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的有效调控研究

2023-09-06 16:19祁美蓉
小学生 2023年7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身体素质体育教师

☉祁美蓉

体育训练对于强化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前提是,训练要适量。若体育教师所开展的体育活动,未能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身体情况,以至于超出了他们身体所能承受的范围,那么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会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为了确保体育课程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推动学生朝着优秀方向迈进的关键力量,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调控运动负荷的方式,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进行[1]。

一、影响体育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

(一)体育训练的时长

这是影响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情况下,训练时间越短,学生运动的强度就越小,反之亦然。为了最大程度保障体育训练的合理性,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情况,在确保运动强度适宜、训练频次合理的基础上,对训练时长进行科学的控制,例如增减间歇的次数,以此最大程度避免训练时间过长或是过短的情况。

(二)体育运动的强度

所谓运动强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完成训练任务所用的力量与身体耗损的程度。影响体育运动强度的常见因素有学生参与运动训练时所采取的速度、负重量等。例如,小学生在完成50米快跑项目以后,其心率通常在每分钟175 次以上;而如果学生跑得相对慢些,那么其心率则会有所下降。体育项目涉及内容很多,强度较大的有快速跑、攀登等;强度较小的有慢走、投掷等。具体该如何控制运动项目的强度,则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授课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例如新生体育素质相对较弱,若是一味地促使他们参与强度较大的项目,他们身体多半承受不住。故而,教师可以选择强度不大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体育训练的密度

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学生重复练习的次数。例如以一周为时间单位,某个学生总共训练的次数是10 次,另一个学生训练的次数是7 次,那么前者的训练密度要大于后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举措,保证体育训练密度的合理性,确保体育教学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塑造学生刚毅品格的重要力量[2]。

(四)学生的身体素质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因此,相同的体育训练,会致使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以50 米快跑为例,有些学生完成训练以后,其心率会达到170 次以上每分钟;有些学生的心率在160 次每分钟。因此,在开展体育训练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差异,确保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符合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判断体育运动负荷大小的方法

体育训练中,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速度、时长等因素决定的。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快,其运动量、训练强度、运动负荷就越大。因为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是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在调整训练负荷时,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增加或是减少训练的时长和强度,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便于他们在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又学会了正确的锻炼技巧,能跟随教师的科学指导,完成多种体育项目的训练目标。体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控制运动负荷的重要意义,在开展体育教学中,通过多种举措,做出综合考虑,以便能切实激发学生的体能,促使其体育素养得以明显提升。

同时,在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观察他们的身心状态,通过观察、询问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制止或是优化,确保运动训练活动能够高效安全地进行[3]。常见的判断学生运动负荷的方式有:

首先,脉搏测量法。顾名思义,这是在学生间歇期间,通过相应的测量工具,监测他们的脉搏跳动次数。若是在正常范围内,则可以请他们参与下一个环节的体育训练;若是过高或者过低,则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将意外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仔细询问法。在一个训练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细细询问学生的感受。若是他们表示“很累,已经达到自己的极限了”,教师可以尝试延长他们休息的时间,或是适当降低下一个训练内容的强度。若是学生表示“很轻松,可以很好地应付”,教师则可以继续保持原教学计划不变。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体育运动的项目,以确保运动负荷的合理性。

最后,认真观察法。不同的学生在运动之后,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一定强度的体育项目训练后,可能会出现步伐沉重、面色苍白、上气不接下气的情况;而身体素质较强的学生,可能仅仅出现呼吸加速、面色泛红等正常情况。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状态适当控制运动负荷,优化运动训练的方式[4]。

三、调控小学生运动负荷的有效措施

(一)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完成体育运动目标,确保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升,又要控制运动负荷,确保其合理性,这并非易事。然而,这不是体育教师放弃的理由。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深入综合分析学生可能会遇到的运动负荷情况,并通过优化教学方案、改变教学方式、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等举措,切实将体育课堂的运动负荷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首先,增加强度,适当提升体育训练的密度。以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运球训练为例[5]。学生在听到哨声之后,会沿着操场上的直线开展行进间运球至15 米处的重点区域。通常是四人为一组,两人用一个球,第一名学生听到哨声以后向前运球,直至终点,然后将球交给同伴,小组成员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轮换。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于仪器进行测量,结果得知这个环节的练习密度为25%,平均心率为110 次/分钟。通过与正常数据对比以后,发现学生练习密度相对较低、运动负荷相对较少,尚未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增加强度,做出科学优化:学生依然是四人一组,不同的是,第一名学生听到哨声以后运球向前,而第二名学生等前一名学生出发一段时间以后立即跟上向前运球。而后面的学生则进行原地运球练习。如此一番训练之后,教师再次利用仪器测量,观察其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在正常范围内,则继续保持这样的运动强度即可;若不在正常范围内,则再次优化教学方案。

其次,及时调整组织方式。以练习“叫号赛跑”为例,规则为:小学生实施分组报数,当他们听到自己的号数时,迅速走出队列向前奔跑,待绕过前方竖立的标志物后再跑回到所在位置。如此一番训练以后,教师通过仪器测量该环节的练习密度。若是密度较低,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奔跑时间,加强奔跑强度等方式,做出科学的优化。总之,在控制学生运动负荷的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仪器的优势,及时测量学生的负荷大小。若是负荷相对较小,则可以通过提高运动量的方式,做出科学调整;若是负荷相对较大,则可以适当降低运动的强度,以此来保障学生运动负荷的合理性,确保体育训练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为学生获得身体素质提升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与助力[6]。

(二)合理安排时间

现阶段,小学体育课堂时间为40 分钟一节课。若是全部用来完成体育训练,且不说课堂教学是否枯燥,单就学生的身体,可能就无法承受下来。若是全部用来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又会因为疏于锻炼,而无法获得身体素质的提升。究竟理论教学时间、体育训练时间、学生休息时间如何分配,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具体情况、体育授课目标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安排训练时间,以便学生在获得适宜锻炼的同时,真正体会到参与体育训练的乐趣,从而形成终生锻炼意识,为其掌握各种文化知识提供健康的身体基础。

此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味追求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丝毫没有顾及学生的身体素质,盲目地安排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加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以至于学生身体素质没有获得明显提升,反而承受了许多运动负担。部分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时常由于运动强度过大,而出现不同部位的损伤,这直接降弱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不利于小学生获得较为长远的发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观念,以学生的身体为基础,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科学优化学生的运动负荷[7]。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长期的体育教学计划,以此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推动学生身心得以协调发展。

例如,在学习《50 米短跑》时,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工具,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指导学生以计划为依据,开展长期稳定的体育训练。期间,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便学生的疲惫状态得以缓解;应不断优化训练方式,例如,融入竞赛机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短跑接力赛,其中用时较短的小组可以获得教师准备的精美奖品,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应合理利用其他时间,例如,运用早晨的时间开展跑步训练活动,并将其纳入到长期训练计划中。初期,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奔跑技能掌握得不够熟练,教师可以布置相对较少的跑步任务,例如绕整个操场跑5 圈。等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教师可以提高跑操的数量,以此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个体机能[8]。

(三)注重个体差异性

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小学生在学习同样的体育技能时,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运动之后的表现,并根据相关标准,对其体育运动负荷能力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同时,对刚入学的学生做好身体素质的考察工作,了解他们是否患有生理疾病、都参加过什么样的体育训练等内容,然后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设置相应的运动负荷目标,以此来最大程度避免由于负荷过大而导致学生受伤情况的发生。

例如,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中,对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或是患有生理疾病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运动的强度,不断讲述运动知识,以此来激发其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为其日后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提供必不可少的助力。此外,还应根据各种举措,为这一部分学生设计较为个性化的体育指导计划。以短跑运动为例,普通学生在十分钟可以跑完的路程,教师可以让其十五分钟跑完。

其次,教师应实时关注小学生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学生参加竞赛运动时,应借助于各种仪器,切实检测学生的身体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体育课程的作用得以发挥,使其成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关键力量[9]。

综上所述,科学的运动负荷,既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又是落实“健康第一”的重要策略。学生是学习各种体育技能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调控体育运动负荷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体育课堂的授课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确保小学生的运动负荷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以便能构建高效体育课堂,促使学生在获得体育素质提升的同时,还能形成终生锻炼意识,为其日后成为优秀的建设者提供必要的身体基础。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身体素质体育教师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