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分析

2023-10-03 14:20翁唐宾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白牡丹政和银针

翁唐宾

(福建沧海茶业有限公司,福建 福鼎 355200)

与其他的茶叶相比,白茶的生产过程更为贴近自然,其加工工艺分为萎凋和干燥。尽管没有杀青、揉捻、发酵等复杂的工序,但在生产过程中,萎凋和烘干工艺对茶叶品质、营养成分、香气、口感、色泽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道工序的不严谨都会让茶叶在品质方面出现明显差异。

1 萎凋

萎凋在白茶的加工制作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萎凋效果决定了茶叶的滋味、色泽以及香气,能够直接影响到白茶的品质。萎凋分日光萎凋、加温萎凋和复式萎凋。因为叶片的呼吸作用,鲜叶中的水分含量会随着叶片的生长而不断下降,内部的物质组成也会在酶的影响下出现质变;鲜叶开始失水后,鲜叶内皮开始收缩、细胞收缩、叶片逐渐变薄。而由于水分的流失,使得叶片的内向张力降低,从而导致叶片处于松软的状况,而在叶的背面,表皮的厚度要小于前部,则要比叶面的收缩率更高,叶片的边缘也更多地向背面卷曲。随着萎凋时间的延长,鲜叶中含水率的降低,青味逐渐退去,花香渐渐形成。在萎凋过程中,淀粉可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双糖和单糖,但这些产物会随着叶片的呼吸氧化而被消耗,故单糖和双糖的量是减少的,直到萎凋末期,糖的生成大于消耗,糖类才得到积累。在白茶萎凋末期,单糖和双糖的积累对白茶特有的甜味有一定促进作用。

在白茶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散失,蛋白质会发生剧烈的分解,从而引起大量氨基酸的形成。在萎凋末期累积的氨基酸,对增进白茶的香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在萎凋初期,呼吸作用使儿茶素的氧化还原平衡;在萎凋中期,酶活性增强,儿茶素被氧化缩合从而产生有色物质,因此萎凋阶段是决定白茶香味和汤色的关键性阶段;在萎凋后期酶活性下降,可溶性多酚类与氨基酸、氨基酸与糖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了白茶的香气。[1]白茶的萎凋也并不是鲜叶的单纯失水,而是随着水分的逐渐散失,叶细胞浓度的改变,细胞膜透性的改变以及各种酶的激活引起一系列内含成分的变化,从而形成白茶特有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萎凋时间内,茶汤的生化成分、香气成分也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茶多酚、总糖、儿茶素等含量在萎凋阶段均有一定的降低,而氨基酸和香气成分则显著增加。

1.1 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是在室外利用自然光照进行萎凋。日光萎凋对光照和气温都有很高的要求,在春季低温晴朗天气条件下才能进行日光萎凋,夏秋季节可利用早晚阳光不甚强烈时进行短时间日光萎凋。

1.2 加温萎凋

鲜叶采摘后若遇上阴雨连绵,或气温低、湿度较大的天气及其它不适合于日光萎凋条件时,通常采用室内加温进行萎凋。加温萎凋是指在室内,通过加温设备来调节萎凋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包括暖气导管的萎凋、风道加温的萎凋、空调和加湿机的萎凋和远红外萎凋等。

萎凋槽萎凋:将鲜叶均匀地铺洒在萎凋槽内,厚度不超过20cm,利用风鼓将热风管产生的热风吹入萎凋槽内,风温控制在22℃至28℃之间,当鲜叶失水率达到30%左右,即茶叶干度达到70%时,将茶叶进行翻面,继续萎凋,萎凋时间36h~48h。

萎凋室萎凋,是采用空调器和除湿器相结合的萎凋模式,不仅可以达到调节气温和水分的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茶的质量。将鲜叶均匀的摊在水筛上,调整萎调房内温度为22℃至28℃,湿度75%至85%,当鲜叶失水率达到30%左右,即茶叶干度达到70%左右时将茶叶进行并筛,即两筛并成一筛;继续萎凋至茶叶失水率达到20%,即茶叶干度达到80%时,再次进行第二次并筛,萎凋时间36h~48h。

1.3 复式萎凋

复式萎凋是将日光萎凋与加温萎凋两种形式相结合的萎凋方式。多选择早上和傍晚阳光微弱时将鲜叶置于阳光下轻晒,再移至室内进行加温萎凋,复式萎调操作较烦琐,技术不易掌握,一旦掌握不准,还易出现色泽花杂、芽叶枯红等现象,影响品质。熟练、准确地掌握复式萎凋技术,对促进叶内含物质的理化变化,提高香气物质的积累,和对提高成茶香气和茶汤的甜醇度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白茶品质。

1.4 萎凋过程温湿度的控制

白茶在萎凋期间的水分损失,直接关系到其内部成分的转换,并对其质量及香气产生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萎凋不同时间段内温度、湿度对白茶的质量及香气的变化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和湿度分别为35℃,RH65%的情况下,白茶的新鲜叶片中的水分损失速度明显加快,内部成分的变化速度也很慢,而多酚类氧化、蛋白质水解等的作用也很小,在高温高湿度(35℃,RH85%)下,茶叶新鲜叶片中的水分损失较小,而鲜叶中的生物化学作用速度较快,从而使茶叶的氧化水解程度过高,容易使茶叶产生发酵香味。在热、中湿度(22℃~28℃,RH75%)下,白茶香气较强,所制作出的白茶品质更加优越。[2]

2 干燥

2.1 干燥的作用

干燥,即茶叶的烘干工序,是制茶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白茶制作成品的关键步骤。烘干是为了将萎凋叶中多余的水分充分挥发。干燥又称为提香、定香,是一种传统工艺,在高温下,茶叶中的芳香物质会迅速蒸发,从而使醇类、醛类芳香物质挥发或异构化、氨基酸分解、异构化,再经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后,使其香味更加明显和优雅。白茶经过蒸发水分以后就会产生毫香、花香等香味。按照白茶成品标准,茶叶中水分含量不得超过7%,如果要长时间存放,则要保持在5%左右。

2.2 烘干方式

白茶的烘干可分为传统烘干方式和现代烘干方式。

传统干燥方式:碳焙烘干,采用炭火干燥、属于传统干燥法,它的优点是碳焙白茶品质佳、炭香、毫香、花香、持久悠长、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同时也兼备着也制作工艺难度大、细节部分复杂、制作耗时长、劳心劳力等缺点。其次,炭焙效率低、产量低,并且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工艺难度都较高,工艺掌握不到位就容易造成损失。

现代干燥方式:干燥机烘干,优点是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人工、原材料、成本较低;产出大、产量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过程清洁卫生。

3 各等级白茶加工的工艺特点

3.1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约始创于清嘉庆初年(1796)的福鼎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主产于宁德福鼎,南平政和、建阳和松溪。创制时银针以菜茶壮芽为原料;后发现福鼎大白茶茶树所制银针成品外形与品质远胜于“菜茶”。1885年开始以福鼎大白茶芽制银针。福鼎白毫银针芽头肥嫩、茸毛疏松,呈银白色,滋味清鲜;政和白毫银针、芽壮毫显,呈银灰色,滋味浓厚。在同一产区,白毫银针随采制时间不同,品质也有较大差异。如福鼎产区,春茶头采的成茶芽头肥壮、身骨重实、色白如银;开采一周左右后的银针则芽头扁瘪,身骨轻飘,茸毛伏贴,色略灰白。白毫银针富含氨基酸,尤以茶氨酸最为突出,其茶氨酸的含量是白牡丹的两倍。白毫银针初加工工艺流程:萎凋一烘焙→干燥。因产地不同,初加工有福鼎制法和政和制法两种。

3.1.1 鲜叶。采摘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政和大白茶等大白茶品种的肥壮芽头,俗称“鲜针”。采摘要求“十不采”,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和霜冻伤芽不采。

采摘技术要点:

①采摘时间,睛天采摘,尤以北风天最佳,以太阳大、气温高、湿度低,茶青容易干燥,可以制出芽白、梗绿的上等银针;南风天较次,因太阳虽大,气温虽高,但湿度较大,茶青干燥较慢,则容易变成芽绿、梗黑的次等银针。

②采摘方法,福鼎制法是于清明节前采摘肥壮单芽,质量上乘;政和制法采摘一芽一、二叶,采回后再行“抽针”,即以左手拇指和食指轻捏茶身,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把叶片向后拗断剥下,动作掌握轻捏、快剥、少停留,把芽与叶分开,芽制银针,叶片制寿眉或另制其他茶。

3.1.2 福鼎白毫银针制法。

①传统制法,鲜针应及时均匀薄摊于萎凋帘或水筛上,不可重叠,因重叠部位会变黑。萎凋过程不可翻动以避免伤叶红变。

②萎凋,天气晴好,湿度小,将水筛均匀薄摆放在阳光下晾晒,达八九成 干后用文火烘焙。如遇阴雨天、大风或大雾天,则采用室内加温萎凋,以防芽头色泽转暗变黑。

③烘焙白毫银针极为珍贵,传统多采用焙笼烘焙。在烘焙前,先在焙笼内铺一层白布,以防温度过高而灼伤芽头,而后将萎凋达一定干度的芽头摊放于焙笼的白布上,每笼装叶量约为0.25kg。一般焙温45℃至50℃左右,烘焙30min~60min左右即达足干。

3.1.3 现代加工方法。

3.1.3.1 室内萎凋。

①萎凋温度:春茶萎凋槽或萎凋室内温度22℃~25℃,夏秋茶温度25℃~32C。

②萎凋时间:室内加温萎凋总时常36h~48h。

③萎凋程度:萎凋叶含水率达30%左右时,芽叶毫色银白,叶色转为灰绿或深绿;叶缘自然干缩或垂卷,芽尖微翘。

3.1.3.2 拣剔。白毫银针成品应拣去蜡叶、黄叶、红张叶、粗老叶及非茶类夹杂物。

3.1.3.3 干燥。干燥机风温温度80℃~90℃,时长12min~16min。

3.2 政和白毫银针制法

产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有两种制法,一是全菱凋法,即将茶芽溥摊于室内或微弱的阳光下萎调至七八成干,再置强光下晒干;二是半萎凋法,芽头置室至内自然萎凋至六七成干时,用文火焙至足干,烘焙方法同福鼎制法。

3.3 白牡丹

白牡丹在1922年前原创于水吉(当时属建瓯县,现属建阳区)。1922年政和开始生产白牡丹,成为白牡丹主产区。目前,白牡丹产区分布在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县市。

4 白牡丹初加工工序与白毫银针基本一致:鲜叶→萎凋→干燥。

4.1 鲜叶

4.1.1 采摘标准,高级白牡丹鲜叶为一芽一叶初展,一级白牡丹鲜叶以一芽一二叶为主,二级白牡丹鲜叶以一芽二三叶为主。

4.1.2 采摘原则,按标准适时分批采摘,要求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紫色芽头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霜冻伤芽不采等。

4.1.3 茶树品种目前适制白牡丹的茶树品种有福鼎大毫茶、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壮。不同品种所制成茶品质略有差异,如政和大白茶制成的白牡丹,毫芽肥壮,味鲜、香清、汤厚;福鼎大白茶制成的白牡丹笔芽洁白肥壮、茸毛多、香气优雅;

4.2 萎凋

4.2.1 室内自然萎凋,鲜叶进厂即摊放于萎凋帘或水筛上,动作要轻巧,以免叶张受损。摊叶厚度依鲜叶嫩度、肥壮度及含水量而定,嫩度高、肥壮、含水量高的鲜叶薄摊,反之厚摊。萎凋结束,收筛动作宜轻,以免芽叶断碎。一般摊叶厚2cm~3cm,水筛每筛摊叶0.5kg左右。春季萎凋温度22℃~25℃,相对湿度65%~70%,夏秋季温度25℃~32℃怕对湿度60%~75%,萎凋总历时36h~48h。

为避免萎凋叶长时间静置引起贴筛,影响叶形和萎凋均匀度,当萎凋至七成干时,须进行并筛处理,一般小白茶八成干时两筛并一筛;大白茶并筛分两次进行,七成干时两筛并一筛,八成干时再两筛并一筛,并摊成凹状。中低等级白茶釆用堆放,萎调叶含水量达30%左右时堆厚约10cm,含水量20%左右时堆厚约25cm,含水量不宜低于20%,否则不能转色。并筛后继续萎凋至萎凋叶达九成干时即可下筛拣剔。拣剔按白牡丹级别进行,动作宜轻,以防芽叶断碎。高级白牡丹要求拣去蜡片、黄片红张、粗老叶和杂物;一级白牡丹拣去蜡片、红张、梗片和杂物;二级白牡丹拣去红张和杂物;三级白牡丹拣去梗片和杂物。

4.2.2 复式萎凋,春秋季的晴天,室内自然萎凋应结合微弱日光萎调进行,晒青时间视室外温湿度而定,均晒至叶片微热时移人室内,待萎调叶温下降后再行晒青,重复2~4次,日照总时数为1h~2h。一般室外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约650,晒青25min~35min;室外温度30℃左右,相对湿度低于60%,晒青15min~20min。大白嫩稍肥壮,含水量高,多采用此法,以加速水分蒸发和提高茶汤醇度。摊青、并筛方法同室内萎调。

4.2.3 加温萎凋,阴雨天气,将鲜叶均匀摊放在萎凋槽的盛叶框内,摊叶厚20cm~25cm,以叶层不被风吹成空洞为度。风温约22℃~25℃,全程历时36h~48h,中间翻拌数次,翻拌动作宜轻。鼓热风和停吹交替进行,一般鼓热风1h停吹10min,下叶前20min宜停止加温,改为鼓冷风以降低叶温。由于萎凋时间偏短,内含物化学变化尚未完成,需要堆积处理。做法是:萎凋叶达八成干时,及时堆积3h~5h,堆厚20cm~30cm。若鲜叶含水量过低,则要增加堆积高度,或装人布袋中,或装人竹筐中。堆中温度控制在22℃~25℃,避免温度过高引起萎凋叶红变。待到萎凋叶嫩梗和叶主脉变为深红棕色,叶色转为暗绿或灰绿,青臭气散失,茶叶清香显露时,应及时烘焙,否则易引起叶张红变。萎凋过度,鲜叶则呈现暗褐色,俗称“铁板色”;萎调不足,即行烘干,成茶叶色燥绿,易转黄绿,香味青涩,品质低次,粗老的叶张更为明显。[3]

4.3 烘焙

4.3.1 烘干机烘焙有一次烘焙和二次烘焙两种方法,摊叶厚度均约为4cm。九成干的萎凋叶采用一次烘焙法,掌握风温70℃~80℃,历时约20min,烘至足干。七八成干的萎淌叶分两次烘焙,初焙温度90℃~95℃,历时10min左右,初焙后摊凉0.5h~1h,使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复焙温度80℃~90℃,历时约20min,烘至足干。

4.3.2 电焙笼烘焙方法与烘干机烘焙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烘焙过程结合数次翻拌,翻拌动作要求轻,谨防叶片断碎,茸毛脱落。九成干萎凋叶采用一次烘焙法,烘焙前期每笼摊叶量约0.5kg,后期每笼约1kg,温度70℃~80℃,历时15min~20min,烘至足干。七八成干的菱调叶分两次烘焙,初焙温度约100℃,每笼摊叶量0.75kg左右,历时约10min。初焙后摊凉0.5h~1h后复焙,温度约90℃,每笼摊叶量1kg左右,办时约20min,烘至足干。[4]

5 结语

白茶的加工工艺虽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看似简单,实则,每一道工序都考验制茶师的技艺与经验,只有细致把控每一道制作环节,才能做出优质的白茶。

猜你喜欢
白牡丹政和银针
何冰歌
“白牡丹”
心驭银针彩线,手下万千风华
方政和
雨(一)
《戏牡丹》中白牡丹的角色感想及情绪变化分析
政和苏区精神的内涵
运动场上夺金牌
政和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