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一线,才能发现不一样的新闻

2023-08-07 06:11何百林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驻站新欧新闻奖

文_何百林

作为一名常年深处基层一线的年轻记者,深知调查研究对于做好新闻采编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多年以来,我的亲身经历和我的采编写作,以及我获得的新闻奖作品,都是历经调查研究得来的。当今,党中央号召全党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大兴调查研究首先要深入基层一线,时刻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摸实情、查实际、重实干,从而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

一、深入基层寻找新闻线索

在日常新闻工作中,我经常听到一些年轻记者抱怨说,手头缺少好的新闻线索。人们常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好的新闻线索,同样如此。当然,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是一日之功。但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肯定可以提高发现“美”的概率。

2018 年10 月,我采写的通讯《“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有幸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事后有不少人问:你是如何找到这个好新闻线索的?其实,这既有运气好的因素,也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有关。

采写这篇稿件的时间是2017 年4 至5 月。当时,我是金华日报社义乌新闻中心的驻站记者,已在义乌驻站6年。作为一名驻站记者,我原本可以选择一种相对轻松的工作方式。但我知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义乌素有“新闻富矿”之称,作为《金华日报》派驻义乌的记者,我不仅要及时报道好义乌相关部门的活动,更要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担当起新闻创新创优的任务。因此,在义乌驻站期间,我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注重调查研究,不仅跑遍义乌所有乡镇(街道)和主要村(居),还将新闻线索收集的触角延伸至义乌的社区、市场、乡村,并结识了一批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

其中,义乌市外来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负责人陶旭明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一名公益律师,多年来坚持为困难外来农民工提供公益援助。2017年4月的一天,在参与陶旭明承接的一项活动时,我无意中得知义乌有一个外国人社区矫正群体,由此开始了一段漫长的志愿服务和“曲线采访”。蹲点一线,调查采访,经过坚持不懈的争取和努力,最终采写了《“我在中国社区矫正的日子”》一稿。

我采写的另一篇作品《全球最大小商品城何以三十年兴盛不衰》,其采访线索也是在基层交流时获悉的。在一些同行眼中,在义乌驻站8年,先后4次斩获中国新闻奖,另有多篇作品获浙江新闻奖,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但我深知,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或独家秘诀,只是有幸在义乌驻站多年,有幸遇到一批热心指导的新闻前辈,在8 年的驻站时间里始终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寻找到合适的新闻题材和采访线索。

二、深入群众挖掘故事细节

从事新闻工作20 年,我一直坚持这样一个理念:有时候最笨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多下笨功夫,多深入基层一线,扎扎实实采访,勤勤恳恳写稿,上天一定不会辜负每一个艰辛付出、脚踏实地的人!我采写的另一件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就受益于这一理念。

《义乌最美民工张明伟:“东家”比我更需要这笔钱》是一组连续报道,在我开始报道张明伟的事迹前,已有媒体报道过他的事迹,但只刊发过一期报道,就没有继续,因为这则新闻的另一名当事人——“东家”盛东玲,因身患癌症常年在外地求医,村中无人知晓她身在何处,也没有她的联系方式。

我相信,最早报道张明伟感人事迹的记者,应该也曾想过要找到盛东玲,并对她进行当面采访。只是因为一时无法找到她本人,只好放弃。不过,我没有轻易放弃。在刊发第一篇报道后,我曾前往盛东玲生活过的偏远村庄进行实地采访,想方设法多方寻找和打听,最后幸运地获悉了盛东玲的去处,并要到了她的联系电话。于是,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我成了唯一当面采访过盛东玲的记者,并一直保持联系,从而挖掘出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细节。其中,盛东玲打算离世后捐献眼角膜的细节,就是在她娘家破旧的老屋中当面采访数小时后得到的感人细节。

本文作者采访“义新欧”班列

在采写《全球最大小商品城何以三十年兴盛不衰》一文期间,尽管文章中只需要写三五名市场经营户诚信经营的故事,但我当面深入采访的经营户达10多人。其中一名义乌市场经营户与一名外国客商多年来保持稳定贸易往来、但两人从未谋面甚至那名外国客商从未到过义乌的故事,就是我在深入义乌市场完成既定采访任务后,与义乌市场相关人员交流时意外得知的新线索。本来,我已按照之前的计划,顺利完成了对前几名市场经营户的采访。采访内容也很深入,故事和细节都很不错。但是,得知这名市场经营户与未曾谋面外商贸易往来多年的新闻线索后,我还是果断决定放弃原有的采访内容,重新补充采访,最终挖掘出这个更具感染力的鲜活故事。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能打动观众的可能不是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某一个或几个印象深刻的细节。对于一篇新闻作品来说,最能打动读者的可能不是面面俱到的叙述,而是文中经过记者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用心挖掘出的几个鲜活生动的故事与细节。

三、深入现场直击事件真相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记者的采访手段日益丰富,有的人每天不出办公室,也能写出洋洋洒洒的网络热点文章。但我坚信,真正的好新闻特别是好的热点新闻,必须深入新闻现场才能直击事件真相。那种依靠网络搜索采写的所谓热点新闻,也许可以获得短期的流量,但也容易让记者离新闻和真相越来越遥远。

刚进报社时,我是一名热线记者。当时,金华日报社旗下的《金华晚报》招人,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后,我成了《金华晚报》要闻部的一名专职热线记者。那是一个纸媒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我每天奔跑在各类热线新闻现场:替社区居民调解邻里纠纷,为欠薪的看门大爷追讨工资,到黑作坊暗访问题食品加工厂……尽管由于从业经验不足,刚开始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我始终坚持深入现场采访,认真细致地核实相关细节。在前辈们的热心指点下,我逐渐适应了热线记者的日常工作,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在内心埋下了对新闻和真相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的种子。

2016 年7 月至12 月,我曾采写过一组系列报道《“乞讨妈妈”杨再玉:再苦再累也要带好孩子,等他回家》。这组报道源于义乌街头一名怀抱几个月大婴儿的年轻乞讨女子。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名女子是一名骗子,怀中的婴儿也不是她的孩子。刚开始,我也曾怀疑这名年轻女子是骗子。经过实地采访和深入交流后,我发现这名乞讨女子是一名外来打工者,名叫杨再玉。2015年10月,她的丈夫受人指使,抢劫700元钱后被判刑入狱。当时,杨再玉已有6个月身孕。丈夫入狱后,由于双方家人不接纳,2016年3月,杨再玉只好独自带着刚满月的儿子从老家来到义乌。丈夫入狱后曾写信给杨再玉,嘱咐她带好孩子等他出来,为了兑现自己对丈夫的承诺,没有经济来源的杨再玉只好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在义乌街头乞讨。经过深入采访和挖掘,我将笔触对准贫困的服刑人员家属这一特殊群体,并率先发出“每关爱一名贫困服刑人员家属,就可能挽救一个残缺家庭”的呼吁。我还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专门为贫困服刑人员家属提供服务的公益项目,成功挽救了多个残缺的家庭。2016年11月,时任司法部部长看了“乞讨妈妈”相关报道后专门给予批示点赞。这组报道后来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

四、深入思考记录时代变迁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曾有一句名言:“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勤于思考,用心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2014 年12 月8 日,当首趟“义新欧”班列抵达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时,我以国内唯一特派记者的身份,在现场见证并报道了这一历史时刻。当一大群外国记者挤着对首趟“义新欧”班列拍个不停的时候,作为唯一来自“义新欧”班列家乡的记者,我内心有一种无以言表的自豪感。这次采访,我是利用年休假时间自费到西班牙采访。尽管这次采访累计花了自己数万元费用,但我并不后悔,因为对于一名记者来说,抵达新闻现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义乌驻站8 年,我采写了近百篇关于“义新欧”班列的新闻报道,见证了“义新欧”班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直到现在,我依然跟“义新欧”班列有关各方保持着密切联系,始终关注着“义新欧”班列的发展和壮大。

最近,由于工作岗位调整我逐渐从台前走到幕后。尽管自己采写稿件少了,但我所在的金报人文报道团队始终将深入基层一线采访作为最基本的从业要求。最近3 年,我先后牵头策划了“中非合作 金华样本”“千年文脉 诗路金华”“水通南国 利泽八婺”“访金华书院 探浙学之源”“跟着传说游金华山”“寻访古树名木 守望美丽乡愁”等大型人文系列报道,每一组报道均为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既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也为金华打造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贡献了一份媒体力量。

重视调查研究,关注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应有之义。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我亲历过传统媒体的辉煌时期,也见证过融媒时代的转型发展。尽管现在不少人感叹媒体行业的艰难和辛苦,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坚信终有一天通过广大媒体人自身的探索和努力,新闻行业必将迎来新的辉煌期。因为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变化的只是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渠道,来自基层一线、鲜活真实的优质新闻永远是“刚需”。

猜你喜欢
驻站新欧新闻奖
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驻站记者的定位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施工驻站防护的探讨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渝新欧重庆物流有限公司
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抵达义乌
“渝新欧”重庆至哈萨克斯坦班列将尽快开行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