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四史”教育育人实效的逻辑理路

2023-08-15 15:48马小华孙大鹏
关键词:教育引导四史育人

马小华,刘 爽,孙大鹏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一、把准高校“四史”教育的育人目标

深化高校“四史”教育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创新育人载体;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汲取重要历史经验,正确把握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教育教学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在高校深入开展“四史”教育,须把准育人目标,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1.做到“学史明理”,增强历史自觉

“四史”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2]。“四史”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知识教育,深化高校“四史”教育,应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党爱国教育、思想价值引领;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感知历史事实,进而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实现价值认同。高校“四史”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做到“学史明理”为目标,持续深化对“四史”知识的学习理解。“四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思想伟力的充分彰显,通过深化“四史”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深刻认识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把握时代大势和国际比较;通过深化“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切感悟我们党所经历的烽火岁月和奋斗历程,深刻认识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使命,进而在复兴道路上彰显青年一代的历史担当。

2.做到“学史增信”,坚定历史自信

“四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传承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内涵,彰显了在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来源于中华文化历史深处,每一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实践者。在高校深化“四史”教育,要聚焦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到“学史增信”,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坚定实现历史使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四史”教育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要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从“四史”中探寻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不懈奋斗中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成功密码,做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实践者。

3.做到“学史崇德”,赓续红色基因

“四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史,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和重大创新,彰显了革命先辈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青年大学生学习“四史”知识,最重要的是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精髓、精神宝藏。“四史”教育育人着力点在于注重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新中国的故事;注重用英雄模范的事迹感染人。“四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到“学史崇德”,在深入学习体悟“四史”知识体系中不断坚定政治信仰,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培养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奋斗精神,将在“四史”教育中的领悟持续转化为爱党爱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4.做到“学史力行”,实现知行合一

高校深化“四史”教育,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做到“学史力行”,在知行合一中打牢坚持永远奋斗的思想基座。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在“四史”教育中,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大历史观,从全面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分析演变问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永远为党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崇高志向,深刻感知历史,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深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本领,深刻懂得奋斗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坚持发扬奋斗精神、培养奉献精神、提升本领能力,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深化“四史”教育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蕴意

“四史”教育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中国话语,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手材料”,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3]。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学习“四史”有助于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厚植爱党爱国情感。“四史”教育对于提升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深厚价值蕴意。

1.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提供理论遵循

“四史”教育融合时代价值,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深度,有助于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热度。深化高校“四史”教育,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以正确的历史视角观察和分析历史,进而占据理论制高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根本性问题。深化高校“四史”教育旨在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四史”教育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用科学的历史思维厘清和掌握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脉络,深刻体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不屈不挠的奋斗中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成功密码。

2.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提供价值旨归

实现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关键在于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体制,不断牵引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四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铸魂育人”工程提供了重要育人载体,对于解决培养时代新人的根本问题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四史”教育之所以关乎旗帜与道路,正是因为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的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的客观反映和经验总结。“四史”教育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认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规律,增强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意识,进而将个人发展同国家复兴和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矢志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3.为培育复合型卓越人才提供科学支撑

现代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位的职能。“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就是助力学校人才培养,为培育复合型卓越人才提供了科学支撑。高校“四史”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教材资源。将“四史”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有助于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在高校各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任课教师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的讲解,使青年大学生深刻体会党团结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就的来之不易,进一步深刻懂得明确历史选择的必然性。高校应充分依托固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将“四史”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进而从学术维度为青年大学生解疑释惑。

三、遵循“四史”教育育人的工作逻辑

高校“四史”教育要遵循科学的育人逻辑,按照正确的方法论原则,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不断追求育人效果最大化。

1.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有机统一

从“四史”教育的育人原则考量,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注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和历史规律,是“四史”教育育人目的的根本着力点。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深化“四史”教育,要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实现“学”与“思”的结合。要用好红色教育资源,明确“学”的内容,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习英雄事迹、讲好革命故事。同时,要注重加强“四史”知识学理性的挖掘、阐释和输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确“思”的方向。高校要通过对“四史”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把“四史”知识所蕴含的学理、道理都讲在全部环节,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体悟“四史”知识的学理价值。要持续强化“四史”教育学理阐释,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四史”育人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把握。

2.坚持历史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

“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础。实现历史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两者存在逻辑理路的内在一致性。作为守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性问题。“四史”教育育人的首要目的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正确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因此,在高校开展“四史”教育,首要出发点在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党、国家、民族历史的来龙去脉,自觉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在高校深化开展“四史”教育,应始终坚持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深度融入“四史”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推动“四史”育人工作紧紧围绕时代新人培育这个历史性工程而展开。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主阵地指挥员作用,注重细节把握,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青年大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深切感悟我们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来龙去脉。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坚持唯物史观,站稳人民立场,心怀“国之大者”,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价值。

3.坚持时代性与实践性有机统一

高校要通过深化“四史”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增强对新时代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主流价值认知和共识。从时代性与实践性统一的视角考量,“四史”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于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将学“四史”的感悟转化为用“四史”的实践。“四史”教育不仅要入脑入心,更要入行。“四史”教育就是要提升青年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学习感悟历史同深入参加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注重增强领悟能力、转化能力和表达能力。高校要注重提升“四史”教育的准度和效度,创新教育教学场景,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开展研学旅行等沉浸式、交互式实践活动,深切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感召力,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中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激发爱党爱国情怀。

四、创新“四史”教育的育人模式与路径

高校“四史”教育要注重模式创新和路径探索,注重加强制度设计,创新“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路径,有效推动“四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

1.整合网络资源,搭建共享平台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因此,网络新媒体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等特点。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平台便捷高效的技术特点,构建共享、共建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构建场域多元、交互反馈的育人境遇,实现多元育人主体融合的一致性。高校可通过推动网络新媒体场域互动融合,有效推动教育成果辐射共享;通过依托网络路径搭建共享资源库,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政治认同;通过推送网络阅读经典,引导青年大学生重回历史起点找寻初心。高校应积极搭建“自主、学习、共享”的网络新媒体平台,创新学习与传播形式,引导青年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系统化、贯通化学习,不断追求学习效果最优化、最大化。

2.改革思政课程,强化课程育人

“四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历史素材。[4]高校要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出发,坚持学习真理理论,深入“四史”学习,以理论的逻辑和历史经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5]。将“四史”教育资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统筹利用,不断优化课程教材,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有机融合,突出育人特色及比较优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效应。同时,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要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衔接机制,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须从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着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改手段深度融入课程育人实践。高校思政课课改可充分融入网络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程实践不断开阔学生理论视野。高校应充分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创新课改手段、课程平台,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创新课程思政,发挥协同效应

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不仅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各学科有各学科的特点,其中蕴含着丰富且有价值的思政育人元素。在高校深化“四史”教育,需要注重创新课程思政,使各门课程都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将“四史”教育融入学校“大思政”体系,须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材体系,进而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岛”困境。高校各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在把握各专业课程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发挥多学科协同育人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课程育人主导功能,对各类专业课程发展历史作专题教学,将专业课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不断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实效,做到知识讲授与思想引领相融合,进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融入“第二课堂”,强化实践育人

深化“四史”教育要将“知”与“行”结合起来。高校“第二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要增强青年大学生主体参与和切身体验感,将学习感悟内化为精神食粮、外化为实际行动;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培育支持一批原创文化精品开展巡展巡演;要加强校内校史馆、纪念馆等育人功能开发建设,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四史”教育特色活动。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育人作用,立足知信行有机统一,深入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社会实践,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全方位构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育人体系。高校要围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主题,建设大型体验基地,以大数据赋能红色血脉保护与传承,从历史的长镜头中进行整体观照、纵横比较[6],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沉浸式、交互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5.加强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高校要锻造“四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注重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管理培训,不断提高“四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阵地意识,将培养政治过硬、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作为根本育人任务。要提高“四史”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及时创新育人观念,从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切入,系统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育人模式,以交互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化推进“四史”教育。要对传统话语体系再解释、再创造,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将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和强化教学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索创新有效管用的教育教学手段,创造富有活力的育人体系。要通过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各类专业课教师参加定期的、集中性的专项培训活动,逐步健全“四史”教育专业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核心素养,为深化“四史”教育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总之,“四史”教育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时代内涵。“四史”教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教育资源,须在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持续有效增强“四史”教育育人实效,进而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质量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四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教育引导青少年严密防范宗教极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