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体育“课程思政”价值阐释及应用
——以中华毽课程为例

2023-08-21 19:06宇文利邹王番
关键词:毽子课程思政中华

唐 彦,宇文利,邹王番

(1.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北京 100871;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3.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大阪 564-8680)

传统体育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需要按照“身体哲学”的思维方式解读不同时期体育教育的身体价值,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体育教育具有较高的“课程思政”价值,已有研究主要着重于体育意志品质、集体主义、道德行为以及终身体育等元素。传统体育植根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某校中华毽课程为基础,从技术动作、历史文化以及与现代科技融合等方面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以期在引导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使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本民族的心里理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结合的研究

体育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最近几年一直是研究热点,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论述给出了不一样的观点。陈克正探讨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思政”协同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认为“激发体育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思政特质是开展体育思政的前提”;[1]天津体育学院王秀阁等人提出融入式和挖掘式的体育“课程思政”途径,以完成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体育“课程思政”需要正确辨识“育体”与“铸魂”同向的学理起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核心素养的使命与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面对困难和失败时能够从容处置与应对的优秀意志品质。[3]华中师范大学夏桂霞等人提出坚持“融合性、适应性、超越性和持续性”原则,构建“目标内在统一、内容横向融合、结构纵向衔接、实施管理精准”的思政教育体系。[4]也有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处理好“立德指向、立德责任、立德体系、立德过程、立德功能”五重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关系,确保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使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和底蕴更加丰富,实践的范式和形态更加完善。[5]实现“体思双升”“体德双修”“体智双优”全面发展联动,突出“爱玩、愿练、会用”评价体系。[6]体育是理想的道德行为实践平台,在身体的行动与体验中,感悟且落实思政教育,即先行后知的“验行的思政”方式。[7]“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在国家建设、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的现状。[8]

相较于现代体育,传统体育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质。传统体育植根于传统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辨哲理、人文精神、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9]通过传统体育,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以及情感态度等。传统体育教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需要按照“身体哲学”的思维方式解读不同时期体育教育的身体价值,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传统体育为新时代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支持。[10]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覆盖范围广泛,思想内涵丰富,方法有趣,体验深刻,途径多样。[11]

遗憾的是,目前对各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才刚起步,也缺乏对其实践应用的必要阐述。毽子作为传统体育中和西方运动最接近的项目,有必要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以期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

2020 年11 月15 日,某高校《深化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出台,要求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 年1 月20 日,某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召开,明确了思政的理念和实现路径。课程思政是一种价值导向。实现课程思政,应落实立德树人,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符合自身学科和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将课程思政和育人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等内容。

传统体育运动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厚养料。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建设应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具体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育人之本,要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高校思政工作的强基固本。[13]高校思政工作也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培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教育,有助于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续中华文脉,助力文化自信。此外也应围绕立德树人加强思政课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5]

本文以某校中华毽课程为基础,深入挖掘其“课程思政”元素,以期在引导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中华毽“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踢毽子在传统体育中归属于游艺类项目,孔子《论语.述而篇》记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游艺自古以来就受到圣人的赞誉。[9]起源于汉代蹴鞠,发展到现代的毽子运动,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我们可以从其背后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经过挖掘,发现中华毽课程承载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创新精神、向善向美、终身锻炼、环保意识以及民族认同等。

(一)诚实守信《习毽技术说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6-17]记录的最低等级“土品级”。“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对应“仁义礼智信”中的“信”。只有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地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在中华毽课程中,教师重点向学生们传输“身体是诚实的,练习更要求讲诚实”的理念。课后有没有练习,投入了多少时间,从进步速度看是一目了然的。教师通过学生习毽的实践活动,引申到做人、做事要遵循诚实守信的准则。

(二)创新精神《手稿》共记录150 多种花样动作。不同踢毽技术的排列组合,由简入繁,丰富多彩。这体现了《礼记·大学》中所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手稿》对于高级段位的描述出神入化,不但包含了娴熟的技艺,更将对宇宙规律的参悟融到技术精进中,推陈出新,自成一格。教师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自行编排踢毽套路,同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破除定势思维的意识。

(三)向善向美 踢毽在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华文化之精华,山东青州花毽于2011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2021 年天津穆氏花毽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无论是毽子本身还是踢毽技艺,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不管是自己习毽还是观赏他人习毽,都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在中华毽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向善向美”的人生理念。此外,专业花毽运动员讲求“左右对称”习毽子,翔翎歌诀中也提到盘踢时要求“左右两脚换”,宋代蹴鞠也有“左边一百,右边一百,左右如一”[18]的记载。这些都反映了“对称均衡”的理念。这实质上与中国传统的“阴阳平衡”、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

(四)终身锻炼 习毽具有“方便、善、巧”的特点。方便指的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善,即“对自己有益,与他人为善”。例如“围裹”(多人踢毽)时既要做好自己,接好自己那一脚,同时也要成全他人,为他人创造机会接毽;巧,则是指踢毽属于技巧类运动,有许多窍诀,学生在习毽时很容易发现自身的点滴进步,获得巨大的收获感和幸福感。教师在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身进步,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五)环保意识 毽子种类繁多,大部分由废弃的羽毛和铁片做成。江浙地区流行的鸡毛毽是由鸡毛、铜钱、鹅毛管子加上小块布头缝制而成。也有用废报纸、布头做的纸条毽子和布条毽子。此外还有马毛毽子、狗毛毽子、羊毛毽子、塑料丝毽子等。杭州地区有丝绸做的布条毽子,苗族地区有蓑衣草做的草毽子。制作毽子的大部分材料均属于废物利用。可以说,制毽工艺充分做到了物尽其用,具有环保意义。教师授课过程中启发学生发现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方针政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节约资源,树立环保意识正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谋而合。

(六)民族认同 高校是新思想、新文化汇聚的主阵地,大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认知能力和自我管控能力不够成熟的群体。一方面,大学生有机会体验到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本就对民族文化缺乏理解的大学生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出现了对传统文化排斥、民族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等特点。[19]面对网络的多元化传播和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20]踢毽源于古代蹴鞠,距今至少1500 年,是中国人喜欢的运动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踢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方便的方式。踢毽体现了中国人贵生、重生的生命理念,同时亦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哲学思想。踢毽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典故,踢毽技术“苏秦背剑”、“拐子流星”、“风摆荷叶”等都能穿越时空,古今贯通。踢毽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美好诗词,如“毽子犹如生命的蝴蝶”、“毽子绕身终日不坠”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中华毽课程与教学网结合案例

某校“教学网”[21]采用Blackboard 系统构建,是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校园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同时也是某校课程的总站。“教学网”是加强师生课外交流、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场所。某校中华毽课程在“教学网”落户,一方面可以补充课堂内容,加强教学效果,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的宣传更为便捷。

在某校教学网中华毽课程中,我们进一步展示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我们对各时期各流派的习毽技术进行发掘、整理,把各种花样技术置于网络空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毽子的历史发展、地域分布。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感性认识。

在传统花样习毽视频区,我们按照翔翎社花样习毽的26 门分类,通过技术文字、图谱说明等,辅以收集到的部分技术视频,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京津粤等地踢毽高手的各种踢法。此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进了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强国”战略。

在某校教学网中华毽课程中,讨论版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板块。具体而言,讨论版有以下论坛内容:“中华毽的文化渊源”介绍中华毽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精髓;“中华毽与生理学”从现代医学和传统养身角度讨论中华毽所折射的生理学对养生保健的意义;“中华毽的等级与花样”展示中华毽的等级体制与花样踢法;“中华毽的发展现状与推广”反思中华毽的发展现状与推广的方式。同学们通过以上不同的板块对中华毽的“课程思政”内容进行讨论,教师结合学生们关心的议题给予点评和指导。通过讨论版上的信息融合、观点碰撞,学生们对中华毽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以及“课程思政”元素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中华毽“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是指学生在“课程思政”目标上的达成程度。现代体育教学的“课程思政”注重意志品质、集体主义、道德行为以及终身体育等方面的培养。传统体育则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除上述品质培养,更着力于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等方面,促进学生们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目前针对“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尝试从3个维度对中华毽课程的“课程思政”效果予以分析讨论。其中第1个维度为学生参与度,包括“爱学”、“勤练”两方面;第2个维度为“学生考试成绩”;第3个维度为“学生教学评价”。

(一)学生参与度“爱学”具体表现在学生们选课积极主动,数据显示:每学期中华毽课程选课人数均超出选课人数规定。学生们选课后勤于锻炼,与老师互动紧密。大学生的选课意向与课程内容、授课效果呈显著相关性。丰富的教学内容、传统文化以及“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同。

“勤练”具体表现在学生们课外锻炼积极。研究开发了“实时打卡”软件用以检测学生课后习毽的锻炼情况。打卡统计结果显示:

2022秋季学期课程选课人数136人次,踢毽子总数122153,人均898.2;

2021年春季学期课程选课人数207人次,踢毽总数1765880次,人均8530.8次;

2020秋季学期课程选课人数180人次,踢毽子总数94048,人均522.5次;

2020 年暑假课程选课人数31 人次,踢毽总数106359次,人均3430.9次;

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选课人数178人次,踢毽子总数974473,人均5474.6次。

2020 年以及2022 年秋学期进行了课程心率实验,未对学生打卡记录有学分统计要求,2021 年及2022 年春天由于疫情都是一半线上课程一半线下课程,也没有要求打卡,疫情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实施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分析发现,中华毽选课学生课后习毽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选课学生课后分配给习毽的时间显著增加,同时间接反映了学生们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认同。

(二)学生考试成绩“考试成绩”有显著提升。2020 年秋学期的实验研究表明,所有基础被试的踢毽总数随教学周数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中较好、一般和较差基础的被试3 分钟踢毽总次数分别提高13.9、30.5 及55.7 次,相对提高率分别为8.2%,26.7%和55.8%。一次连续踢毽最多次数也呈上升趋势,其中较好、一般和较差基础的被试一次连续踢毽最多次数分别提高19.1、11.7及4.6次,相对提高率分别为49.4%、84.2%及76.7%。研究对不同基础被试在前3周和后3 周的三分钟踢毽总数及一次连续习毽最多次数进行t 检验,较好、一般和较差基础的被试均显著提高(p=0.000,p=0.010,p=0.017)。

(三)学生教学评价 中华毽课程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受学生喜爱程度逐年增加。在每学期期末进行的学生评价中,学生们对中华毽蕴含的传统文化及“课程思政”元素印象深刻。不少学生对课程所强调的“诚实守信、追求卓越、成己成人、家国情怀”等抱有极大的认同感。也有不少学生对毽子的造型和花样技巧的精妙赞叹不已,主动保留课上教学使用的软毛毽以作纪念。此外,有学生对踢毽运动的传承与推广提出了若干建议,这反映了学生们受到中华毽“课程思政”元素教育后,自觉主动投身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中。

学生们在课程结束后亦身体力行,主动推介中华毽课程。例如:2011 年某校中华毽课程被选课学生推荐至某校教学促进通讯社。通讯社记者对本课程进行了采访,记者采访稿多达1 万余字,分为3 个章节发表于某校教学网名师名家专栏。还有同学把自己选修中华毽课程的感受写成题为《漫谈中华毽》的文章,发表于《北大青年》第1105期博雅栏目上,该同学希望借《北大青年》宣传中华毽课程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21 年,曾于2009 年选修中华毽课程现任职于光明日报的张同学,报道了某校中华毽网络课程深受留学生欢迎的事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完成了身份转换,由课程的参与者转变为课程的推介者和文化交流使者。他们在推广中华毽课程和习毽文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五、结语

踢毽源于古代蹴鞠,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同时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某校中华毽课程通过讲授花毽和网毽,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元素。本文从“课程思政”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毽课程教学中挖掘出的“家国情怀、不怕挫折,越挫越勇、诚实守信”等“课程思政”元素。本文还对中华毽课程的实践进行了探索,列举了其基本技术、技术教研和网络辅助教学案例等方面的内容,重点对中华毽“课程思政”的效果评价进行了分析讨论。

总而言之,中华毽课程在“课程思政”实践中,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元素,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增强学生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力争做到有内容、有关注、有统计、有分析、有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有兴趣,以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时俱进的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把“课程思政”落实在每一节课中,才能使学生在传承优秀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涵养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毽子课程思政中华
毽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小小毽子,深深友谊
自动计数毽子
蝴蝶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