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源泉 让习作落地生根

2023-09-06 16:19杨素春
小学生 2023年7期
关键词:狐狸想象力习作

☉杨素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书面表达在人际交往、信息交换中显得尤为重要。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也是语文学习中必须打好的基本功,对于学生未来的语文素养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相关指导和要求:“应立足于现实生活,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点滴,丰富内心情感,获得生活体验,为习作积累丰富多样的素材内容,并鼓励其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养成乐于表达和易于动笔的习作习惯。”因此,教师要将写作教学密切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深度筛选与提炼其中可用的习作素材,创设趣味化和生活化的习作题目,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活力,使学生打好语文习作基本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探究和乐于动笔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与提高习作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与记录生活,激发习作活力

文章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纵观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文章,其创作灵感和相关素材,无一不是来自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有的文章道出了生活中的辛酸苦辣,有的文章则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可见,生活与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生活成就了创作,创作激活了生活,两者之间属于彼此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关系。[1]因此,在开展语文习作教学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引导他们悉心观察和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生活中的琐碎细节着手,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体味生活中的百般滋味,以此打开写作视野,丰富习作情感,激发习作活力,提高习作水平。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的习作中,教师便引导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生活中那些感兴趣或经常接触的人,并重点记录一下他们都有着怎样的神态样貌及行为举动,有什么性格特征。这些人可以是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家人父母,还可以是街坊四邻,在仔细观察和记录他们的个人特点后写成一篇习作。教师在发布习作题目后,许多学生都觉得这篇习作任务十分有趣,习作热情空前高涨。在有意识地悉心观察和记录后,不少学生写出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习作。如,有学生写了自己的爷爷:“我的爷爷有着满头银发,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他的身子骨仍然硬朗着呢。他经常六点就起床,在广场上打太极拳,有时他也会打陀螺,跟别人一起跳橡皮筋。同时他也非常的时髦,喜欢上网冲浪。我的爷爷真是个活力无限的人……”

这样的写作练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促进其内在情感的激发,使其写出有血有肉的生动作文。

二、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激发习作灵感

(一)在观察中感受生活

前文已经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可作为习作资源,要想对生活资源进行有效发掘,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不仅仅要做到“观”,更要做好“察”,以此实现由表到里的感受和体悟。观察既是快速获取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也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所在。[2]因此,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多观察他们周遭的生活环境,如,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其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事件生成独特的感受和想法,以此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社会见闻,激活写作灵感,写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文章。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中,教师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周末时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近距离观察和记录一些当地的民俗文化,并以家乡的风俗为题写一篇文章,说说自己观察和记录到的一些东西,以及近距离观察和欣赏这些风俗文化后的感受。许多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近距离接触和观察了许多当地的风俗文化,如捏泥人、画糖画、做陶瓷等,基于亲身观察,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内容详实丰富、生动有趣,习作水平得以大大提高。此外,许多学生还表示人们应积极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已经充分地领略了当地民俗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追逐潮流文化,而传统的民俗文化却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断代,许多学生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了解越来越匮乏。为传承先民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保护祖国瑰宝,教师应真正担当起弘扬民俗文化的重任,通过语文习作教学,引导更多的学生去接触、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

(二)在实践中体悟生活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中便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不仅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获取习作素材和灵感的主要途径。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习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3]可见,学生的生活丰富程度与习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因此,在开展语文习作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生活经验和感悟,并从中积累习作资源,激发写作灵感,提升写作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但小学阶段学生受生活阅历和知识底蕴的局限,很难理解这些科学现象。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插上科学的翅膀飞》的习作中,教师便可带领学生,通过科学小实验的方式来直观生动地理解这些现象。如,以“生态圈的构成要素”为题,指导班级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生态瓶,并告知生态瓶的构成要素为植物、泥沙、小鱼、水,接着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删减或去除实验变量,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归纳总结写进作文中,并说一说自己对生物圈中各个要素功用的看法。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后,很快发现如果没有泥沙,植物就无法生根成长,鱼儿也无法得到持续的食物供给;而没有小鱼,植物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生长……最后,学生在作文中提出,生态瓶中的泥沙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环境,而植物可以为鱼儿创造氧气和食物,而鱼儿又会排出粪便和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生长,每个要素都十分重要,循环利用,缺一不可。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使他们直观生动地获取和理解科学知识,对自然生态产生更加客观的认知。

三、指导学生创造与表达生活,提升写作能力

(一)以看图写话激发学生创作想象力

小学阶段学生多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较弱,所以,学生对图片的喜爱普遍多于文字。究其原因,在于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其围绕图片展开丰富广泛的联想和探究,从而获得愉悦的感受。爱因斯坦曾说过:“相比知识,想象力更为重要,因为知识始终是有限的,而想象却是无限的。它可以囊括世间的一切知识,也是导致知识不断进化的源泉。”[4]由此可见,想象力越丰富的人往往越容易创作出有趣的文章。因此,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学生的这一天性特点,以深度挖掘和收集生活中有习作价值的插图资源,将其运用到写话练习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并鼓励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

例如,小学生大多喜欢各类寓言故事和童话故事,教师便可以以此作为介入点,找寻一些童话故事或寓言故事的随文插图,让学生进行看图写话练习。以《狐狸和乌鸦》这个寓言故事为题,教师运用多媒体显示屏,展示了一张乌鸦叼着肉站在树枝上,底下的狐狸看着流口水的插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写一个故事。尽管学生对这则寓言故事都很熟悉,但并不一定非要照着原文的思路去仿写。图片的优势在于能够让人产生联想,而不同学生看到同一事物所产生的联想各不同,因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与原文迥然有异。如,有学生写道:“狐狸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肥肉,说了很多拍马屁的好话,但是乌鸦不为所动,自顾自地把肥肉吃进了肚子里,狐狸眼看骗肉计划泡汤,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除此之外,教师还筛选一些具有想象力和留白空间的图画,例如,提供给学生一幅“古人站在房间中仰望明月”的插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展开看图写话。小学生普遍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十分喜欢自己创编故事,这样的学习任务对他们十分具有吸引力,习作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便可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形象,思考画面中人物的举动和意义,整理好思路,写成一篇小作文。

(二)以续编故事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通常有着好奇、好玩和好思的天性特点,这也使他们普遍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乐于自主创作。《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相关要求:“在习作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创造,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习作作品。”基于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习作平台。考虑到小学生普遍喜欢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以借喻的手法,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阐述了发人深省的生活道理。教师不妨就以各类童话故事作为创作蓝本,编设富有趣味性和引导性的创作题目,激发学生的习作活力和激情,使其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和勤于习作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发散性思维习惯,激活潜在的创作潜能,锻炼与提高习作能力。

例如,教师以著名的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为题,讲述了兔子因为麻痹大意小瞧对手而输掉了比赛,借此阐述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人生道理,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立新的故事题目:“假如,第二年,兔子和乌龟又约好要赛跑,那么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兔子还会麻痹大意吗?乌龟又是否能再次赢得比赛呢?”学生对教师设立的这个题目十分感兴趣,很快便创作出了一些趣味性十足的故事。如,有学生写道:这一次,兔子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它用尽全力地奔跑,不敢有半点大意,毫无悬念,兔子赢得了比赛,乌龟输掉了比赛。但兔子在赢得了比赛后,并没有离开,而是一直在等乌龟来到终点,不一会儿,乌龟也到终点了。这次它用的时间比上次比赛更少了,兔子很友善地向他祝贺,但乌龟摇摇头说:“其实我根本没有在和你比较,我一直都想赢的人是自己。”兔子听完乌龟的话,很受感动,就决定不再找乌龟比赛了,而是将最强的对手设为自己,不断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

又例如,教师以《狐狸和葡萄》为题,讲述了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污蔑葡萄是酸的,借此讽刺了一些得不到某些事物就诽谤其不好的人,也向人们传递出了“只有亲身去体验和接触,才能知道事物真相”的人生道理。教师以此为基础设立新的故事题目:“有一天,狐狸又遇到了一座葡萄架,但葡萄架长得太高了,狐狸根本拿不到。这时它又故技重施,森林里的小动物听了它的话,都不敢吃葡萄了。这让种葡萄的小猴子十分苦恼,辛辛苦苦种的葡萄卖不出去了……”学生们拿到这个题目后,都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写才能打破狐狸的谣言。教师便可适当地做引导:“当你在日常生活中遭到他人的诋毁,你该怎么做呢?是默默承受,还是勇于站出来澄清自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写出来新的故事。

四、结束语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因此,在开展语文习作教学时,教师要让写作教学回归生活,善于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富有趣味性、启迪性和生活性的习作教学方案,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习作能力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狐狸想象力习作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
习作展示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6月,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