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四重着力点

2023-08-14 19:25沈玉婷张永刚
教育观察 2023年17期
关键词:学段育人思政

沈玉婷,张永刚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工程,也是造就合格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1],到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无不一再显现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遵循学生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要立足于一体化建设,发挥师资队伍、教育内容、课程目标、教学载体和考评机制等方面的合力,以整体设计解决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点”,消除思政课一体化路径的“痛点”,真正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打造政治站位高的一体化教师队伍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保留各学段教学特点基础上要更加注重不同学段之间的共同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坚持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整体布局。这就要求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必须打造一支政治认同度高、社会责任感强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夯实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基础。

首先,塑造具有认同意识的一体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得到整体提升,但也存在个别教师对课程教学与课程建设存有认识误区等情况,如“与语数外学科相比,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较难,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机会偏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获得感普遍缺乏”[3]。对此,一是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认识站位。思政课教师要全面理解思政课建设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深刻明晰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到其能增强认同感、激发能动性。二是要坚定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思政课教师需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整体把握,在参与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情感认同,渐进地达到对自身职业的“认知—接受—认同”。只有提升对课程建设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师才能保证一体化建设方向不偏、稳步向前。

其次,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培养问题意识不仅是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的关键,而且是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动力。一是要回应现实社会之问。以思想理论的彻底性与感召力阐释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筑牢思政课建设的阵地。二是要直面教学之疑。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有现阶段课程建设针对性不强、不同学段课程理念断层等问题。[4]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持续深入地研究思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厚度,注重学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在一动一促中推动一体化建设创新式发展。三是要解答学生思想之惑。思政课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关注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在答疑解惑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内涵式发展。

最后,塑造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意识。思政课虽然涉及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穿始终。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整体意识,认识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是划学段而分治,而是一个完整的思政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就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明确不同学段思政教学的具体侧重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思政教学总目标的衔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做好不同学段知识的衔接。例如,高校思政资源下沉,小初高思政课积极配合,不同学段教师“手拉手”共享各学段内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教学经验等,实现“思政课教师联合攻关、合力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以摆脱育人中面临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足的困境”[5],摆脱同学段不同校和不同学段对一体化建设的格局束缚,真正做到思政课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发展的接续性。

二、构建针对性强的一体化教学目标和内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目标为教学内容的部署指引方向,而教学内容又是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要载体。基于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各方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和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并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具体的内容呈现与方法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纵向贯通与横向融合。

一方面,基于立德树人总目标,部署宏观教学内容。思政课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分层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一是要凸显政治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连接,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奋斗。二是要坚持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安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增加德智体美劳课程互通性,打破五育之间的学科壁垒,真正形成一体化的大思政格局。只有目标一致并形成合力,思政课教师才能协同多方资源催生思政课一体化内生动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目的实现。

另一方面,明晰思政课具体目标,规划微观教学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总目标的教学内容加持下,辨析各学段的具体目的,避免各学段思政课的颠倒重复,设计具有针对性、贴合性的教学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要注重道德教育,夯实思想基础,扣好学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初中阶段在小学阶段教学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从学生个人拓展到对家庭和社会、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思考,让学生在大局中增强自我存在感、强化社会主义接班人思想意识。高中阶段注重常识性教学,尤其要注重高中思政课的特殊定位和承前启后功能[6],教学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是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进行理论和实践准备的阶段。大学教育要系统传授理论,让学生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系统学习中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争做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概括言之,只有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目标贯穿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各学段具体目标才能有效衔接、层层递进,实现各学段教学目标螺旋式串联。各学段目标朝同一方向前进,最终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一体化格局。

三、采取多样化与针对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要想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广大青少年喜欢的话语模式、教学方式和多元平台进行理论的传播,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性和吸引力,打造融合厚度、温度、深度的思政“金课”,有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首先,立足已有资源,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方式的育人功能。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统一”,关键一条就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隐性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和显性教育的互补更能营造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氛围。一方面,充分利用家庭、社会资源,拓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补充学校教育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强调纵向衔接,而且强调横向贯通,注重突破学校空间的局限,真正融入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打造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思政课。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其他课程所包含的育人资源和因素,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发挥育人功能,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将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在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中营造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氛围。

其次,挖掘网络资源,创新互联网教育方式。新时代的青年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已经习惯利用手机和各种终端进行社交和学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一方面,构建“思政课+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方式,推动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教学要主动把“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融媒体教学引进课堂,将互联网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教学特点结合起来,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针对性、感染力、感召力。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入思政教学领域,构建打破物理空间的教学一体化平台势在必行。随着慕课等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在大中小学的普及,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思政课资源由一个群体享有变成全社会共享,充分发挥了高校优秀资源对大中小学的辐射作用,有效消解了“各学段的思政课网络教学发展很不平衡,形成‘低阶段较弱,高阶段较强’的不稳固发展形态,各教学阶段贯通性不足”[7]的问题,促进了各学段育人功能的整体发挥,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最后,依托红色资源,创新“红色+实践”教学新方式。依托红色资源和地缘优势,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时代发展是思政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一方面,依托学校和当地的红色资源,拓展“红色+实践”教学。利用红色育人实践基地的纪念馆、党史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进行研学,让学生在沉浸式教育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指明共同的前进方向,使学生发展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同向而行。另一方面,结合重要的纪念活动开展情感教育。纪念活动具有独特的思政教育功能,对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特殊意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8]充分利用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纪念等关键节点,以纪念活动所营造的特殊社会氛围来消解纪念活动显性教育所带来的学生的抵触心理,既能达到育人效果,又能增强学生认同感。

四、创新具有长效性的一体化考评机制

以整体多元的考评体系考核评价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成效,又以综合考评结果反哺教学为思政课教学指引方向,真正打造统一教学共同体,从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出现的教学长效性的缺失、教学目标的移位等问题。

首先,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建立整体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之一就是缺乏整体性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此,一是要明确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具体目标与考核和评价机制的关系,细化评价标准,构建包含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完整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细化针对完成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体目标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二是要基于思政教学的融合效果构建涵盖全学科、全员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尤其注重“三全育人”的理念与策略,将家庭和社会教育纳入评价体系。三是要构建层次清晰、监管责任落实的评价标准,明确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到责任落实监管到位,让考核和评价的结果起到真正的反馈和指引作用。通过构建整体性考核评价机制,确保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反馈和考核的系统化和标准化,从而保证连贯性与衔接性。

其次,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目标,建立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多维度考核和评价机制。教育对象“不是抽象的、终极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是丰富的、整体的,不是封闭的、预成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9]。“唯分数”的固化评价标准将思政教学的教学目标简单化,偏离了思政教育的“人本”站位,不仅无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而且严重背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一方面,要形成破除“唯分数论”的机制保障,推动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构建以国家为主体各地配合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变革的阻力,以文件出台重构招生标准,以综合素质评价链接各学段,保证各学段都真正落实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结合课程建设要求,构建贴合学生特点的线性式评价机制。鉴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螺旋渐进的特质,对接受阶梯式递进思政教学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学段分数的考查,而是应该把学生的考评放在思政教育的全阶段,考查其学习成果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线性教育中是否递进增值,是否实现各学段知识的完整衔接,以整体性的考评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机整体的建设。

最后,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建立破除“五唯”导向的全方位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考核和评价机制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途径,现今的“五唯”考核导向束缚了教师的发展,引起教师教学和研究目标的导向偏差,因此,必须破除“五唯”评价导向,构建真正尊重教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学术精神的考评机制。一是要变革教育管理思维,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基准。当前大中小学教育在固化的指标、数量、分数的逻辑中进行教师的考评和奖惩,由此造成“学校教育实践成为一连串无休止的‘合模’竞逐游戏”[10]。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考评指标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学特点不同,教学成果的时间不同,以及教学成果之间的量化指标的转化专业性的缺乏等因素,建立真正贴合思政课一体化本质和要求的考评体系,以科学标准的建立激发思政课教师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二是要回归立德树人教育本位,构建以教学为核心的考评机制。对思政课教师的考评机制更应该聚焦教师是否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学始终,是否以自身教学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全方面发展。只有考评机制真正落实到对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理念的关注,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回到本位,思政教育才能回归本质,思政课一体化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综上所述,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教师是关键力量,教学目标和内容是重要方向和途径,教学方式和资源是重要推手,评价和考核机制是重要支撑,四者共同构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单元和路径。只有注重协同创新,发挥合理合力,才能从根本上稳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学段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