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受骗类型、原因、危害与对策探析

2023-09-03 11:41张元春吴浩东高圣涛焦发存
法制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行骗骗子诈骗

张元春 吴浩东 高圣涛 焦发存

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父母在孩子教育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大,大学生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充裕,加之大学生几乎都是首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成为骗子的首选目标,导致大学生被骗事件频发[1]。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社会建设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他们的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阶段,让大学生免于受骗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财产的得失,同时也彰显了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因此,在日趋开放、自由的大学生活中,只有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能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受骗类型

大学生从最初进入校园的陌生,到对大学生活的熟悉直至得心应手,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类型的行骗手段,主要有上门推销型、冒充老师型、兼职被骗型、同情他人被骗型、轻信小广告被骗型及电信网络被骗型,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元化的互联网实施各种手段的行骗行为成为大学生受骗的主要途径,具有更加精准化、复杂化、链条化等特点[2],使得电信网络诈骗成为大学生被骗的主要方式。

(一)上门推销型

骗子往往伪装成商贩,向大学生推销各种劣质产品(如优盘、笔芯、上网卡等),通过大肆鼓吹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误导学生从其手中购货,再诱导其到学生中进行倒卖,赚取差价。此类现象在开学之初的新生中非常常见,有些学生经不住诱惑,购买了行骗人看似低廉的货物,待事后发现所购之物皆为假冒伪劣产品时,骗子早已逃之夭夭,并与之失去所有联系。

(二)冒充老师型

大一新生报到时,骗子常常趁学生与老师还未曾见面的机会,混入新生宿舍,冒充辅导员、班主任或是其他任课老师以收取书本费、材料费、班费等名义要求学生缴纳一定费用。利用新生对大学生活的不熟悉,单纯的新生通常都会按照骗子的要求进行缴费,骗子收钱后立即逃离校园,等学生明白醒悟并对相关情况报告时,骗子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三)兼职被骗型

大学生通过兼职锻炼自身能力、补贴生活的现象在当今大学校园里较为普遍。但目前的兼职中介市场鱼龙混杂,未得到规范管理,很多骗子冒充中介公司利用大学生希望得到兼职岗位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有些还会在面试时收取服装费或保证金等,并承诺一定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兼职岗位,但之后一直以工作不合适或双方时间不合适等借口搪塞,迟迟不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是传销团伙也在利用大学生这种心理对其实施危害[3]。

(四)同情他人被骗型

一些骗子乔装打扮成大学生模样,以财物被偷、丢失、被骗等各种理由伪造身无分文的窘迫情形,向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请求帮助,利用大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力,乞求施舍回家、回校的费用。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很难辨别真假,出于同情心并看在都是学生的分上总会慷慨解囊,导致受骗。此类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

(五)轻信小广告被骗型

常见为行骗人事先在校园内张贴出售各种考试答案的小广告,有些大学生明知不可信,但因承受不住考试的压力,心存侥幸心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买所谓的答案。考试时却发现答案不匹配,或者根本没有提供答案。此外,一些大学生听信网络上骗子的谣言,称其为黑客,可以侵入校园网系统更改挂科记录,等学生将钱汇出后,对方便人间消失无法联系。

(六)电信网络诈骗型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社会的高速发展,新型的诈骗活动层出不穷,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成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最受关注、被骗率高、被骗金额高的犯罪活动之一[4],行骗人主要通过电话、网络及短信等方式,通过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大学生实施非接触式远程操控,通过感情、利益等方式诱导受害人转账或汇款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5]。作为掌握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的大学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首选对象,因大学生心智不成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重灾区”。程子良等[6]基于746 名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数据中显示:遭遇过电信网络诈骗的学生高达46.75%,主要通过刷单、网上兼职等手段实施诈骗行为,其中被骗学生中近40%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的电信诈骗类型有:奖金型、交友型、购物型、游戏型、冒充型等[7-8]。电信网络诈骗区别于以往的诈骗活动,具有方式专业化、类型多样化、手段信息智能化、目标精准化等特点,行骗人主要通过冒充他人、伪造各种合法形式如机构实施欺骗达到获得利益的目的,对于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来说,尽管对诈骗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极易掉进行骗人设置的圈套中。

二、大学生被骗的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行骗人的行骗手段也在发生变化,不断翻新,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带来金融资金业务结算的多样化和快捷化,由最初和被诈骗人直接接触到现在的非接触性犯罪,存在被诈骗对象选择呈现精准化和防范知识缺乏等现象[9]。大学生从最初进入校园的陌生,到对大学生活的熟悉直至得心应手,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类型的行骗手段,大学生被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身原因

大学生成为被骗的重点人群,其自身的一些行为、意识及观念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钱财外露。有些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用的物品等表现出具有较强的购买力,易引起犯罪人注意,从而被选为目标。第二,交友不慎。大学生往往热情好客,且刚从相对封闭的中学来到开放的大学,很容易受社会上一些青年的影响,与他们称兄道弟,泄露个人信息而被骗。第三,思想传统,对大学生活认识不清。不少学生始终认为大学校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安全而和谐,进而在校园内放松警惕,随着大学的不断建设,校园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微型社会,危险随时可能发生。第四,攀比和炫富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虚荣心强,一味求时尚、讲名牌、盲目与人攀比,这种显富行为显然极易引起犯罪人注意,从而增加被骗的风险。第五,急功近利,爱贪小便宜。大学生具有想创业但缺乏经验、想出名但又缺乏耐心、想不劳而获的特点,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实施诈骗。第六,同情心作祟。大学生涉世未深,辨别能力差,初高中的书本式教育及家庭教育往往要求人人要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缺少对大学生辨别真假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在碰到自称是“受难者”的人时,往往会主动伸出援手,从而被骗。

(二)外界原因

大学生容易受骗除了自身原因外,外界的影响是另一个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对大学生防骗教育工作重视度不够,防骗教育通常不具实效性和针对性,众多学校将防骗教育放在安全教育主题讲座讲解,相对简单地向学生提及,缺乏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二,高校学生群体中发生的校园内受骗事件因涉及面相对较窄,为保护学生的隐私通常不对外进行公开,学生对被骗事件及消息相对没有敏锐的觉察力,导致学生不能充分了解校园环境的真实情况,误以为“校园是安全可靠的象牙塔,在校园内不会发生被骗事件”,从而放松警惕被骗。第三,受到学生主体经济能力的限制,被骗事件通常涉及的财物数额相对较少,公安机关因多方面原因对该类案件侦查破获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助长了骗子的嚣张气焰,使得骗子有恃无恐,反复作案,另一方面会打击学生被骗后报警的积极性,学生在被骗报警后看不到警方有实质性的行动及结果后,如若再次发生被骗事件大多选择不报警,此种情绪也会影响周边的其他同学。第四,家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缺乏对防骗教育的重视,简单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一味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带来的结果是大学生虽已经达到成年人的年龄,但心智却不成熟,对外界事物的辨别能力极差,防骗意识缺乏,使得大学生容易成为骗子的首要目标。

三、大学生被骗的危害

大学生被骗后损失的不仅是钱财,被骗的经历往往使大学生思想上产生负担,心理上受到伤害,进而导致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耽误日常课程的学习。大学生遭遇诈骗事件后严重影响基本生活费用,多方面原因可能导致其不愿向家长提及或不知如何向家长解释,默默承担被骗后果,减少用餐次数和饭菜质量,生活质量剧降,对于正处于成长和学业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减少进食量会影响身体健康,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虽然大学生知识储备较为丰富,但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被骗后的低落情绪,易长时间处于烦躁、焦虑等状态,如若得不到及时调整,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严重时有些被骗的学生可能产生报复心理,为了挽回自身的损失,使用骗子的一套方法去欺骗身边的同学,不仅导致同学间产生矛盾,严重时甚至会触犯法律,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此外,有些学生在被骗后无法独自承担后果,会主动告知家长,但某些家长因自己未曾经历或对目前骗术的高明知之甚少,不能理解大学生还会被骗,会对孩子一顿谩骂,甚至会产生“读了这么多年书还被骗,说明读书无用”的看法,进而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使孩子不仅未得到父母的谅解,可能还会对其身心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大学生受骗,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钱财和物品的损失,而且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身体健康、同学间和睦相处以及亲子关系等,严重时甚至带来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触犯法律。

四、大学生被骗的防范措施

由于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行骗手段的多样化和“技术化”,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因个人和外界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成为被骗的重灾区,被骗后因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往往会给其带来身心危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去避免、杜绝大学生被骗行为的发生。

(一)个人方面

虽然犯罪分子行骗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且越来越多样化,但只要大学生增强防范意识,不给骗子可乘之机,就能有效保护自身财产安全。大学生应该了解行骗人行骗的特点,行骗人往往用虚假的信息误导受骗人,行骗的过程一般不存在暴力干预,且还会在轻松的气氛中实施,因此受骗人在被骗前和被骗中都很难有所察觉,待被骗后才恍然大悟,想挽回财产损失几乎不可能。大学生要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切忌贪图小便宜。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多阅读防骗类的文章或书籍,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安全知识讲座,了解骗子行骗的套路,增强妥善保管财物的能力;第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财不外露,随手关门,不随意留宿他人,不轻易借出钥匙;第三,个人信息不外露,对陌生人时刻保持警惕,慎重交友;第四,树立“天上不会掉馅饼”的观念,大学生在兼职、投资等方面若遇到高薪招聘、高回报率等情况,则需谨慎对待。

(二)学校方面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防骗教育极为重要。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防骗教育工作,把防骗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新生入学期间是学生被骗事件发生的高发期,因此高校要在新生入学之前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例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近年来的大学生被骗事件整理成典型案例,装订成册与学生录取通知书一同寄送给学生,提醒学生在开学之初要倍加留意,加强防范,避免上当受骗。此外,在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里要提醒家长对学生进行防骗教育。高校要将防骗教育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且要将防骗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高校对于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被骗事件在征得被骗人同意并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可以公开,而不是担心会对学校产生负面影响就尽可能地避免消息的扩散,因此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主动公开被骗事件,积极分析原因,并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高校要利用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被骗事件,以此作为开展学生防骗教育的契机,让学生认识到生活环境的复杂性,使学生正确认识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增强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高校在防止学生被骗、保护学生财产安全以及为学生构建相对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还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第一,在图书馆、操场、厕所等公共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语,提醒学生保管好随身携带的财物,不要轻信他人、交予他人代为保管,更不能为了行动方便将物品放在自己看护不到的地方;第二,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如建立校园全覆盖的电子监控网络,加大学校安保人员对校园的巡视力度,督促门卫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禁闲杂人员、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做好登记工作;第三,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对由于安全责任人未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的学生被骗事件,学校有关部门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促使各个相关岗位人员提高警惕;第四,通过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广播、宣传册等方式反复向学生宣传防骗技巧、灌输防骗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防骗意识,妥善保管财务,正确处理被骗后的不良情绪等。

(三)社会方面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二,加大大学生被骗事件的侦破力度和对行骗行为的打击力度,约束公民行为,促使公民遵纪守法;规范大学生兼职市场的管理,使不法分子无法利用学生想通过勤工俭学锻炼能力、补贴生活的急切心理作案。第三,为学生提供社会治安管理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治安管理工作中[10],在实践中了解诈骗的手段并掌握反诈骗方法,深刻理解防骗理论知识,提高防骗意识,促使学生在学校的治安管理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四)家庭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应高度重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明辨是非。家长要清楚认识到在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要转变“唯成绩论英雄”的陈旧观念,正确引导孩子成长成才。在督促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孩子综合素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视对于孩子防骗意识的培养,运用身边的人或事引导孩子学习防骗技能、认识骗子惯用的套路。

五、结语

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低,成为被骗的高危群体,给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及心理带来严重的损失和伤害,在防范大学被诈骗工作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个人、家庭、高校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

猜你喜欢
行骗骗子诈骗
骗子?
谨防借“新冠疫苗”行骗
警惕借“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行骗的不法行为
骗子鸟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挖空心思收取论文版面费,搜索引擎放松监管推波助澜:假网站冒充期刊行骗,该严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