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高质量期刊发展之路,助力中国式工程现代化

2023-10-14 15:12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2022年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我国经济成就、工程成就、科技成就空前辉煌,中国人谋求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2022年,中国研究开发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2.55%,稳居创新型国家行列;中国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工业GDP超过美日德三国的总和,而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包括智能手机、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技术产品,而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和大型航空发动机已经处于突破的前夜。

中国三十年市场经济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赖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前提是市场驱动;只有将群众创新和举国体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求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拉动科技创新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含中国式工程现代化。中国式工程现代化意味着,以工程建设驱动科技创新,形成以我为主、海纳百川、集成创新的发展格局;“以人民为中心”营造工程创新生态,形成自然、人、技术和制度的良性互动;以党建与业务融合为基础,形成更加有效的立体化工程治理体系;以自我革命、迭代学习为旨归,形成不断超越自身的工程进步态势。当然,中国式工程现代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在人工智能革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同时推动工程活动的数字化和绿色化双重转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应该成为未来中国式工程现代化的战略方向。

在这个大背景下,2022年本刊坚持专题化、精品化办刊,策划组织了“工程价值论研究”专栏、“科研建筑研究”专栏以及“《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出版20周年纪念专刊”,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佳作,为读者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景观,展示了新的学术视野和学术观点,特别是为我国工程哲学发展进行了一次“空中加油”。

2023年,本刊将继续坚持“内容为王”“质量为王”的办刊方针,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特别聚焦中国式工程现代化问题,聚焦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程创新之路,包括工程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作为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有义务、有责任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工程现代化摇旗呐喊、增砖添瓦。

本卷第一期,我们将推出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及其发展战略”专栏。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医现代化是中医发展必由之路。中医现代化离不开中医的工程化。只有基于理论创新,实现研究手段和治疗手段的现代化,将中医装备发展成为中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医才能推陈出新、更上层楼,中医的教育和传承也才能变得更加有效,这将是未来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的介入之下,中医现代化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借用李伯聪教授的话来说,未来中医发展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逐步实现从“现代中医第一阶段”到“现代中医第二阶段”的历史转型,实现以中医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为核心的全面体系创新。我们期待这个专栏文章能够引发广泛讨论和争鸣。

从第二期开始,我们除了继续关注装备哲学研究和工程教育问题研究,还将陆续组织出版“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战略”专栏、“后疫情时期的哲学反思”专栏和“工程生态问题研究”专栏。

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的到来,基础研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特别将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战略关联起来进行讨论,还不多见。2022年11月,中国科学院大学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承办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战略”为主题的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委会学术年会。我们将以此次会议成果为基础,形成“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创新战略”专栏文章,提请读者关注中国式工程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方面。

2022年12月,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策略进行了大幅调整,举国上下闯过疫情关,进入后疫情时代。尽管如此,疫情防控作为一个问题,并不会就此消失,未来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疫情防控挑战,因此从哲学层面进一步追问和分析其中包含的哲理性问题,具有未雨绸缪的性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本刊组织的系列文章将对此进行深入阐发,相信可以帮助读者解答中国式疫情防控深层逻辑。

工程生态问题是本刊首次关注的话题。这里的生态是广义生态概念。广义生态不但包括自然生态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和领域的“生态现象”和“生态环境”。工程生态可以理解为各个工程单位和集群之间的关系、工程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以及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总和。工程生态概念既包括又超越了对特定工程的关注,将视野投向工程之间的互联与融合,并以“工程生态”理论作为新的思维方式和新范式认识和运筹工程。目前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正在立项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本刊将密切关注此项课题并组织发展相关文章。

工程生态之所以越来越引人关注,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系列新兴技术的广泛渗透。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关联在一起,以至于工程实践者不得不考虑工程生态问题,使工程建设转变为重新认识和寻找生态位并建构新生态系统的活动和过程。借助这些新兴技术,可以更加高效、精确地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管理和监控,而基于这些技术,在建筑、交通、能源等工程领域大力推动绿色工程建设,也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和追求。因此,除了组织上述专栏文章,本刊将重点就工程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问题组织稿件,特别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工业流程再造、全球能源体系重塑、“一带一路”沿线工程建设等议题。

与此同时,我们还将举办低温和制冷工程学术论坛、近现代工程史学术论坛,为行业内的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也为明年进行必要的文章储备。

我们期待作者们从工程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教育、工程哲学以及工程史等视角对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推动工程研究领域的学术交叉和融合发展。

为了提高本刊的学术传播力,我们还将在年内实现全流程数字化多形态出版,为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和环保的出版方式,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阅读需求,助力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刊物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位编委的协同努力,离不开各位作者的优质稿件,离不开各位审稿专家的悉心评审,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

值此新卷开启之际,我们对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关注、奉献、贡献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推动跨学科工程研究领域更上一层楼,共同为中国式工程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共同为我们的美好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生态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