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研究

2023-09-06 15:16李文娟余品杨张阳阳程丛喜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旅长江武汉

李文娟 魏 慧 余品杨 张阳阳 程丛喜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2018年4月,我国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开启了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文旅融合旨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合作、深度互融,对于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目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2020 年11 月14 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的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1]。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对进一步提升武汉文化的传播度和影响力、深化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1 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1.1 资源优势

武汉又称“江城”“百湖之市”,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水资源、耕地资源、江滩景观资源等。长江作为城市文明的摇篮,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沿岸地带衍生出了防洪文化、桥文化、市井文化、饮食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等各种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武汉文旅产业发展、长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坚实基础与内在保障。

1.2 政策优势

2020 年12 月7 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正式动工[2];2022 年1 月,武汉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武汉领先一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这些政策举措为促进长江文化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推动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的价值

2.1 政治价值

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是守住先进文化之根、传承优秀文化之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武汉城市形象。长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是对武汉城市形象的再发现与再表达,将丰富武汉文化旅游内涵,向更多游客展示“大江、大河、大武汉”的城市文化名片,进而让长江文化“走出去”,增强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其竞争优势。

2.2 经济价值

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较高。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可将武汉长江文化优势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经济优势,在守护“绿水青山”生态价值的同时,深入挖掘“金山银山”经济价值,有利于优化武汉文旅产业结构,助力其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为相关文旅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2.3 文化价值

丰富的长江文化资源为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3]。在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武汉长江文化传承价值。文化旅游可以促进长江文化体系中的遗址遗迹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历史文化的传承。二是武汉长江文化传播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可以让武汉长江文化资源鲜活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为其高效率传播创造良好条件。

2.4 社会价值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创始、建构与演进的重要力量[4]。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可以进一步增强武汉居民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与认同感。二是可以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三是可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凝聚力,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进一步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5 生态文明价值

武汉市政府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长江是众多生物繁衍生息的家园,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长江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5],不仅造就了沿线独具特色的风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对于协调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正向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武汉长江经济带生态多样性发展。

3 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长江文化旅游产品与路线创新性不强

近年来,初级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与活动。除代表武汉文化旅游新名片和中国文旅产业新地标的《知音号》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等少数几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外,大多数旅游产品缺乏创新性,对游客吸引力不强。此外,武汉长江文化旅游线路也缺乏特色规划,游客大多根据网络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的路线推荐进行规划,但这些路线推荐几乎仅考虑景点距离因素,缺少对景点文化内涵与游客游玩体验的关注,目前也并没有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基础进行系统规划的长江文化旅游路线,旅游产品整体创新性不强,游客体验不佳,感知价值不高。

3.2 长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有待加强

武汉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以及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时,相比于黄河、杭州西湖等文化旅游项目而言,品牌尚未打响。主要表现为品牌定位不够明确以及品牌营销力度不强。例如,正在建设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力求打造“彰显武汉历史文化的文化廊,多元文化的聚集发展廊”[6],这一远景规划突出了武汉形象定位,但是对于该文化旅游区的人群定位、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此外,多数景区品牌推广力度不大,营销渠道单一,且现阶段缺少系统介绍武汉市长江文化旅游的书籍或宣传手册,大众对其认知较为模糊,对于武汉长江文化资源以及长江文化旅游品牌印象不深。

3.3 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视不够

武汉长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重市区段建设、轻郊野段建设。目前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的建设集中于市区段,对郊野段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重视不够。武汉长江郊野段同样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但由于其位于城市边缘地带,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大多数郊野段旅游景区、景点,普遍存在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公共厕所、餐饮休息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环境脏乱差、服务不周等问题,难以满足广大游客对于旅游环境干净、整洁、便利的需求。

3.4 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缺乏

导致武汉长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深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从事长江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以及文旅融合方向的管理实践人才。此外,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市场与人才供需不匹配的局面,高校与科研院所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的现象,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难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进而无法实际应用长江文化研究成果。因此,在科学合理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缺乏既了解长江文化又掌握文旅产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3.5 长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深

现阶段武汉长江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文旅融合程度不深。主要体现在:第一,长江文化挖掘不深入。在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长江文化尚未得到很好的彰显,忽略了其核心地位与重要价值,无法实现武汉文旅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长江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不紧密。主要体现为缺乏完善的文旅融合制度保障,武汉旅游产业目前仍然是“走马观花”形式,未将长江文化体验融入其中,大多游客对长江文化认识与了解仍然不足。

3.6 长江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武汉长江段的“两江四岸”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衍生出治水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桥文化、码头文化等底蕴深厚的特色文化。但现阶段武汉市长江文化旅游资源相关内容宣传力度不足,许多来武汉游玩的外地游客只知道黄鹤楼、东湖等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对其他景点并不熟悉,也不了解武汉长江相关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生态景点。这导致武汉市长江文化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观景游客数量有限,限制了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

4 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对策

4.1 创新长江文化旅游产品与路线

首先,要结合长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长江文化特色旅游专项体验产品。应突出武汉长江文化特色,并充分考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提高游客体验感;基于长江资源具体情况,突出武汉特色与主题,对长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提质增效,开发当下游客喜爱的休闲养生、研学旅行等创新型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并开发一批代表武汉长江文化的文创产品。其次,开创特色长江文化旅游线路,如武汉桥文化水陆一日游线路等,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获得良好的长江文化体验;还可对长江文化相关景点进行旅游线路私人定制,确保提供优质化服务。最后,实现多产业嫁接,突破狭隘文旅产业观。例如,将武汉长江文旅产业与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影视文化产业相结合,或与受中老年人群青睐的主题公园相结合,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武汉长江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

4.2 加强长江文化旅游品牌建设

加强品牌建设,选择因地制宜的品牌发展战略,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长江文化旅游品牌至关重要。第一,明确武汉长江文化旅游品牌定位。按照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立体的发展思路,全面提高武汉长江文化旅游品牌的认知度,推动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第二,选择合适高效的手段做好武汉长江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借鉴西湖景区等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经验,做好长江文化旅游品牌中长期规划和管理,促进武汉文旅产业的长远发展。第三,武汉市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在充分发掘武汉长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凝练文化特色,撰写长江文化旅游宣传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和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武汉长江文化旅游品牌的营销和管理[7]。

4.3 优化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环境

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大对郊野段景区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公共厕所、餐饮休息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武汉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环境。第二,相关旅游企业要因地制宜。结合武汉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修建游客喜爱的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一批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步行、骑行绿道,打造集休闲、娱乐、观景于一体的武汉长江文化旅游模式。

4.4 强化长江文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一,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使武汉成为人才、文化、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典范,并加强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高校的合作交流。第二,健全人才培育机制,鼓励高校建设旅游相关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基地,优化课程设计,推动产教研深度融合,重点培养长江文旅产业急需的市场开发、营销管理、设计规划、非遗文化研究等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要做好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丰富其长江文化知识储备,同时做好文化旅游服务工作,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进而促进武汉长江文旅产业的全方位发展。

4.5 推进长江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融合

第一,在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本土特色,实现武汉各区长江文化旅游的差异化发展。可借鉴江西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挖掘武汉长江文化资源的潜力,做到长江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第二,政府部门制定文旅融合政策,规范文化旅游市场,为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第三,加大武汉文旅产业的数字化建设。利用数字化赋能长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长江文旅产业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武汉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4.6 加大长江文旅产业宣传力度

第一,积极营造宣传氛围。在丰富长江文化旅游产品的前提下,相关部门要做好对长江沿岸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的宣传报道,吸引游客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形成游客对景点主动支持、宣传的良好氛围,扩大武汉长江文化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为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增添动力。第二,大力拓宽宣传渠道。积极利用新媒体营销,将长江自然与人文风情用图文、视频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分享到新媒体营销平台,给游客带来视觉冲击,激发游客兴趣,带动武汉文化旅游消费。此外,还要加强与中外主流媒体、网络自媒体等媒体的合作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将长江文化宣扬出去,形成集旅游体验、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

5 结语

近年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的建设以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启动是科学利用长江文化资源的具体举措,对武汉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武汉长江文旅产业存在的问题,如旅游产品与路线创新性不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有待加强、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文旅融合人才缺乏、文旅产业融合不深、长江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足,提出了创新旅游产品与路线、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宣传、改善长江郊野段文化旅游区环境、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并强化人才培养、加大长江文旅产业宣传力度等解决对策,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策略借鉴,促进武汉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旅长江武汉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长江之头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
长江之歌(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