建设,拓展港口功能和服务范围,提升南宁港综合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5.结语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和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南宁港发展需要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聚焦目前港口发展的薄弱环节,抓住新形势和新机遇,通过强化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推进各港区后方园区建设,实现港口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断提升港口的规模化、集约化及专业化水平,充分激发港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平陆集疏运泊位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州港集疏运系统仿真研究*
我国沿海港区分布特征与集疏运能力评价*
天津国际航运核心区视角下的天津航运发展
湄洲湾港斗尾港区部分泊位竣工验收
建立铁路快速货物公铁联运集疏运系统的思考
基于排队论的区域路内停车最优泊位占用率研究
Anti-ageing effects of a new Dimethylaminoethanol-based formulation on DGalactose induced skin ageing model of rat
黄土高原扶贫移民安置模式分析
天津今年将新建对外开放泊位9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