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强化问题导向的叙事创新实践
——以人民日报“一线调研”栏目为例

2023-08-07 06:11夏康健
传媒评论 2023年7期
关键词:导向调研

文_夏康健

新闻调查旨在发现问题,直击真相,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给出解决现实问题、化解矛盾的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其中一项就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年以来,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调查研究一直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今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围绕问题调研,提出解决思路,本就是新闻工作的应有之义。自2022 年起,人民日报在要闻版面开设“一线调研”栏目,旨在以新闻调研方式,挖掘全国各地方、各领域解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新实践、新经验、新思路、新模式。善于挖掘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该栏目的基本叙事风格和显著笔法特征,截至当前共推出文章近百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与全国读者的点赞好评。

以具象修辞反映现实难题

联系新闻采编实际,“一线调研”的一条重要写作思路,就是先通过各种具象手法在文中提出问题,然后摆出当地的解决经验和实际效果,通过前后对比来体现先进性。很多记者喜欢用画景和写人手法,将问题寓于具体事物中。

其一,以场景描写来突出问题解决的历程。新闻叙述经常出现的有两类场景:工业场景和自然场景。一般来说,场景意象各有不同,所指向的问题也不同。比如工业场景更偏向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比如2023年2月10日第6 版通讯《井陉之变》曾这样描写井陉矿遗址:“路边不远,一座36 米高的红砖水塔映入眼帘,墙面星星点点的斑驳痕迹,诉说它走过的漫漫岁月。一旁,黑色的井架默默矗立,在周围树木映衬下格外醒目。‘曾经正是这些设备昼夜运转,将沉睡在地下的资源开采出来。’”这种写法一方面展现了过度开采带来的环境损害,另一方面也通过现场景象阐释过度开采资源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自然场景则更多体现客观环境艰险,以叙述发展挑战。比如2023 年5 月4 日第6 版《邮路绵延 山乡巨变》在文首写道:“山间铃响马帮来。奔腾咆哮的怒江水切割出一条狭长的天堑,两岸群峰雄峙,横亘千里。望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很长一段时间里,骡马车队是云南山区运输物资的主要方式。”直接就写出云南山村通路之难、发展之难。有时对景的描写也会尽可能聚焦。比如,5月22日第2版《盐碱地里造出新粮仓》直接将镜头切换到麦田上,突出盐碱地难题:“记者站在仙庄片区中心的田埂上向远处眺望,不经意间瞥见一处麦田呈‘斑状’分布——密密麻麻的麦子间突然出现一块光秃秃的‘大窟窿’……由于盐碱地块土壤有机质较少,同一地块不同土壤成分、返盐现象也不尽相同,使得旱碱地麦田出苗后时常出现局部小麦缺苗断垄现象。”

无论是工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以问题导向牵动整篇报道,有问有答,让本来枯燥的正面材料更富有表达张力,提升新闻可读性、鲜活感。

其二,问题也可寓于写人之中,强化对人的思想或语言表达。比如2023年2月23日第11版的《将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有这样一句:“孙金娣看起来瘦弱,心里却有着一股劲。她知道群众反映诉求时有些信不过街道,便下定决心要把信任找回来”,直接点明了群众对街道缺乏信任的基层治理问题,看似写人的心态,实际上写问题所系。以人带问题的手法表现比较多样,比如《将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这样写道:“‘网格化管理没什么‘高大上’的’,很多人听到仙林街道抓‘网格化’并不以为然。还有些人说,搞这些花架子就是想出风头”,记者直接将话筒递给群众,反映真实问题。这种手法更容易触动读者心弦,产生共鸣。

将问题融入新闻当事人的“絮叨”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2022年1月25日第7版通讯《电商来到小山村之后……》,使用了采访对象的这样一段回忆:“刘玉昌记得老党员胡书林带着‘炒面糊糊’上工时的念叨:‘我这腿是走山路摔断的。没有路,村里的娃娃还得摔’”,在折射山村人修路的决心和意志的同时,也形成通路前和通路后的场景对比,在一笔勾勒出山路不通的难题同时凸显历史沧桑。

总的来说,画景和写人是一种能够将问题生动反映出来的具象化修辞手法,问题隐于场景和人物描写中,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更容易浸入读者心田。但是,画景与写人也有其局限性,突出表现为受到修辞所限,无法展现问题复杂的一面,只能以一种论断式的语言写问题,将立体化内容转化为扁平化甚至是“点”上的内容,导致通讯出现不精准的现象。同时,这种修辞对作者笔法要求极为严苛,美与现实张力的处理难度极大,处理不好极容易出现修饰过重、文章过虚的问题,这恰恰也是新闻写作的大忌。因此,在更多时候需要借助平铺叙事来写。

以剃刀叙事解剖复杂问题

新闻叙事具有“奥卡姆剃刀”色彩,强调以简练明快的语言阐释问题。事实上,很多现实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往往是更为立体、复杂、系统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的刻画,往往需要通过多层简单叙事的拼接,实现最有效的呈现。在有限的版面中,对问题的叙事往往凸显更为简约的色彩,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予赘述,寥寥几笔将问题全貌勾勒出来。

比如2022 年4 月25 日第11 版的《千古河套建良田》一文就这样描写盐碱地:“赵根德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庆丰村曾被称为‘庆丰滩’,这里东西长、南北窄,土地盐碱化严重,谚语这样说:‘有长没宽,全是碱滩。’他回忆,到了春天返碱的时候,村里的皮匠会挖碱用,‘一铲子下去,没有土,全是白花花的碱。’”无论是文本结构,还是句式表达,这一段话都表现出极强的简约特点。在文本结构上,基本上限于“五个W”展开,并没有多余的句子。在每一个“W”中,又尽可能用尽量少的文字呈现信息。比如在呈现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文字基本简练,只有在阐述何因时,略铺长叙述。

有的通讯对问题的叙事则更为直接简单。比如,2022 年11 月24 日第7 版《永泰川 何以变成米粮川》一文这样叙述永泰川的恶劣环境:“当地村民习惯用‘拉羊皮不粘草’来形容极度干旱的环境——‘因缺水,永泰川寸草不生,连最容易粘连青草的羊皮,都失去了用武之地。’”这一段以矛盾叙事的冲击重点突出了主要问题,避免了无用文字的叙述。

有时,很多记者将问题与解决措施融合在一起叙述,进一步节约文字量。比较典型的有两类,一是对比手法,二是召唤结构。就对比手法来说,比较典型的是2022年12月6日第8版的《种粮大户挑上“金扁担”》一文,这样写“老把式”种田存在的问题:

“拗不过‘老把式’,咋办?‘辟出一块试验田,谁高谁低比比看!’徐小占购置了新式播种机,按照‘精量播种’模式进行种植。第二年,试验田里的小麦长得壮实,分蘖好,个个‘昂首挺胸’;再看传统种植地块,小麦分蘖差,像是‘耷拉着脑袋’。一测产,试验田高出100斤左右,还省了种子。”

这一段主要论证精量播种的科学性,但同时通过对照组——“老把式”种田的现实效果——“小麦分蘖差”、“耷拉着脑袋”、产量低等,反映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试验田的收成进一步反衬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是剃刀叙事的方式。同时,一些通讯也通过不同地域的对比,彰显问题的差异性。比如,2023 年2 月17日第8 版《储粮立体化 损耗降下来》这样写“地趴粮”问题:

“吉林省东部多山,缺少大面积放置玉米的空间,‘玉米楼子’相对常见;中西部的广阔平原,则给粮食‘趴’地上提供了条件。地处平原的梨树县,‘地趴粮’问题一度较为突出。”

人民日报社年轻一代记者深入车间采访

这一段并没有从全国范围内总结“地趴粮”问题,而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吉林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进行对比,阐释“地趴粮”容易出现在哪些环境中。而且这种对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吉林一省的地理范围圈定,更加突出地形因素对“地趴粮”问题的影响。短短79个字,将“地趴粮”问题的一个形成原因解释清楚。

关于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的实践思考

没有问题导向,调研报道就没有灵魂。对新闻而言,问题导向正是调研报道生命源泉,调研报道因反映现实问题而备受关注,因提出解决方案而富有价值。无论是经验性调研报道,抑或是批评式调研报道,都要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凝心聚力的同时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好参谋助手、贡献独有力量。增强新闻调研的问题导向,不仅要重视写作手法,更要提升写作理念,着重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更富有建设性。

一是正确理解正面宣传与问题导向的关系。要认识到,正面宣传本就有着鲜明的问题导向。如正确认识主流和支流、成绩和问题、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就必然涉及到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凝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也意味着要化解受众心中的疑问。从某种意义上讲,问题导向才是提升经验调查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鲜活性的关键所在。经验调查报道不可能脱离实际问题泛泛而谈,必须具有问题指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高质量发展卡脖子问题、科技创新不强,等等。这些问题理应是正面宣传所应关注的,这些内容不仅要及时反映,更要通过调研式新闻在解决思路上说深说透。

二是深刻认识到理论创新和调研式新闻因问题导向而产生密切联系。问题与理论是相对的,理论为解决问题而生。所谓的理论创新,其实就是为了解决新产生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新的认识和方法。这里的理论,并不是单纯的学术理论,而是更广义、实践层面的“理论”。“导向”实际上是问题与理论的连接桥梁,是以理论为主体对二者关系的认定。调研式新闻与问题相伴而生,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具有问题导向。可以说,没有问题导向,调研式新闻就不足以推动理论创新。

三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动调研式新闻守正创新。新闻传播在问题导向上,要善于运用系统观念认识问题、报道经验,在守正的同时实现创新。只有理解并把握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察方法,才能实践系统观念,更好地在新闻工作中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才能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夯实新闻调研中的问题导向,核心是树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进而生产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整体性的调查报道。

猜你喜欢
导向调研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报道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