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茶舞对高校排舞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2023-10-03 14:20
福建茶叶 2023年8期
关键词:舞蹈传统教师

丁 珊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排舞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属于一种集体舞蹈,需要参与者排成一排完成舞蹈故而得名。此舞蹈起初以吉他伴奏,参与者的舞蹈动作也相对简单,仅有拍手等动作。之后拉丁舞步与欧洲宫廷舞步等新元素不断融入其中,且流行范围进一步拓宽,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中国高校体育教学也引入了排舞教学,排舞作为一项兼具人文性与艺术性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更多教学策略,为排舞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习排舞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美的享受,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1 高校排舞教学仍存在不足

1.1 师资力量存在缺失

排舞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属新兴内容,因此专业排舞教师数量仍严重不足。现阶段在高校从事排舞教学的教师所研修的专业往往为健美操或艺术体操,真正专业的教师数量并不多。在此情况下,排舞教师自身尚缺乏系统性培训,能为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也相对有限。

1.2 教材内容尚未统一

排舞教材在现阶段仍不成熟,其最主要的表现在于相关教材尚未统一,甚至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完善的教材。教师在进行排舞教学时所选取的教学内容普遍来自互联网教学资源,在确立教学内容时也存在较大随意性,学生所学排舞风格都由教师决定,因而无法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面对排舞的学习兴趣也将逐步丧失,通过学习排舞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更难以达成。

1.3 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成长于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量更为庞杂,同时也已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因而对万事万物都具备自身独特的观点,学习需求也日渐多样化。针对此趋势,教师也需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就高校排舞教学整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仍未更新自身教学方式,此类教师仅在排舞教学过程中单方面为学生做出分解动作,再组织学生模仿动作,而对于排舞自身的人文性则存在忽视。学生在此情况下无法与教师充分沟通,排舞教学内容也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对后续长期发展相对不利[1]。

1.4 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考核是高校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环节,科学合理的考核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对高校排舞教学考核方式进行分析可知,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是制约排舞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主要体现为考核方式过于功利化,教师在考核过程中仅重视学生排舞动作掌握情况,并未注重学生在学习排舞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在此考核方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也难以通过学习获得应有的能力。

2 传统茶舞概述

2.1 传统茶舞文化内涵

传统茶舞是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从事采茶工作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艺术类活动,此项活动蕴含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内涵都极为丰富,在我国流传范围相对较广且历史悠久,属于传统民间歌舞艺术。依照现存史料记载可知,茶舞最早能追溯到我国茶文化较为兴盛的唐代,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宫廷也于每年举办与品茶相关的各类庆典,此类庆典多以舞蹈为载体,旨在庆祝丰收,即为传统茶舞的滥觞。在宫廷茶舞传入民间后,茶农群体也开始纷纷效仿并进一步推广,同时赋予舞蹈更为深刻的意义,使其逐步成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新型仪式,茶舞文化也随之形成。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族传统文艺已日渐为人所重视,传统茶舞在此背景下也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各类新形式不断丰富发展。茶舞伴奏乐器也更为多样化,加入了二胡、唢呐、锣鼓等各类新乐器,道具也有所增加,出现了花伞与彩扇等新内容。人民群众对茶舞的理解日渐深刻,喜爱程度也相应大幅提升。

2.2 传统茶舞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传承发展

作为与传统茶舞文化最具契合度的途径之一,高校体育教学也是新时代承载传统茶舞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对高校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知,传统茶舞文化在其中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尚不具备对传统茶舞的正确认知,相关文化也相应处于缺失状态[2]。在此情况下,传统茶舞的内涵并不能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得到充分重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原本具备的契合度也无法得到全面发挥。在此情况下,即使部分学生已对传统茶舞文化具备一定兴趣,教师也无法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原本存在的教学资源无形中处于被浪费的局面。尤其在步入二十一世纪后,素质教育日渐为人所重视,将传统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时代赋予教师的新任务之一。种种因素表明高校体育教师仍需进一步探索传统茶舞文化内涵,并积极探索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切入点,以此使传统茶舞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为高校学生提升审美水平与树立核心素养等提供有力保障。

2.3 传统茶舞与排舞教学的契合度分析

排舞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新兴内容,在排舞内容不断得以丰富的新时代,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在其中融入传统茶舞的策略,使传统茶舞为排舞教学提供更多指导,以此使排舞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由分析传统茶舞的艺术特点入手,对其与排舞之间的契合度做出深入分析,并在自身教学中不断探索应用。

2.3.1 排舞的古典因素与传统茶舞的契合度。排舞的古典因素在于吸收了我国传统文艺的内容,其具备相对独立性,且表演风格鲜明。新时期将传统文艺与排舞的古典因素进行艺术碰撞,既是一项大胆尝试,也探索出了更为完美的艺术表达途径。排舞的古典因素是基于传统戏曲与武术等表演形式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在其发展历程中,排舞的古典因素也在不断吸收更多艺术养分,对自身加以完善。探索排舞中古典因素与传统茶舞的契合度,可激发排舞的古典因素内在情感的表达,同时使其中蕴含的魅力更为充分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排舞的同时与传统茶舞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身临其境地感受茶舞与排舞碰撞出的艺术美感。

2.3.2 排舞中的民族因素与传统茶舞中的契合度。由于我国民族众多,民族舞也更具多样性,在不同地域中,民族舞的特色也不尽相同,而传统茶舞中的民族因素较强,值得教师在排舞教学中深入挖掘并应用。探索排舞与传统茶舞中民族因素的契合度能够让不同民族独具特色的节奏与曲调得以展现,从而使民族舞蹈的特征得以突显。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当先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并以此为依据对舞蹈表现方式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应当意识到我国大部分民族舞蹈都与民歌紧密相连,因此在对民族舞进行配乐时应当充分结合与之相对应的民歌元素,进一步明确排舞配乐,以此表达民族文化内涵[3]。

3 优化高校排舞教学的策略

3.1 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提升音乐素养说来容易,但实际操作需要漫长的过程,对排舞学习者而言,音乐素养最直观的要求是能够体会排舞作品背后的感情,从而运用到自身舞蹈中,使自己形成独一无二的舞蹈风格。为了培养理解排舞作品的能力,应从多接触优秀音乐作品入手,以达到提升音乐素养的目的。学生在听音乐作品时,可能由于个人经历与音乐感知程度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也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在艺术这样没有明确“对”“错”的领域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音乐作品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基于对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理解,学生也会相应出现不同的舞蹈风格,这也是不同的舞蹈者在舞蹈同一首乐曲时带给听众不同意境与音乐画面的原因。在此情况下,针对同一首乐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反复听,尤其对于优秀的音乐作品,更应使学生进行反复聆听,以逐步取得与业内杰出工作者相近的感知。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反复听乐曲后,也会逐渐发现自身与杰出音乐从业人员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发自内心地产生修习舞蹈技巧的意愿,对学生提升自身学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听优秀音乐作品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加以约束,不能让其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听,而是应当为其讲解音乐作品的重点,使其掌握聆听技巧。在面对音乐作品时,先从整体开始听,对整个作品表达的感情与舞蹈者的手法都进行整体了解,在重复听的过程中,再对音乐作品进行合理分段分层,对作品细节的处理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舞蹈技巧,例如和弦音与多指按弦等各类技巧,都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最终再对比自身舞蹈与所听的音乐作品舞蹈的差异,积极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自己舞蹈排舞的技巧进行有效提升。

3.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仅对其起引导作用,因而在排舞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自主体会,并在舞蹈中形成自己的风格,舞蹈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在传统排舞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主导课堂,学生仅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有较多限制,使其难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无法进行创作,对其个性化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极其不利,在此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很难开创独具特色的音乐之路。因而教师需要积极打破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做好对学生普及知识的基本工作外,也应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舞蹈规则的基础上对排舞融入自身理解与体会,使学生能够形成自身舞蹈风格,从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在此情况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4]。

3.3 丰富自身教学方法

纵观整个教育界,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排舞教学作为艺术领域中的教学科目,更应当遵循教学方法多样化原则。千篇一律的课程只能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以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为基准,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对其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方法可能打压学生的个性,使其失去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丰富教学方法看似容易,实则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得以完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个学生都予以充分重视,并对其进行细致观察,找出不同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其各自兴趣对其实施个性化教育,使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完成后,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每位学生找出各自擅长的领域,从而树立其面对学习的自信心,以此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特长的同时也弥补其不足。

3.4 注重学生情商培养

艺术教育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面对情感的感知能力,这一能力对情商有极高的要求。基于此,在排舞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加以重视。但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过于强调舞蹈技巧与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情商的层面有所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观念,要培养学生情商,可从互动启发式教学入手。针对同一舞蹈片段,不必急于下结论,可先让学生自行交流,表达观赏舞蹈的感受以及自身对舞蹈的认知与理解。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往往比教师介入更有效,同龄人之间更容易表达真情实感。而教师一旦介入则容易使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感受,面对舞蹈作品难以继续进行思考。在提升学生情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也可采取单项式体验的教学方式,为乐曲设置特定情境,使学生在此特定情境中进行情感体验[5]。例如教师可选择一首排舞曲,并对学生介绍舞蹈情节,使学生从了解排舞相关故事入手,对其作品进行理解,并通过作品感受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无论组织学生彼此讨论还是单项式情境设置教学,都能使学生在对音乐的交流过程中对其加以深入理解,并在理解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从而达到提升情商的目标。培养情商也是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仅仅通过听一两首曲子就立竿见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有足够耐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听曲时的真情实感。对一首曲子的感受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批判性聆听。在选择曲目时,教师也应当进行全面考虑,不能仅选择一类风格,而是应当选择多样化的曲目,使学生在各个音乐风格中都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感受,从而为自身舞蹈风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3.5 引导学生积极实践

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学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掌握了必要的乐理知识与舞蹈技巧,教师应当适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践活动,不能仅仅满足于舞蹈表演,也应进行即兴创作。此外,对平时已能够熟练舞蹈的作品,也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理解对其进行二次创作,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得到有效运用,对音乐也将具备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自身的舞蹈技巧与理论知识、对舞蹈的理解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有效提升,无形中也与排舞教学创新模式的基本要求相契合。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实践之外,教师也需要增强排舞学习中的互动,为学生提供表演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身舞蹈技巧,同时积累临场应变能力。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其自身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排舞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已占据了日渐重要的地位,值得教师深入研习。在排舞教学中融入传统茶舞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体验感的课堂氛围,同时提升其核心素养,使其在学习排舞之余积累更多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排舞的同时能体会舞蹈中蕴含的美感,从而提升对排舞的探究兴趣,能够逐步学会自主欣赏传统茶舞。但由现阶段教学来看,仍旧存在一定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改善考核模式,不断深入挖掘传统茶舞与排舞教学的切入点,最终在排舞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与审美水平,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念,为其后续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舞蹈传统教师
最美教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师如何说课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