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茶文化的辅助作用研究

2023-10-03 14:20李晶晶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二十大茶文化内涵

李晶晶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所以要全面推动劳动精神在社会中的渗透与应用,保证劳动精神全面覆盖。茶文化作为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劳动精神培育的基础之一,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培养富含茶文化的精神体系,加强劳动精神影响力,带动人们思想内涵提升。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全体社会成员劳动精神,发扬劳动风貌,以此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依托茶文化可以实现劳动品德塑造,发挥劳动教育作用,为新时代广大青年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茶文化相关理念概述

1.1 茶文化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为社会发展与建设提供精神引领,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人类在进行生产、发展过程中以茶为载体作为精神寄托,深入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形态。茶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内容的集合体,在广义角度对茶文化进行解读,可以为茶文化赋予社会属性和社会意义,保证茶文化的有序传承。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以下几种特性:第一,社会性,饮茶行为可以在社会不同阶层中找到良好位置,保证社会系统完整,将人们不同生活情况都纳入茶文化领域之中,加强茶文化的实际效用。第二,民族性,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系,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可以保证其民族性有效维持,实现文化输出目标,加大茶文化在国际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

1.2 茶文化历史

中国作为茶的原产地,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饮茶进行身体内部机能调节,保证身体健康。而茶文化的形成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文人风骨是主流思想,而茶文化可以有力体现文人风骨,因此茶文化随着文人士大夫的追捧逐渐变为精神文化。[1]在唐代,作为历史文化鼎盛时期,茶文化逐渐形成体系,将不同饮茶风格进行整合与归纳,形成一套通行的茶文化概念,为传统文化习俗发展提供全新路径。《茶经》作为茶文化历史上的关键节点,详细总结茶的分类特点与文化内涵,实现对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保证茶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也为后世茶文化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朝代更迭茶文化始终占据传统文化重要位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提供良好助力。

2 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的基本内涵

2.1 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

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是现代社会弘扬劳动行为的有效引领,可以实现全社会劳动实践,秉持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的精神理想推动劳动精神价值彰显。崇尚劳动作为劳动精神价值取向,其本质是对劳动行为的追求与尊重,首先崇尚劳动需要具备正确认知能力,确保劳动行为充分发挥本职作用。应结合马克思劳动思想内涵对劳动精神进行正向塑造,秉持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根源,以劳动构建社会发展的基石。劳动作为贯穿人类发展史的核心要素,确保个人有序成长、人类健康繁衍和社会稳定发展,因此要重视劳动精神塑造,充分挖掘劳动价值内涵,确定崇尚劳动的价值取向,保证劳动行为的崇高性与连贯性。同时要保证劳动实践落实,以实践进行精神验证,推动劳动成果落地,加强劳动属性。

2.2 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

劳动作为维持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应推行热爱劳动思维与情感,保证劳动人民具备热烈的情感态度进行劳动行为。应细化劳动情感态度内容,保证劳动情感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挖掘:第一,热爱劳动活动,劳动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个体在完成自我进步过程中深度结合积极情感,以此保证劳动活动有序开展。应通过劳动行为获得衍生情感内涵,以幸福和快乐作为核心思绪维持生活状态,推动劳动活动全面落实。[2]第二,热爱劳动人民,劳动人民作为劳动主体,是劳动精神的有力彰显,需要其时刻保持积极情感态度,以热爱的姿态实现情感表达,加强劳动情感与劳动实践的关联性。同时要重视劳动成果,保证劳动情感态度得到抒发,以完整劳动成果彰显情感内涵。

2.3 辛勤劳动的行为品格

劳动作为一种优良的行为品格,其本质是对个人的严格要求,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克服艰难、坚持勤勉,保证辛勤劳动的全面推行。一方面辛勤劳动就是一种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坚定精神,也是劳动实践有序进行的基础条件。需要个体时刻秉持辛勤劳动思维进行行为品格发扬,以坚定的意志完成劳动行为。另一方面辛勤劳动是一种积极品格,需要个体以辛勤作为基础标杆激励自身,保证正向精神内涵的培育与继承。要通过持之以恒的精神毅力实现辛勤劳动目标,以持久之功完成劳动精神塑造。作为二十大会议中的重点内容,劳动精神培育是引导社会思想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应依托社会发展态势进行劳动精神构建,保证劳动精神作为社会建设引领条件,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

3 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茶文化应用的意义

3.1 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入,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因此要维持当下发展态势,保证发展任务的全面落实。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需要利用多方主体支持,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辅助劳动精神发展。以茶文化作为基础文化体系进行劳动精神培育,有利于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3]劳动精神作为劳动价值导向的内在本质,可以全面利用茶文化进行维持,确保劳动精神品质的稳定性与严谨性,也为茶文化传播与发扬提供良好条件。劳动精神作为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源头,是劳动解放全面实现的内在动力,所以应秉持劳动精神培育的先进性进行现代社会建设,以劳动行为规范个体自由属性与创新思维,保证劳动精神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应利用劳动行为深度与广度带动茶文化应用,为劳动精神塑造提供文化指导,保证劳动精神成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3.2 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愿景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消除贫富差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内容。只有重视劳动实践行为才能保证劳动精神培育,维持劳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在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应用茶文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愿景,依托茶文化底蕴进行精神构建,能够带动劳动实践全方位深入发展。共同富裕作为党和人民的追求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综合茶文化内涵与劳动精神态势推动发展状况符合共同富裕行为,以历史任务和劳动实践作为基础条件,全面推行劳动个体的思想进步,为后续劳动行为提供引领作用。同时以劳动精神作为基础条件推动劳动教育,保证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也为社会发展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确保共同富裕愿景实现。[4]

3.3 有利于提升自我价值认同

自我价值认同是个体发展与成长的关键因素,可以以价值认同观点完善个体思想体系,保证思想精神内涵得到落实。劳动者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是社会体系完善的基础底色,可以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应用茶文化,可以保证基础文化引领,以完整茶文化体系带动劳动精神成长,确保劳动行为价值凸显。应通过规律统合的形式加强劳动活动效果,保证个体以劳动行为进行自我价值认同,改善劳动者社会属性和劳动状态。应充分利用茶文化内涵进行劳动审美统一,保证劳动价值的全面发挥,为后续劳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劳动作为个体属性的本质确认,应依托价值体系对劳动行为进行界定,维持劳动行为正向性与严谨性,保证劳动者自我价值内容符合劳动精神培育目标。同时要重视茶文化在劳动精神培育阶段的解读,保证茶文化的精神引领。

4 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阶段茶文化的辅助作用方法

4.1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劳动教育

文化体系的深度应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全面融入是实现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全面加强顶层设计,依托茶文化内涵构建培育体系,保证劳动者思想境界符合预期标准。第一,加强茶文化教育,引导复合型劳动人才培养,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文化之一,应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教育本质,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基础条件。应将茶文化融入教育体系中,从基础教学开始构建贯穿整体教育体系的茶文化认知,大力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爱好,深挖茶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蕴,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资粮,保证劳动精神培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5]第二,构建茶文化体系,保证劳动精神的供给侧改革,应结合茶文化发展趋势进行深度解读,保证劳动精神培育符合预期目标。依托供给侧改革实现茶文化与劳动精神结合,提高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发挥作用。构建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劳动精神塑造体系,提升茶文化应用基础。同时将劳动精神培育贯穿社会、高校和家庭三个层面,以此推动教育规律深入发展,全方位彰显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涵,培养正确价值观和劳动观。这样既能保持优良劳动品质,也能细化茶文化意蕴。

4.2 完善企业培养,弘扬劳动精神

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需要全面渗透茶文化内涵,以茶文化作为文化基础推动劳动行为科学成长。因此要依托茶文化本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完善,保证相关企业发展符合劳动精神培育标准,为茶文化属性发挥提供基础条件。第一,优化产业体系,激发茶文化活力,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应结合时代特点进行与时俱进发展。应积极回顾茶文化历史与本质进行发展态势探寻,以此来实现茶文化产业普及,利用茶文化引导相关企业进行劳动精神培养,充分继承和发扬劳动精神内涵。应全面加强企业范围的茶文化属性,引导茶文化与企业文化内容结合深度,为企业劳动实践行为提供理论支撑。第二,推动劳动精神融合,提高企业日常管理效率,实现劳动精神与企业经营的全面结合,以劳动精神培育作为基础条件完成培养目的。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以先进管理思维带动劳动实践,保证劳动精神发挥管理效果。同时结合茶文化本质进行经营模式创新,保证文化产业的综合属性提升,为劳动精神体系建设制定相关标准流程。[6]还要深度挖掘劳动思维体系内核,为茶文化应用提供全新发展路径,确保茶文化在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的辅助作用,也为茶文化精神文化层面传播提供目标方向,实现劳动精神的全面塑造,提高劳动精神的影响力。

4.3 整合民间力量,树立劳动观念

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劳动精神培育有着积极作用,可以全面整合社会力量,加强民间力量应用强度,为劳动观念树立奠定基础。依托社会发展实质进行茶文化融合,维持茶文化与劳动精神培育的有效平衡,全力发挥茶文化的基本属性,加强文化引导效果,提高劳动精神境界。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塑造社会劳动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与内涵有着深度影响力,可以引导个体思想进行潜移默化改变。劳动精神作为二十大会议的重要内容,应积极发挥社会环境效用,以社会环境改变实现劳动精神培育。应积极推进劳动精神理论宣传,加强人们对其认知程度,彰显劳动精神内涵与本质,为茶文化融入预留端口,保证茶文化的逻辑体系与思想架构发挥功效。宣传部门加大力度挖掘劳模事迹,以此为典型进行劳动思想塑造,保证社会劳动环境的良性运转。第二,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完善劳动舆论环境,舆论环境会产生各方面影响,互联网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效用,以此为劳动精神培育提供网络支持。要利用茶文化的基本属性进行网络文化传播,以加强劳动精神培育为基础条件实现茶文化应用。加大网络舆论空间监管力度,整合民间力量实现社会环境塑造。同时提高网络教育属性,制定科学合理网络培育方案,确保劳动精神全方位培育。

4.4 优化公众层面,实现劳动实践

公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建设社会的主流力量。劳动精神培育离不开公众支持,因此要引导社会公众全面参与劳动实践,制定完整劳动精神培育计划,为茶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要维持茶文化应用的系统性与技巧性,实现茶文化与劳动精神深度结合,塑造良好劳动行为规范。[7]第一,培养跨文化属性,实现劳动精神观念塑造,劳动精神培育是基于对劳动正确认知所产生的,所以要重视劳动行为和劳动观念,保证不同文化内涵的整合利用。要从认知劳动属性出发,推动茶文化属性发挥效果,以此来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等观点,为劳动精神培养提供明确指引。充分开发茶文化的文化背景,以此稳定社会发展态势,塑造良好劳动思想体系,实现劳动精神培育。第二,加强大众文化效果,推动劳动实践落实,应深度挖掘公众阶层的本质,引导公众阶层深入参与劳动精神培育,激发茶文化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完善精神培养的文化基础。同时要发挥劳动公益性和社会性,引导社会劳动行为实施,以此完成正向引导,达成尊重劳动成果、感恩劳动人民的目标。提升公众的劳动认知,加强劳动情感态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实践印证精神,精神引领实践,只有充分利用茶文化内涵才能有效推动劳动精神培育,保证劳动实践落到实处,加强劳动行为效果。在实际精神培育过程中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企业培养、整合民间力量和优化公众层面等方面入手,推动茶文化在二十大劳动精神培育的融入,充分发挥茶文化辅助作用,确保劳动精神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动力。

猜你喜欢
二十大茶文化内涵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