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钢琴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究与实践
——以中国钢琴作品《阳关三叠》教学为例

2023-08-14 19:25卢婷婷
教育观察 2023年17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古琴旋律

卢婷婷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001)

一、引言

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一论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方向。钢琴课程是音乐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通常包含基础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中国作品鉴赏及外国作品鉴赏。中国钢琴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唱着革命教育意义深刻的红色音乐,传扬着中国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五声音调。中国钢琴作品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培养求实、求真、向善的品质,培养观察事物、分析事件的洞察力与敏锐力。高职高专院校钢琴课程探索课程育人的教学路径,能够挖掘钢琴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发挥德育渗透,践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价值引领的融合,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齐头并进、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

二、钢琴课程的思政特征

(一)课程性质具有育人特点

人们精神层面离不开艺术,通过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戏剧、语言、书法等形式塑造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来。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情动人,引导人们在艺术教育实践中感知、体验、感悟艺术,使人们建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塑造真善美的高尚品格。[2]

音乐包含了音色、节奏、时值、旋律、速度、音高、和声、力度等要素,能激发学生的意念、意象等概念性的符号向情绪、情感等体验性的活动转移。钢琴音乐丰富多彩的和声音效、婉转动人的旋律、变化多端的音色、韵律十足的节奏,集均衡、和谐、对比、统一的音乐美于一体,能够满足不同审美主体的听觉需求。钢琴音乐形态构建体现了审美主体的想象力、幻想力、创造力,有助于审美主体从中获取审美愉悦,缓解其低落、焦虑的情绪。钢琴音乐能真实地反映个体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绪。钢琴音乐对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生活体验和情绪宣泄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让个体在交流、碰撞、共鸣中汲取美好情感,保持个体心灵纯洁高尚。学习钢琴音乐,了解声响动态与音乐特性,掌握音乐动态规律和形成美的结构,能促使人探索知识奥秘和形成物体次序的要求,把人追求音乐美的兴趣转化为追崇真理,探究事物形成发展规律的原理。钢琴音乐对人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启迪作用,能积极激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钢琴音乐美的规律与事物发展规律有必然联系,如音序排列、所呈现的对比性、重复性、排序性、线条性、方向性和再现性等都是音乐特有的模式。分析音乐作品结构可发现,它的排序、规律与逻辑思维互融互通,总结其范式定律并将这些范式定律运用到生产劳动中可以促使审美主体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学习音乐复调作品、弹奏巴赫作品,能建立多声部音乐思维,提升双手弹奏的平衡协调能力,能够培养审美主体观察事物、分析事件的洞察力与敏锐力。总之,钢琴课程具有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实操性、人文性的育人特点,钢琴课程学习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构建、情操培养、心灵塑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蕴含育人元素

无论哪部分内容,钢琴课程都需要受教育者了解音乐作品创作背景、分析音乐作品曲式结构、模仿练习音乐作品触键音色、掌握音乐作品弹奏技巧、正确释义音乐作品内容、完美表达音乐作品情感。钢琴课程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触动受教育者的听觉神经,让审美主体由心而发地感悟音乐。其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民族气节、追求真理、传承技艺、民族自信、弘扬文化、高尚品质等情怀[2],是培养国家自信、民族团结、人类命运共筑的爱国意识和个人素养提升的载体,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的有效途径,是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净化心灵的重要手段。钢琴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及育人元素,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教学方法激发情感体验

钢琴课程具有艺术性、理论性、实操性、实践性、表演性和体验性,实施大小课结合分层、演学结合、展学结合、讲学结合及项目化结合等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钢琴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完成分析音乐背景、感悟音乐情境、理解音乐内涵、表达音乐形态,通过掌握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领会钢琴作品的内涵,树立坚持不懈的信念。通过学习钢琴作品,学生培养热爱钢琴作品的品格,提高人文素养。通过钢琴音乐学习,学生能够探究钢琴音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人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搭建舞台表演、职业技能大赛等实践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这种专业技能、思想价值、精神内涵相结合等分层式多元化培养方法,能够有效地做到情技相融,触动学生内心听觉,深化体验情感表达,实现钢琴课程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四)教学效果显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齐头并进

钢琴课程秉承以文化人的理念教育,让学生心中充满信念和理想。钢琴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诸多中国钢琴作品,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坚定文化自信,能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教师从钢琴作品背景、主题、节奏、旋律等要素中找寻思政元素,扩宽课程广度和深度,能进行知人论世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迅速了解弹奏技巧、感悟作品,形成正确的判断标杆,有情感地演奏作品。钢琴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情技相融的能力培养,充分结合新时代青年人热情奔放的特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通过引导、交流、感悟等方式,采取学演结合等教学方法,实现演奏技巧、情感体验、思想感悟相融合,情技相融,让学生在乐曲情感深度体验中获得思想熏陶。钢琴课程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舞台,为学生搭建知行合一的艺术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展示专业技能,传承经典作品,进一步喜爱、鉴赏、表现、创新钢琴音乐,在钢琴作品练习中塑造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三、钢琴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

钢琴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着力培养多能、一专高素质技能型音乐人才。以中国钢琴作品为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究,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寻中国钢琴作品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丰富的美学思想,感悟深刻的美学哲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根据学情与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要点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弹奏技巧、领悟中国钢琴作品的深刻内涵,难点是通过舞台艺术实践、专业技能竞赛等平台,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磨练意志力、树立自信心、形成学习迁移、自觉践行职业道德。优选富有传统革命教育意义的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教学,利用脍炙人口的歌词、富有鲜明民族音调的旋律、多彩丰富的和声、刚柔并济的音色、轻重缓急的力度与速度等音乐形态美,潜移默化地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能力、职业素养。

钢琴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思政版教学大纲,梳理知识点,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映射点与融入点,精心设计育人元素。任课教师在引入新课、新课讲解、课堂总结中找准切入点,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知识与技能学习,做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3]任课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关注学生求知欲与获得感,有效实现教学与育人同向同行。[4]以中国钢琴作品《阳关三叠》为例,本文对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解析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程教学。

(一)教学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对教学思路、学生学情进行研究分析。在知识结构上,学生虽然具备演奏基础,但在演奏理论、演奏技术和演奏艺术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导致演奏的作品缺乏音乐情感表达。学生的专业技能参差不齐,在反复枯燥的练习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只在乎弹出声响,忽略了作品的内在美,未能感受美、体验美、塑造美。通过对创作背景的分析以及创作基石《送元二使安西》的赏析,学生能够透过文学作品深入感受本曲的情感。以中国音乐独特的创作手法——叠奏式解析为切入点,引入与三叠中旋律特征相呼应的音乐情绪,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理解事物,根据音乐情绪,借鉴古琴音色,选择相应的钢琴触键方式,控制好速度,并对作品进行二度、三度创作,激发音乐想象力,提高理性思维。学生对作品进行正确深入的释义,能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器乐的音乐特性,感悟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提高钢琴演奏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阳关三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思政目标四个方面。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通过欣赏古琴琴歌《阳关三叠》,感受古琴高、洁、清、虚、幽、奇、古、淡的音色特点,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手指控制力,通过不同的力度来表达音乐情绪,提高演奏技术,培养音乐理解能力,提高音乐感知力与想象力,掌握中国风格音乐作品中独特的线性思维和松紧快慢、起承转合的音乐处理,培养音乐鉴赏力。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器乐古琴音色、音韵的认知,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特点的总体把握,激发学生对中国钢琴作品的探索兴趣。思政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唤醒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中国音乐审美意识,激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领悟人与人之间交往真善美的本性,保持平静、豁然的生活学习状态。

(三)教学重难点

《阳关三叠》教学重点是分析叠奏式曲式结构与理解音乐情绪表达,对作品进行二、三度创作。《阳关三叠》教学难点是领悟乐曲中蕴含的古琴琴歌意蕴表达。

(四)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如何促进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一一对应,有效践行课程与育人同向同行,有力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理解事物,寻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教师在培养学生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感悟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1.课程导入(5分钟)

问题导入环节,学生演奏《阳关三叠》的主题乐段。学生演奏结束后,教师询问不参与演奏学生的感受。这部分学生表示:演奏对情感、语气、呼吸的掌握不够。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切入主题,指出问题的原因,即学生演奏时片面注意基本技术技巧,没有结合作品的内在情绪表达生动的音乐形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此后,教师引入王维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古琴琴歌《阳关三叠》,让学生阅读《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感受诗中深意。

【思政元素】学生初步体验音乐意境,对古诗音律、古琴音色及意蕴有初步感官印象,感受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的情感基调,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2.引入《阳关三叠》创作背景及创作历程(2分钟)

教师:《阳关三叠》叙述了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阳关三叠》叙述了送别友人的场景。

【教师解析】古曲《阳关三叠》自唐代流传至今,是一首著名琴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由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1978年,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黎英海先生根据清代张鹤《琴学入门》同名琴歌改编为钢琴独奏曲《阳关三叠》。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钢琴纵横交替的多声特点,保留并融合古琴悠远、苍古的音色,萧悠长、淡然的音色,将中国古代乐器与西洋乐器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了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中最具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乐曲,创新中国古曲音乐用西洋乐器释义的西为中用的特色。音乐作品意味深长地描绘了与故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难分场景、对友人凄凉处境与心情的感同身受,更有对友人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与希冀。

【思政元素】通过对创作背景的分析及创作基石《送元二使安西》的赏析,学生透过文学作品,深入感受本曲的情感,并在朗诵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中传承古诗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分析《阳关三叠》曲式结构(7分钟)

教师播放钢琴曲《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画出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为主题—副歌—主题—副歌—主题—副歌—尾声。第一叠为1—15小节,其中,1—7小节为主题,8—15小节为副歌;第二叠为16—30小节,其中,16—22小节为主题,23—30小节为副歌;第三叠为31—48小节,其中,31—37小节为主题,38—48小节为副歌;尾声为49-60小节。

【思政元素】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讲解,学生在宏观上把握乐曲的构思及脉络发展,更加理性地理解作品。学生掌握划分乐句—划分乐段—分析和声的步骤,通过专业学习转化成探索事物发展规律,能从宏观分析理解事物,养成透过事物看清本质的思维方式,提高理性思维。

4.分析《阳关三叠》旋律特征与音乐情绪(8分钟)

教师:《阳关三叠》的“三叠”是如何呈现的?每一叠表达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三叠”的旋律是重复的,每一叠的创作音型有所区别,每一叠音乐表达的情感有变化……

【教师解析】一叠旋律特征与音乐情绪:一叠旋律在低音区淡化了织体,低声部旋律与中声部四度音程平行展开,呈现深沉悠远的音调。旋律以单音、双音、前倚音、短琶音、连续六连音勾画音乐主题,旋律时而高亢时而低回,音符区域分布范围落差大,旋律极富人声叙事特点,音乐营造朴实、平淡的伤感情绪,表达了曲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失落心情。

二叠旋律特征与音乐情绪:旋律以连续琶音、跳跃双音、和弦勾勒出轻盈的音调,深入拓展了音乐主题,让音乐充满情深意长的友情之意,用叹息的语调仿佛在表达与好友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的担忧心情,展现了难舍难分的悲伤场景。一叠与二叠旋律演奏对比,一叠主题旋律为单音+双音,二叠主题旋律为单音+和弦。

三叠旋律特征与音乐情绪:旋律以持续和弦和八度相互交替、相辅相成,左手伴奏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形成,旋律呈递了一、二叠音乐情景由依依不舍发展到难舍难分;情绪由忧伤发展到悲伤,旋律线条更加浓郁且清晰,从而掀起乐曲的高潮,让音乐情绪发展更强烈,音乐情景发展为不得不分。二叠与三叠旋律演奏对比,二叠主题旋律为单音+和弦,三叠主题旋律为八度双音+三和弦。旋律出现与一叠和二叠中的音乐元素,让音乐回到最初状态,形成前后呼应的格局,旋律在力度逐渐回落中营造曲终人散的悲凉场景。

【思政元素】通过对作品旋律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学生体验音乐情绪,为弹奏离别意境铺垫,培养音乐分析能力、音乐感悟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学生深刻体验古诗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感受中国音乐在钢琴上演奏的艺术魅力,理解中国钢琴音乐“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培养感悟中国传统音乐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根据音乐情绪,借鉴古琴音色,选择相应的钢琴触键方式(8分钟)

教师:根据《阳关三叠》每一叠情感发展,我们如何选择相应的触键方式呢?

学生:老师在音乐创作背景中提到,《阳关三叠》根据清代张鹤《琴学入门》同名琴歌改编,我们可以赏析古琴曲《阳关三叠》,从中借鉴古琴音色,找寻触键方式……

【教师解析】一是借鉴古琴散音(也称空弦音),即只用右手弹奏出方刚、厚重、共鸣性强、余音长的琴音。钢琴借鉴古琴“散音”音色呈现于低音区,以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移低八度创作手法增加旋律力度,勾勒出层次变化的旋律线条,延留音符时值,增加余音感觉。如一叠中弹奏中左手移低八度的单音与右手四度音程平行展开,让音乐呈现出悠远的音。在钢琴演奏中可以借鉴古琴散音,主要体现在低音区,利用八度和四、五度和声音程增加旋律的力度,延长时值加强余音,手指触键力量要集中在指尖,手腕推动手指强调附点音符。

二是借鉴古琴按音,即左手将琴弦按下,使琴弦接触琴面,同时右手弹响琴弦,按音往往伴随着左手吟、猱、绰、注技法得出人声一般的腔调。按音在古琴艺术呈现中是极具特点的一种表现手法,散发出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不是纯粹的弹奏技法。演奏者通过古琴,以吟唱、叙述、倾情的表现形式,让古琴音乐充满刚柔并济、虚实相连、浓淡互融的感觉,古琴艺术充满形、神、博、弈的艺术魅力。通过装饰音表现,音与音之间连贯的气息及踏板的合理运用表现古琴的走手音。

三是借鉴古琴泛音。古琴泛音具有轻盈、空灵、清脆、透亮的特点,能让旋律带有悠远的色彩。奏法上,左手手指轻触泛音点,如琴弦长度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右手取音奏出比原徽位高出八度或十二度音响。右手拨弦弹响的瞬间,左手要立刻离弦,左手离弦太早,奏出的泛音音色将不纯净;左手离弦太迟,奏出的泛音受到阻力,音色将是闷哑。钢琴演奏中应运用半连音奏法加入浅踏板,如二叠、三叠中奏出音断意连的感觉。

【思政元素】通过借鉴古琴音色,针对乐曲情绪表达之间关系的分析,学生的弹奏更富有层次与民族韵味,更加精准诠释古人内敛含蓄却又深沉的情感,深刻体现依依惜别的场景。学生感受中国民族器乐(古琴)的音乐特性,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感悟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培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分析能力。

6.根据音乐情绪,借鉴古琴演奏速度(5分钟)

教师:根据《阳关三叠》每一叠情感表达,我们在速度上如何处理呢?

学生:中国钢琴作品《阳关三叠》由同名古琴琴歌改编而来,我们通过分析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演奏速度,将其借鉴到钢琴演奏中……

【教师解析】阳关三叠是诸多古琴琴歌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三叹三送”是此作品的经典概述。每一叠中的反复演奏与演唱,虽然音乐的轮廓大致相同,但每反复一次都出现了即兴式发挥,以此表达曲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速度是构成音乐内容的重要元素,速度的合理设计会使音乐中离别之情更具深意。

钢琴演奏中,演奏者要借鉴古琴琴歌原谱的速度,整体把握乐曲的设计,音乐速度呈现出由慢至快、由平缓至急促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正确释义作品的音乐情绪。

【思政元素】通过对古琴演奏中技巧、音色、意境的模仿,体验古琴演奏的速度,并在钢琴上进行移植,学生的弹奏更富有人琴合一的意境。学生理解深层次的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内涵,唤醒对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中国音乐审美,激发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音乐思维能力、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模仿能力。

7.根据音乐情绪,对作品进行二度、三度创作(4分钟)

在原有的作品内容中,学生发挥想象力,把作品理解体验为一叠一送、二叠二送、三叠三送、依依惜别的情境。两组学生协助演奏,分旋律与伴奏协作演奏,通过强调音律、加重旋律重拍、突出伴奏音型等,表达送别情绪,融入与友人分别时依依不舍的角色,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真善美的本性,激发演奏者和欣赏者保持平静、豁然的生活学习状态。

8.课堂小结(1分钟)

通过学习《阳关三叠》,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作品的音乐背景、曲式结构,分析旋律特征与音乐情绪,根据音乐情绪,借鉴古琴音色,选择相应的钢琴触键方式,借鉴古琴演奏速度,对作品进行二度、三度创作,从而深刻体验送别之意。

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古琴),理解和传承《乐记》“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的美学思想。

四、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教师要坚定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牢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奉献与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在教学设计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改革教法学法,打造优质的课程思政课堂,培育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古琴旋律
春天的旋律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阳关三叠”怎么唱?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