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中的禅意象与其美学意蕴

2023-09-28 06:02杨涵程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4期
关键词:禅宗苏轼诗词

⊙杨涵程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意象是“使用共同语言的人类的共同情感在深层次意识中长期以来的积淀”,是我国古代诗词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之一,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诗词、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切入点。苏轼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成就卓越的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中继欧阳修之后的主要领袖。苏轼的诗词创作与辛弃疾统称为“苏辛”。同时,苏轼还是一位精通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诗人,留给后人以丰富的文化财富,而他本人也将参禅悟佛活动贯彻到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并撰写了大量生动形象、富有禅趣的文学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禅意象,其中丰富的美学意蕴也获得了广大参禅者的一致好评。尽管苏轼的生命历程浮沉不定,但他始终能够保持洒脱直率、积极向上的态度,这不但得益于他自身的性格特征,更得益于禅宗思想带给他的终身浸润,也正是以禅宗思想为代表的哲学观念共同建构了他超越的情怀和豁达的风格。正所谓“知人方可论世”,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学习苏轼诗词创作中的文学价值,我们可以从禅宗理念对于他处世态度所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切入和分析,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苏轼在当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理念,更好地认识苏轼的诗词之美。

一、苏轼对禅宗思想的阐释

苏轼深受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不但是一位将儒释道三大思想兼收并蓄的大家,同时也汲取了其他百家杂说的思想精华,涉猎范围非常广。尽管儒家思想中的建功立业、仁爱礼制等观念一直是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深入挖掘其内在的精神生活,我们能够发现还是禅宗思想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刻,并且在禅教合一的前提下苏轼还进行了大量的佛事活动,在其思想深处可以说是以禅宗为主的。在这一前提下,苏轼对于禅学思想的阐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般若空性思想。“般若”一词代表智慧,是参透了世间万物最终才能够获得的智慧。正所谓万事万物之缘起皆有因,而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反复无常的,世界的本质是空性。最能够代表苏轼般若空性思想的诗词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首诗创作于苏轼二十六岁任职凤翔时期,他吸收了大量禅宗思想中万法皆空的理念精髓,写下这首诗来传达他心中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偶然踏入雪泥之中,飞鸿没有明确的定性,尽管雪泥之中偶尔会留下细小的爪印,但却没有办法将漫无目的飞翔的飞鸿留住,最终一切化为虚无,这正体现了苏轼豁达无碍的性格和来自般若空性思想带给他的启发。而在《〈金刚经〉跋尾》中,苏轼提出:“有一念在,即为尘劳,而况可以以声求色见。”就算只有一点微小的意念,也无非是虚妄,而学佛的人想要有所收获,只能坚持一心一意,没有丝毫杂念,想要通过声、色来获得佛的认可是不可能的。同时,在这首诗词中,苏轼讲述了一个传奇之事:有人以手指代替纸笔在虚空之中撰写经文,所写之处雨水无法将其打湿,自然能够严净,并以此来隐喻禅宗空性思想所号召的万事万物的清净庄严。在苏轼的认知中,对于物质的过分执着是没有办法得到思想境界上的超越的,这样的叙述方式不但体现出苏轼对于禅宗理念中般若空性思想的深入认知,还对当时的一些伪禅现象进行了批判。

另一方面是无念无往思想。无念,就是说主体活动过程中一切随缘,将此时此刻的现实之心和本来面目直接展现。无念并不要求人断绝一切念头和想法,而是正确地对待万事万物的自然流逝,不对此过分留恋;无往强调人不能执着于一切事物。苏轼在《黄州安国寺记》中说:“一念清净,染污自落,无所附丽,私窃乐之。”这篇文章写于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迫害,贬官至湖北黄州时期,这也是他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此时的苏轼开始将佛禅思想作为自己排解苦闷的精神武器,思想内核也逐渐深化。被贬黄州时期的苏轼每日运用无念无往思想自省自查,焚香静坐,不但化解心中所困,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哲学修养。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苏轼所提到的“一念”虽然和禅宗思想中的“无念”相似,但就其自身的认知层面而言,此时的他只得到了禅意的启迪,真正的六根清净、染污自落的精神境界还未曾拥有,这里所提到的欢乐之境也无非是苏轼一时所得的释然之感。同时他也在文章中强调不能将心中所思所念彻底断绝,避免落入万般虚空的窠臼之中。总的来说,正是对禅宗思想深入的学习和阐释,才能够为苏轼在生活实践中尤其是被贬黄州期间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从而逐渐培养出他淡泊名利、笑对万物的价值追求。

二、苏轼诗词中的禅意象浅析

苏轼的诗词创作集结了豪放和婉约之情,化诗为词,极大地拓宽了诗词的表现作用。尽管苏轼的大部分诗词都旨在抒发凌云壮志和儿女情长,但其中也传递了丰富的佛禅义理之思,以丰富的禅意象展示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探索。首先是对于“梦”意象的运用。据有关学者统计,《全宋词·苏轼词》中对“梦”的运用长达八十六次,这些丰富多彩的“梦”意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苏轼的情感内涵。其中包括诉说离别之思的梦、缅怀亲友的梦、被贬郁闷的梦,等等,并且穿插了大量的禅宗思想文化观念,苏轼通过对“梦”的描绘来进行人生探索,苏轼并通过深入的自我反省来寻找心灵的平静。例如《行香子·过七里滩》中的“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在这首词中,苏轼大力赞扬了严陵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他对官场琐事的厌倦,感叹对于功名利禄的追逐如同南柯一梦般虚无缥缈。苏轼还在《减字木兰花》中说:“惟熊佳梦,释氏老君曾报送。壮气横秋,未满三朝已食牛。”这里的“释氏”指的就是佛教文化的始祖释迦牟尼,将仅仅出生三天就如同小牛般健壮的孩子视为是来自佛祖的赏赐,苏轼也在这首词中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佛教文化的态度。

接下来是对于“舟船”意象的运用。纵观苏轼的诗词创作,其中对于舟船意象的运用体现了他对离别的伤感、漂泊的忧愁和思想境界的超脱,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禅意象的运用得到了恰到好处的抒发。例如《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中的“飞絮送行舟,水东流”,借助行舟来隐喻亲友,不但通过纷飞的柳絮体现出友人乘船远行以后的惆怅;同时还表现了诗人对于亲友的不舍之情如同柳絮般随行舟一样追随着友人。还有《好事近·湖上》中:“朱槛俯窥寒鉴,照衰颜华发。”在小船上,苏轼用双手扶着朱槛望向水中,发现自己早已年老色衰,白发丛生,心中生出对漂流的厌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此时的舟船意象不但蕴含了与亲人分别后所感受到的痛心,同时还体现了作者对于自己漂泊无依的痛苦。在这浓厚的愁思之中,苏轼或以舟船自诩,或身处舟船之中自我审视,此时的舟船意象也成了苏轼的化身,以浓厚的禅意象氛围感染着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临江仙·夜归临皋》中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体现了苏轼豁达的心态和超脱的心情,而这些丰富的思想情感仅仅通过一叶扁舟就展现得淋漓尽致,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渔夫·渔父醉》中“轻舟短棹任斜横,醒后不知何处”体现了作者不愿受到外界的打搅,只求尽情一醉的心情。这里的轻舟和禅宗思想中的“空性”理念不谋而合,展现出诗人极为超脱的思想境界。

最后是对“月”意象的运用。佛教中的“月”意象常被用来隐喻本自清净的含义,其中对于人生虚无、短暂的表达也能够很好地体现佛禅思想。苏轼对于“月”意象的运用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最为经典。“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上阕写作者夜不能寐,于月下徘徊,孤独无依,只能与孤鸿为伴。词中的“缺月”是不圆满的月亮,这里的不圆满比喻现实的坎坷,通过对生活的不满来表达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否定,为了摆脱世俗万事的纷纷扰扰,苏轼受到了禅宗思想中缘起论的启发,即万物都是借助缘分来连接的,倘若缘分散去,一切都将失去意义。但缘分本身就是一种华而不实的、虚无缥缈的存在,因此苏轼独自在深夜中徘徊和思考就是在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此时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便成了诗人的知音。还有《郓州亲堂步月》中的“诗成月渐侧,皎皎两相望”,苏轼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知已经逐渐达到了空明澄澈的境界。作者此一人生阶段,虽然疾病缠身,但也早已与功名利禄的喧嚣世界划清界限。此时的苏轼已经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境界,他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通过顿悟进入无我之境,不但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灵魂也有了恰当的归宿。

三、苏轼诗词中的禅宗美学意蕴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苏轼也在不断创新着自己的创作方式,他的诗词作品不但有着独特的外在形式,更体现着禅宗理念的内在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苏轼在诗词中引用了大量佛典佛语,同时禅宗思想的修身养性理念也在其诗中有所表现,在诗词中探索新的天地也是他对待逆境的情感表达。《送参廖师》中曾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起伏不定的官宦生涯中,苏轼通过对禅宗理念的学习来摒弃杂念,并在诗词之中创造出空灵渺茫、超凡脱俗的意境,对词境的拓展也深化了诗词本身的魅力。在精神方面,苏轼诗词创作明显地表达出他对理性思维的追求。而在审美方面,其诗则体现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境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写于黄州时期,其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是苏轼禅宗思想的重要表现。词中首先将自己被贬黄州、壮志未酬的愤懑与建功立业的周瑜进行对比,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悲怆,但随后的“人生如梦”就将这充满幻灭感的现实以及被命运捉弄的无常从禅宗哲学中抖搂出来,超越之感油然而生。结尾之处发出沉重的感慨,对于人生的感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悠悠回响,赤壁怀古的深刻意蕴也由此表现得更加深远。

一方面,苏轼坦然接受了“人生如梦”的虚无思想,另一方面他也坚持运用禅宗的无念理念来警示自己,保持自身的清净和高洁。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自洁本性,才能够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一切苦难,无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险恶,他都可以以虚静豁达的心态面对。无论来到的地方多么蛮荒偏僻,他都可以乐在其中,视若故乡。这样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哲学智慧展现在《和蒋夔寄茶》中:“人生所遇无不可,我生百世常随缘。”中年以后的苏轼诗词中常常出现“闲适”“平静”等与世无争的词汇,这正与他的思想趋向禅宗有密切的关联。既然心中的苦闷之情无法消解,那就换一种心态来面对,将一切苦难埋藏在平静的生活之中。苏轼的诗词创作中富有深刻的禅宗哲学智慧,展现出超脱于世的精神境界,进而也形成了他独有的潇洒豁达的诗风。在如梦人生的嗟叹之中他感受到人生的幻灭,也感慨遇事不可太过执着;而从随缘而起的禅思理念中展现出他对生活的怡然自得;在清净无欲的大自然中他逐渐接受着精神层面的洗礼。正是通过在诗词创作中不断学习和感悟禅宗理念,他才能不断超越、不断领悟,从而明确心灵深处对于佛禅之思的皈依,并在纷扰繁杂的尘世之间寻求人生的真谛,无论身处怎样的逆境坎坷,总能气定神闲,一笑了之。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创作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无论是时代的发展历程,还是他本身的理想追求都在他的诗词中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痕迹。同时,苏轼还充分吸收了禅宗思想的文化理念,用多种哲学思想共同构建诗词中独特的精神内涵。正是在不断的流浪和漂泊之中,在内心深处的苦闷难以超越之时,禅宗思想使他的心境发生转变。苏轼始终乐观面对生活带给他的一切,无论是苦难也好,快乐也罢,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他都欣然接受,并以其独特的诗词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禅宗苏轼诗词
禅宗软件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关注诗词
苏轼吟诗赴宴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