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力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的干预效果

2023-10-24 06:10王莉雅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生活质量

王莉雅

【摘要】  目的  观察分析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抗阻力运动护理干预对肌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 2022年10月来医院治疗的7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性别、年龄、透析龄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阻力运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最大握力与步速、肾脏病生活质量及肌少症相关指标。结果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重度活动水平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握力、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最大握力、步速皆升高,而对照组皆降低,且观察组最大握力、步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的症状与不适、肾病影响、肾病负担、认知状态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肌少症相关指标中的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上臂肌围、小腿围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阻力运动应用于MHD患者肌少症干预中,能够改善患者各项指标,降低肌少症发病率,促进患者疾病转归。

【关键词】  抗阻力运动;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號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1--04

肌少症是一种以肌肉萎缩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由于饮食限制、体力活动减少、炎症因子刺激及透析药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出现肌少症的概率高达3.9%~68.0%。肌少症是导致患者跌倒、瘫痪、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运动干预能有效地延缓或逆转这一进程[1]。在透析过程中,锻炼对维持患者身体健康有良好的效果。抗阻力运动是肌肉克服外界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与有氧运动相比,抗阻力运动可以提升肌肉质量、力量、功能[2],因此,它更加适合改善肌少症的相关症状。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抗阻训练,不但能增加患者的身体活动,而且能增加食欲,改善营养状况,减轻患者的骨量损失,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本研究在MHD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抗阻力运动干预,对控制患者肌少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0月- 2022年10月来医院治疗的76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MHD治疗的适应证;②可独立行走,未发生躯体残疾;③稳定透析时间超过3个月;④临床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①孕妇与妊娠期妇女;②3个月内存在出血或感染记录;③有心血管支架植入术、人工关节置换术、截肢术者;④合并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者;⑤精神失常、意识障碍者。按照性别、年龄、透析龄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7~76岁,平均59.45±5.54岁;透析龄3~37个月,平均19.81±6.64月。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6~75岁,平均59.32±5.21岁;透析龄3~36个月,平均19.35±6.78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透析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患者自愿参与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前,联合化验检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根据患者的实际状态,选择合理的透析及透析防治,做好透析准备。透析期间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等,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是否存在异常,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加强对血管通路的监护,观察是否存在船资处肿胀渗血等问题并及时处理。及时发现低血压等紧急并发症,如若发生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抗阻力运动,在透析治疗前1~2小时进行抗阻力运动,一周三次,具体内容如下。

(1)下肢脚踝负重联合上肢弹力球:在第1周训练阶段,脚踝负重为0千克,主要训练内容为进行低强度的抗阻训练,如使用股四头肌训练板辅助训练,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每间隔一周单脚脚踝负重增加0.5千克,最高5千克,并逐渐缩小训练板的角度,直至完全去除训练板。在训练过程中,可指导患者用未治疗的手握弹力球练习,进行上肢抗阻运动,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循序渐进地施压弹力球。

(2)监测患者体征:在运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监测患者的耐受程度,如果患者感受到吃力,要立即停止,避免疲劳感加重,对患者的肌肉造成损伤。要注意,如果患者在运动开始前出现血压高于200/110或者低于110/50、干体重增加超过5%、存在影响运动的症状、心率低于60均不可进行抗阻力运动;如若患者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发作、低血糖、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等情况时,也要立即停止运动。

1.3  观察指标

(1)体力活动水平: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评估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等级越低代表活动能力越差。

(2)最大握力与步速:通过握力(HGS法)评估患者的肌肉力量;使用6min步行试验,计算患者的日常步速。

(3)肾脏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肾脏病生活质量量表(KDTA)对患者的症状与不适、肾病影响、肾病负担、认知状态等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4)肌少症相关指标:评估与测量患者的骨骼肌质量指数(SMI)、上臂肌围、小腿围。

1.4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比较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重度活动水平人数比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最大握力、步速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握力、步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最大握力、步速皆升高,对照组皆降低,且观察组最大握力、步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肾脏病生活质量(KDTA)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KDTA各维度(症状与不适、肾病影响、肾病负担、认知状态)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肌少症相关指标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肌少症相关指标中的SMI、上臂肌围、小腿围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抗阻力运动指的是肌肉克服外在阻力进行的主动运动,其阻力的大小是由四肢的肌力决定的,以在用力后能够克服阻力完成运动为度[4]。在血液透析中,通常采用的上肢抗阻动作包括:①上肢举哑铃练习;②适合下肢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上肢弹性肌腱锻炼;需要做的是:进行性的脚踝承重;下肢的阻力带训练;膝盖的伸展运动。采用坐、躺两种姿势进行抗阻训练,都不会对血液透析造成干扰,操作简单。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采取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即在血液透析的间歇性地进行有氧和抗阻力运动;还可以在下肢进行有氧、健侧上肢同时进行举哑铃等抗阻力运动,这些运动适合没有严重透析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青壮年使用,对短期内回归社会、参加工作有很好的效果。但也要考虑到患者的耐受程度[5]。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重症血液透析患者呈上升趋势。血液透析患者因病情变化及血液透析等原因,出现肌少症的概率高达68.0%,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处理血液透析患者的肌肉萎缩现象,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在透析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改善血透患者的肌少症。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国内血液透析患者的总体运动状况不佳,只有5.5%的患者处于活动期或保持期。目前,我国已有的运动干预方案均基于临床实践,没有统一的方法[6]。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案费用低廉、操作简便,能实现资源与效果的最佳化,适用于多学科协作的模式,能为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在对MHD患者进行运动干预时,可以参考这一计划,并结合各个血站的具体条件,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预防和改善MHD患者肌少症的效果,降低其不良后果[7]。

以静坐为代表的MHD患者,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心理功能都比正常人群差,尤其是伴有肌少症的MHD患者,其生活质量亟待提升。据报道,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较易出现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进而影响其生活品质。在本次调查中发现,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其生活、工作的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可能会出现负性心理;此外,由于长期应用动静脉内瘘,会引起瘘口凸出,血管硬化,同时还会引起血透引起的营养不良、肌少症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工作功能。血液透析伴肌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运动干预和肌力的提高在工作状态、躯体疼痛和整体健康上有明显的提高;运动干预可以使患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增强活力,改善心理消极思想,提高睡眠质量[8]。此外,抗阻力运动干预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身体活动,其原因可能在于:在本研究中,对MHD患者在透析过程中进行渐进式的、中高强度的运动,并充分利用患者的治疗时间,这对患者参与运动的依从性有帮助;在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和复健师可以随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在保证运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运动疗法的个性化[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体力活动水平更高,说明在抗阻力运动的干预下,患者的体力活动提升,可适当的展开各项体育活动,恢复正常生活。在运动功能方面,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的最大握力更高,日常步速更快,说明抗阻力运动对患者肌肉力量与肌肉功能的改善十分显著,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肌少症,恢复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同时,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肾脏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证实采取抗阻力运动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降低肾脏疾病对患者带来的影响,缓解MHD带来的不适症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骨骼肌质量指数、上臂肌围、小腿围均高于对照组,说明随着抗阻力运动的有序开展,患者的肌肉质量逐渐得到恢复。肌少症得到了有效预防,临床应用价值高[10]。

综上所述,给予MDH患者抗阻力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骨骼肌质量,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与肌肉功能,有效控制肌少症的发生。在实施抗阻力运动前,需要对患者展开疾病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抗阻力运动的优势,以此不断提高患者锻炼的依从性与主动性,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4  参考文献

[1] 孙润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的影响效果[J].现代养生,2023,23(7):538-541.

[2] 方孟,戴敏,杨文娟,等.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肥胖型肌少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3,38(5):95-100.

[3] 朱丽芳.血液透析中递增式抗阻运动应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效果[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2,33(3):85-88.

[4] 郭珊珊,刘梅,郑梦蕾.血液透析期间低血压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及有氧-抗阻运动的干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22,42(11):2763-2768.

[5] 黎明,杨海川,马轶坡,等.营养指导联合HAPA模式个性化抗阻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患者营养指标及生存质量改善作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 34(10):62-67.

[6] 王凯选,于鹏飞,刘志梅,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2022,36(7):1270-1275.

[7] 陈管洁,张海林,尹丽霞,等.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肌少症患者運动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7):798-806.

[8] 吴茜,刘泽萍,郭德久.八段锦运动对血液透析并发肌少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6):97-101.

[9] 刘文霞,李静.运动康复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患者身体机能的影响[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21,30(2):185-188.

[10] 丁妍,常立阳,罗月,等.不同强度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肌少症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21,20(4):221-223.

[2023-05-19收稿]

作者单位:215600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透室

猜你喜欢
维持性血液透析肌少症生活质量
2019亚洲肌少症诊断共识下肌少症相关危险因素评估
肌少症对脊柱疾病的影响
运动预防肌少症
双能X线吸收法在肌少症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透患者内瘘并发症的影响
膳食纤维制剂对老年便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作用
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hs-CRP、IL-6和ADPN水平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