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台大健康产业合作模式探析和建议

2023-09-06 15:16王言炉王小明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温州养老

王言炉 王小明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台湾研究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3

1 温州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必要性

1.1 背景

《2021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初步推算为75 593.6 亿元,相比1978 年的 110.2 亿元,年均增长 16.4%,占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 3.0%上升到 6.5%。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 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8.1%。同期,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 100 元,比上一年实际增长12.6%;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 115 元,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 个百分点,显示民众健康消费需求日益增长。

温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 年,温州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69 678 元和35 844 元,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 588 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显示出良好的民富程度,是发展健康产业的有力支撑。

1.2 规模

国际上将健康产业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健康产业一般是指经济体系中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部门的总和,具体可分为健康基础产业、健康支撑产业、健康服务产业三大类,如医疗卫生服务业等。广义的健康产业则包含所有与人类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如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及的旅游、互联网、健身、食品等产业。

基于大健康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统一统计方式较为困难。其中,有按照三次产业(以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划分进行的统计。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张车伟等[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大健康产业的相关行业归为16 个门类、33 个大类、83 个中类、172 个小类,并从需求侧测算2016 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为7.3 万亿元,占 GDP 的比重为9.8%,拉动就业规模增长到 1.2 亿人,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为15.6%。

也有依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进行的统计。例如,前瞻产业研究院提出,健康产业上游为健康制造业,主要包括医药研发外包、药品制造、医疗器械及耗材制造等行业;中游为健康服务业,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及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下游则是各类医疗健康机构及消费者,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等。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健康服务行业总规模为7.01 万亿元,占GDP 的比重为7.08%;2021 年已突破8 万亿元[2]。

目前,温州健康产业初具规模,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温州市科学技术局的数据显示,2020 年温州生命健康产业共有企业、机构4 100 余家,实现总营收980 亿元,同比增长8.9%[3]。

1.3 政策

自1985 年开启全面医改以来,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分别在医疗体制、药品供应、健康服务、养老保障等方面陆续出台政策,推动了大健康行业的规范发展。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使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30 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 万亿元;2017 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22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壮大健康新业态、新模式。

各地方政府纷纷贯彻中央部署,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针对当地健康产业的发展做出战略规划。2016 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健康浙江2030 行动纲要》,明确到2030 年,浙江人群主要健康指标居高收入国家先进行列;此后,又印发了《浙江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浙江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

2019 年,《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专项培育方案(2019—2021 年)》指出,温州将重点培育生命健康产业的7 个细分领域,形成生命健康制造产业群、特色中医药产业群和健康服务业产业群,计划到2021 年,生命健康产业总产值达1 150 亿元。2021 年,出台《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预期到2025年,温州生命健康产业总营收达到1 700 亿元,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5 家以上,成为浙南闽东赣东生命健康产业高地。

在两岸产业合作方面,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2022 年5 月出台支持措施,旨在继续加强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支持温州再创海峡两岸大健康产业园国字号平台。

2 温台大健康产业合作的可行性

2.1 温州地区的资源

2020 年,温州生命健康制造业共有企业近3 000家,含规上工业企业332 家,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05.5 亿元,其中现代医药产业产值约34.8 亿元,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约20 亿元,眼镜及配件、食品制药机械、食品、环保等相关其他产业产值约250.7 亿元。生命健康服务业共有规上服务机构100 余家,实现营收194.7亿元;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收入达到235.9 亿元。生命健康农业方面企业数量达到1 000 余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 万亩(1 亩≈666.7 m2)以上、产量3 万余t,年种植与加工产值约9.6 亿元。规下工业、规下服务业营收总计约234.3 亿元[3]。在眼健康、眼镜、无菌注射器配套用针等特色领域优势明显。

此外,《温州市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20 年11 月1 日,温州共拥有常住人口957.3 万人,居浙江省第2 位,其中60 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6.5%,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深化,温州生命健康产业也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3]。

2.2 台湾地区的资源

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生物科技等是中国台湾地区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台湾地区医疗资源充沛先进,一些设备甚至超越了欧美地区一些一线医院。目前,中国台湾地区有12 家医疗院所通过全球医界公认可信度最高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国际医院评鉴,在肝肾移植、颅颜手术、心血管外科、人工生殖及关节置换手术等重症诊治方面更是国际医疗界的翘楚。据《海峡导报》报道,在世界排名居前200 位的医院中,中国台湾地区有14 家医院名列其中。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评比中,中国台湾地区医疗水平排名亚洲第一、全球第三[4]。

面对大陆每年万亿级的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整合产业优势,开拓大陆与东南亚医疗市场,是中国台湾地区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 年,台湾大健康产业联盟协会在台北正式成立,该协会专注于医疗服务、重症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协会发起人、两岸企业家联合会理事长王国安对两岸大健康产业合作充满期望。

2.3 资源对接实践

为加强温台大健康产业优势对接,吸引台湾地区医疗康养领域的投资和优秀人才,温州开展了一系列两岸合作交流活动。2018 年,温州举办了首届海峡两岸大健康产业合作发展论坛;2022 年,温州再次承办海峡两岸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台湾大健康产业联盟协会数字健康总部落户温州,温州和平国际医院参与合作共建。浙江省特聘专家、台籍医学教授许志宏在论坛上表示,通过拓宽两岸交流渠道,可实现优势互补和双赢合作。

3 当前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3.1 全国层面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其发展存在四大阻碍。

(1)消费市场没有完全打开。消费者对产业了解认识不足,局限于药品和医疗器材等的销售,消费群体也主要是中老年及患者。

(2)产业链资源分散。大多数厂商规模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缺乏资源整合的平台或商业模式,如何发挥资本作用激活产业运营优势的问题有待解决。

(3)研发和技术创新不足。整体来看,我国技术基础薄弱,技术与健康医疗领域的融合程度不高,个性化服务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等问题十分严重。

(4)产业法规有待完善。由于大健康产业法规不完善,标准和信息滞后,许多地方企业无序开发、重复建设,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盛行,既浪费资源,又引发消费者“医疗信任危机”[5]。

3.2 温州层面

2021 年,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温州市科学技术局印发《温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当前温州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产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目前,温州生命健康产业总营收不足千亿元(杭州为1 156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尚不足百亿元(估算约82 亿元,宁波为476.1亿元),并且缺乏引领型龙头企业(规模超10 亿元级)。

(2)产业创新支撑力不足。温州对科研人才、高端技术、科技项目等创新资源的集聚力不够,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较少,产业整体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环节,缺乏具有显示度的重磅自主创新产品。

(3)产业发展聚合力不足。总体来看,目前温州生命健康产业形成了“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布局特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缺乏协同和有效衔接机制,规模效应尚未形成。

(4)产业综合服务力不足。目前,温州市级层面尚未建立生命健康产业组织领导机制,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虽已发布但尚未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且缺乏基金引导,产业扶持促进力度亟待加强。同时,生命健康科技服务力度偏弱,导致高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成效不足[3]。

综上所述,温州地区大健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全国类似,需要做好宣传推广,进一步引进资源、用好资源。根据海峡两岸大健康产业园的建设预期,要引进一批台湾地区优质企业和人才,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园区,打造一批大健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两岸台商集聚地。站在双方互利共赢的角度,探索温台大健康产业的合作模式,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4 温台大健康产业合作模式选择

目前,中国大陆大健康产业有五大基本产业群体: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保健品产业。其中,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为主,2019 年二者市场规模合计占比超83%[5]。温台合作可以在这5 个产业群展开,以健康养老产业为例,主要合作模式如下。

4.1 引入台湾地区管理团队

此模式为台湾地区健康养老机构不参与投资,仅派出管理团队负责专业化管理,温州健康养老机构出资建设,双方合作经营。对于台商而言,该模式风险最小,更具吸引力。布局长三角区域的悦心健康集团于2018年引进曾经在台湾地区多家知名养老机构担任院长的尤懿敏,让其负责养老护理中心的管理,并引入台湾地区的照护制度,培训服务团队。

2020 年,温州市政府印发《温州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重点推进强化公办养老机构保障作用、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3 项行动。2021 年,位于双屿街道的温州鹿城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开工,占地面积3.63 万m2,建筑面积8.86 万m2,总投资约4.5 亿元,设计床位1 720 张,工程分两期实施[6]。此项目可以考虑引入台湾地区医院的优秀管理团队或专业人才。

4.2 引入台湾地区管理团队和资金

此模式为台湾地区健康养老机构既派出管理团队负责专业化管理,又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对于台商而言,该模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其尝试意愿较低,但也有试水先例。据新华网报道,1993 年进入浙江投资的旺旺集团,投资规模从初期的2 500 万美元发展到2022年的4 亿多美元。2016 年,旺旺集团旗下神旺控股有限公司“牵手”日本专业养老品牌“爱志”,成立爱志旺(上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探索适合大陆特色的养老模式,并成为上海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护理服务机构。

4.3 共建健康养老园区

此模式为台湾地区健康养老机构与大陆健康养老机构直接合作经营。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大企业主导型,即先由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入驻,借助其在产业中的号召力,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吸引其他同类企业形成聚集,打通整个产业链;二是小企业合作型,即由中小企业自愿出资组成基金,以园区会员企业为服务对象,在政府力量的引导扶持下,打通整个产业链。此模式对于台商而言,存在投资与经营风险。2013 年,台湾地区的秀传医院、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苏昆山开发区签订投资协议书,成立昆山建大秀传医院。但共建园区的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障碍,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保障台商投资的回报。

4.4 共建大健康研究院

此模式为两岸健康领域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由台湾派出技术团队,与大陆共同建设综合性技术平台、研究院所或联合研究中心,研发新药、医疗器械、诊疗技术等。该模式的实质是引入台湾地区健康技术人才,与引入台湾地区管理团队模式类似。其优点是合作方式灵活,合作范围可大可小,可行性很强。

温州地区各高校可以对接台湾地区医科高校资源。本科层次,可以对接台湾大学、阳明交通大学、台北医学大学等,引入高端技术和人才;高职层次,可以对接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等,引入特色服务专业,如台北护理健康大学的特色护理。通过师资互派、学分互通、校企联合、设立合作研究基金或研究中心等措施确保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或者专注大健康产业的特色研究和特色项目开发,增强产业创新支撑力。

实践中,温州医科大学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推动温州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温州医科大学健康评价中心(现为温州医科大学健康中国研究中心)。为对接台湾地区人才资源,该校免试招收台湾地区高中毕业生。

4.5 台商直接投资建立健康养老机构

此模式为台商在温州直接投资建立健康养老机构,多为希望开拓大陆市场的台湾大型民营养老机构,可独自经营、合作经营或不参与经营[7]。

5 深化温台大健康产业合作的建议

5.1 加强统一组织协调

从国际经验看,无论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美国波士顿—剑桥)、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德国图特林根)还是医药产业集聚区(日本富山),都需要科教资源、大型企业、风险资本、中介组织、政府扶持共同发力建设,在中国大陆尤其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从实践看,台湾地区非常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有效防止了制度设计和管理体制碎片化。同时,这些顶层设计均通过法律加以明确,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因此,要深化温台大健康产业合作,需要两岸的统一组织管理,可成立温台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借助现有的两岸合作交流平台如两岸大健康产业园等,增设大健康议题及相关产业合作工作小组;充分发挥温州市生命健康发展专家委员会的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加快两岸大健康产业资源整合,同时要落实政策,避免大健康产业地产化等问题。

5.2 大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健康产业成为一种趋势。以2021 年为例,全球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达3 591起,融资总额达1 271 亿美元,同比增长70%;中国大祟的数据则是1 362 起和2 192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77.57%和32.84%,均创下新高[8-9]。

针对此趋势,地方政府更要审时度势加以引导。原因在于,建设大健康产业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和研发投入,单纯依靠企业资金或政府资助都难以为继。台湾地区经过长期积累,基本建立起政府财政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私人保险、个人支出和其他途径资金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建议成立两岸健康产业合作基金,吸取台湾地区成功经验,通过政府资助等形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生物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产业。同时,要落实政策,定期评估基金,避免社会资本在运营过程中过度商业化,确保其公益性。

5.3 营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要合理降低养老健康产业的准入门槛,鼓励中小企业涉足体育健身、健康咨询、中药养生、医疗服务等健康服务相关领域。开展政策试点,解决现有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和政策障碍,为企业发展扩宽空间[10]。同时,可推动志愿者服务与养老产业发展相结合。

此外,由于台湾地区高校生源短缺,教师群体日趋老龄化,导致很多年轻教师在台湾地区发展受限,温州可以适时出台台湾地区大健康领域人才引进政策,这些高层次人才可以起到引领与宣传的作用,带动更多台湾地区资源进入大陆,助推两岸大健康产业合作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温州养老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难忘九二温州行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