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评估与压力下本科生报考研究生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10-20 14:52马丽娜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考研学业意愿

唐 磊,马丽娜,陶 瑞

(1.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1;2.云南财经大学中华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1;3.云南财经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云南昆明,650221)

一、引言

2022年,普通、职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1]自1999年实施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随着本科生供给的持续增加,学士学位作为“筛选信号”的效用减弱。用人单位进一步提升筛选标准,促使更多本科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从而产生“考研热”现象。[2]考研人数激增,使得本科生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入学资格的难度变大。本文聚焦数量庞大、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的地方高校本科生,研究影响其考研意愿的因素,为教育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影响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已有文献,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可归为四类: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内在因素)以及学校因素。[3-5]研究者不仅探讨了单个因素的影响效应,还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

家庭因素被认为是影响学生考研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尤其是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着学生的考研意愿。董梦寒等人认为,父母的学历越高,他们对子女的期望也就越高,从而更鼓励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进而使子女更倾向于考研。[6]严宇发现父亲的学历和家庭所在地对学生毕业选择有显著影响。[7]然而,这一结论与国外研究结果存在差异。Mullen等人发现,在美国,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入MBA项目影响不大,对子女进入硕士项目的影响很小。[8]具体到家庭经济影响方面,研究结论则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经济因素影响学生的考研意愿[3,9-11],而部分学者未发现两者显著相关,家庭年收入与学生报考研究生意愿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波动的曲线[5]。

在社会环境方面,高校宣传、高校氛围以及教师的引导成为影响因素。高校对考研的重要性宣传会增强学生的考研意愿,高校越重视考研的宣传,学生越了解考研的优势,其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意愿越强。[9]尽管已有研究强调了学校宣传的重要性,但对于宣传内容的具体影响机制未作明确探讨。此外,对于学校宣传可能产生的误导性效应以及对学生真实需求的满足程度的研究尚显不足。同时,有研究发现,尽管教职员工进行了典型的有意鼓励干预,但学生希望成为研究生的意向并没有显著变化。[12]此外,高校和教师的过分干预可能给学生本科阶段的正常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高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可能采取提前停课或降低教学要求等手段[4],这些措施会影响本科教学质量。

在个人因素方面,学习成绩和科研经历是研究影响因素的重点关注内容。部分研究聚焦于学生的科研经历对其继续深造意愿的影响程度。科研经历可以增进学生对职业选择的认识[13],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深度学习的兴趣。在个人因素中,自我学习能力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然而,这些因素是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与其他个体特征之间的交互作用如何,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现有研究对于个人因素的影响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需要深入分析。

在社会因素中,国内研究普遍认为就业压力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考研决策,且这一因素的影响程度逐年递增,尤其在普通地方高校中表现更为突出。在2000年前后,虽然存在就业压力,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主要取决于内在因素,69.7%的学生是因为“自己有压力,不愿意落伍”[3]。而近10年来,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就业压力变大,高学历更有利于就业[6],促使他们做出考研的决策。2022年一项地方高校学生考研动机调查发现,就业压力远超其他考研动机,这表明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14]此外,群体效应也是社会压力的一种体现。一方面,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专业特点、职业发展等客观条件理性判断是否考研;另一方面,盲目从众的心理也造成影响。[15-16]出于从众心理或群体效应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可能缺乏较为稳定的学习动力,进而导致投入成本高但考研通过率低。对于就业压力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就业压力在不同背景下的变化规律研究,仍需进一步探讨。同时,对于就业压力可能导致的心理影响和长期发展趋势也不容忽视。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交织。在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因素的同时,研究者也应该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总体而言,当前研究对学生个人内在因素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关注在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的背景下影响地方高校本科生报考研究生意愿的相关因素。本文基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结合压力、个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地方高校本科生报考研究生意愿的理论决策模型。这项研究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生所面临的挑战和选择,为相应高校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和学业指导计划提供数据支撑。

(二)理论假设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本科的分层作用递减,地方高校学生的考研压力日益增大。结合既往研究结论和研究对象的现实境遇可知,学生在做出考研决策时,会综合评估个人条件和能力,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定学业水平、支持环境、社会压力三个影响因素来探索地方高校本科生报考研究生意愿,同时,再加入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一影响因素,让研究更为丰满。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17]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学习动机就越强。Bandura将自我效能定义为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中产生指定水平的表现,这决定了人们的感受、思考、激励自己和行为。[18]既往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是对绩点影响最大的因素。[19-20]学生所持有的信念可能比其自身的能力更能决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因为信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努力程度。[21]因此,学业自我效能感同样对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决策产生影响。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一)问卷设计

本文使用的调查问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学变量以及学业水平。第二部分是被调查学生对部分影响因素的主观感受反馈,包括支持环境、社会压力、自我效能感。每个题项均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通过观察法、参考相关文献等途径,设计了学生考研意愿因素问卷。支持环境因素中,“家庭经济状况(HJ01)”“父母支持度(HJ02)”“学校考研宣传力度(HJ03)”三个维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借鉴了熊凯等人的研究成果[9],“教师引导(HJ04)”这一维度则借鉴了薛深的研究成果[3]。学业自我效能感因素中,“学习能力(ZW01)”“自控能力(ZW02)”“适合继续读书或深造(ZW03)”“专业能力如何(ZW04)”四个维度,维度的具体测量指标借鉴了Khan的研究成果。[22]在社会压力因素中,“附近考研的人数(PRE01)”“朋辈压力和影响(PRE02)”的具体测量指标参考了余秀萍[23]、段璎函[16]的研究成果。主要变量及其具体维度如表1所示。

表1 主要变量及其维度

(二)数据来源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位于考研竞争人群的中等位置,人数众多。本文采用整群抽样,向云南财经大学传媒与设计艺术学院2019级6个专业的全体学生分发问卷。预调研于2022年10月5日至11日对38名受访者进行,基于分析结果对题项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正式问卷。正式调研于2022年11月15日至11月23日进行,回收问卷397份,删除信息有误的问卷后,得到38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7.7%。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通过学校教务系统核实全部学生报告的成绩绩点、专业信息以及最终是否报名考研等客观信息。

四、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性别构成上,样本的男女占比分别为30.40%和69.60%。样本中确定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有124人,占样本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在科研经验上,样本整体的科研经验较少,均值为0.74项,46.60%的学生没有科研经历,44.80%的学生参加过1项科研项目,有2名学生参加过8项科研项目。在绩点表现上,报考研究生学生的平均绩点为3.1885,未报考学生的平均绩点为3.0008。

(二)变量关系探索

本文的因变量以是否报考研究生为二分类变量,自变量包含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Logistic模型对于二分类的因变量的参数估计具有估计准确、容易检验等特点,因此,采用Logistic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

使用SPSS 20软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认学生报考研究生意愿决策模型中的变量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与报考研究生相关性较强(p<0.1)的因素有13项。进一步整理数据后可得,是否报考研究生与支持环境、学业自我效能感、个人因素这三个维度相关性较强;在社会压力变量下,是否报考研究生与周围考研人数维度相关性较强,与朋辈压力、就业压力和职业发展压力这三个维度的相关性较弱。因此,本文选取相关性较强的12个题项作为自变量。

表2 是否报考研究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

(三)计量模型修正

将根据单因素Logistic回归选取的12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作为自变量,学生是否报考研究生作为因变量。为进一步判别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 20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当前模型的-2似然检验值为52.974,Cox&SnellR2和NagelkerkeR2值分别为 0.656和0.935,Hosmer和Lemeshow检验系数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p=0.505>0.05)。当前模型整体准确率为98.1%,模型拟合度较好;所有变量均在5%水平上显著。具体数据报告如表3和4所示。

表3 模型检验概要

表4 回归分析结果统计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388份调研问卷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本研究考察的四类因素中,支持环境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这两个因素对学生是否报考研究生的影响较大。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他们位于考研竞争人群的腰部位置,具有人数众多、学习成绩和竞争力相对一般的群体特征。

(一)父母和教师支持对考研意愿产生正向影响

在支持环境中,父母支持度(HJ02)的回归系数为2.477,这表明其与考研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即父母越支持,学生报考研究生的意愿越强烈;学校考研宣传力度(HJ03)的回归系数为1.432,考研宣传与考研意愿存在正相关,说明学生受学校氛围的影响很大;教师引导(HJ04)的回归系数1.421,表明在学生的规划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对比以上三个维度,发现父母支持度最为重要,可以说,父母的支持是学生决定继续升学的决定性因素。

(二)自我评估是影响考研意愿的重要因素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中,学习能力(ZW01)和适合继续读书或深造(ZW03)的回归系数分别为2.270和2.702,说明二者与学生报考研究生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学生一般会进行自我评估,只有当评估结果是认为自己有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能力时,才会报考研究生。有研究认为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24]。

(三)女生考研的可能性高于男生

在个人因素中,性别(GENDER)的回归系数为3.058,说明性别对学生是否选择考研产生显著影响。女生选择报考研究生的概率比男生高出20.282倍(OR值为21.282)。这一结果可能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的高学历有助于进入相对稳定的教育和公务员行业。

(四)个人成绩对考研意愿没有显著影响

绩点(GRGPA)最终并未被纳入模型。这表明在普通二本院校或双非一本院校,学生可能并不认为大学成绩会影响他们的考研情况,或者大学成绩与考研表现可能没有正相关性。此外,之前的假设认为科研经验会影响学生的考研意愿,但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假设不成立。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或整体科研水平较低;二是学生考研可能并不是为了在科研领域深造,而是出于其他相对功利性的目的,比如提高薪资水平或竞争力等。

(五)朋辈压力是影响考研意愿的社会压力主要来源

在社会压力因素中,朋辈压力(PRE02)的回归系数是0.766,且朋辈压力正向影响学生考研意愿。这说明在地方普通高校中,学生选择考研,周围朋友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认为,就业竞争压力大会让部分学生转而选择考研。因此,在调查题项中,将就业压力纳入指标。但结果显示,就业压力未被纳入实证模型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如下: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在研究生考试中的竞争力一般,其可能认为就业压力还不足以让他们参加竞争压力极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说,尽管面临就业压力,但对地方普通高校学生而言,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压力或许更大。就业压力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容易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期望来应对就业压力。但研究生考试带来的学业压力是学生认为自身不具备足够的能力在考试竞争中取得胜利,这种对自身能力的主观判断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自我认知,同就业期望相比,自我认知在短时间内较难改变。

(六)家庭经济状况和科研经历对考研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紧跟中国居民收入的变化。当前,家庭经济对于学生深造决策已经没有显著的影响。在2006年前,中国家庭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承受高等教育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家庭经济会显著影响学生继续深造的意愿。经过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国高等教育的平均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从最高的2002年的43.10%下降到2016年的8.81%。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不再是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25]

科研经历对于学生的深造决策影响较弱,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反。[26]科研经验的影响力是间接的或辅助的[27],它通过增强学生技能,间接正向影响学生深造的意图。具体来说,这些技能包括科学和批判性思维,研究技能,自我效能感,协作、跨学科和团队工作能力,与外行和专业观众交流和讨论科学发现的能力。[13]以上这些益处实际上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对学生树立从事研究事业的抱负具有正向影响。

六、结语

本文揭示了影响学生考研决策的多个因素。学业自我效能感中的学习能力和是否适合深造被认为是地方普通高校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指标,而学校宣传、教师引导和父母的支持在地方普通高校学生做考研决策时也起到关键作用。总体而言,大学生在考虑是否报考研究生时,会综合考虑个人能力和情况,做出相对理智且可行的决策。与此同时,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大学生也容易受到父母、教师和朋友等人的影响,这反映出从众心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就业压力、家庭经济、科研经历、绩点和职业发展等因素被普遍认为会显著影响考研决策,但在本文的实证结果中均未得到证实。这有待未来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考研学业意愿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35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