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里村的故事

2023-11-03 04:06李欣雨包裕禄
中学生天地(B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画室老师

文、图/李欣雨(温州中学学生记者)包裕禄(温州中学学生记者)

走进温州市七都街道樟里村,落地式民居高矮不齐,门前的绿植野蛮生长。当水墨墙绘配上小桥流水,当华侨文化遇见瓯越文化,江南水乡的安逸闲适令人沉醉。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特色。 作为海外华侨人数是常住人口近4 倍的典型 “华侨村”,樟里在侨民与常住居民之间构建和谐“互联”,建设美丽乡村;凭借地处温州主城区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外来资本,在“新农村人”与村民之间构建紧密的利益链,打造美丽庭院——乡村振兴、庭院改造不再是“单枪匹马”之战。 七都樟里利用自身特色,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延伸价值链,完成了美丽转变。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成了多产业融合的“城市新村”。 樟里的村民,从兀自生发的过去式,迈入新时代的近十年,正如其沿路马头墙上的彩绘,迸发出多彩的生机。此次采访的综合餐厅樟里29 号和MEMO 备忘录咖啡画室,也许正是这个村庄蝶变的缩影。

樟里2 9 号:这里有秋天最美的白鹭

樟里29 号,一幢两层青瓦粉墙的民居,是集咖啡馆、农家乐与私房菜馆于一体的综合性餐厅。一楼是小院,樟木栅栏围成园畦,悠然卧着几丛牡丹,伏着一案木几,一旁便是半露天咖啡厅,青石板串起圆桌与夏夜的荧灯,满园的绿色在晶莹的露水中荡漾;由一隅有响声的老式楼梯向上,是圆桌包厢的宴饮区与实木纹雕的镂空窗棂,内部复古的装潢不失简约清新,与窗外张扬摇曳的枝杈呼应着,连起成片的绿。晌午时分,老板娘正忙前忙后,送上热腾腾的家常菜,与熟客寒暄,又同生客攀谈,将食客的胃与心一同治愈。

“是什么让您选择留在樟里村生活的?”

“樟里河有我小时候的回忆,河里还有秋天最美的白鹭。”老板娘金琪琪从小院背后的露台望向樟里河,答道。

金琪琪生长在20 世纪70 年代的七都樟里村,朴实的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未曾震动,单调与闭塞使地处孤立湾口的七都成为侨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生计与机遇,选择走向城市乃至异国他乡。许多像樟里29 号这样的老屋留守在了这方水土。

2017 年,旅居法国的金琪琪收到朋友发来的一张照片,照片里,是她不熟悉的故乡——政府为七都吸引游客新打造的名片,是樟里29 号对面的涂鸦墙。金琪琪嗅到樟里慢慢显露的文化气息:“樟里在变美,而你可以让她更好。”

作为最早一批决定进驻樟里的本地人,金琪琪打算改造老房子,用当时稀缺的咖啡茶饮的庭院式经营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但在动工装修的半年里,她发现当地人流量增加,附近却缺少餐馆,便决定将店铺经营项目改为私房菜馆。

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如今成了多产业融合的“城市新村”

2018 年之后的3 年,是磨合与探索的3 年,从樟里的不为人知、新村的从零建设到自己的艰辛创业。开业半年,游客慕名而来,一年扎根,事业渐渐步入正轨,这个“有美感的餐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

“经营一家私房菜馆,感觉就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当外界阻力基本被克服,金琪琪便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菜品与服务上。从摆盘、餐具到环境,金琪琪把私房菜的设计当作一门艺术,和自己之前从事的服装设计一样。“先用眼睛来欣赏,再用味蕾来品尝”,各有特色的菜品经过研究筛选,在跟随潮流走的同时保留几个独家秘方,温州风味也在或精致或素雅的美感加持下,成为游人念念不忘的味道。

当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驻樟里,进驻七都。“越来越热闹”是金琪琪对家乡变化的最大感受,但她始终将樟里作为灵魂的故地。“在樟里,心特别宁静,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遇到问题受阻时,这份独有的静谧让我归零,让我不断去突破。”

樟里是一个以文化打造的特色村,金琪琪那颗被墙绘唤醒的文艺心在几年的沉淀后越发增添了故里情结。她萌生将温州传统技艺融入餐饮的想法,把各色剪纸作品挂在墙上,并请从事剪纸花艺的朋友不定期来推广,真正打造文旅合一的新模式。其中有一幅青瓷戏梅图,精细的工笔琢饰与流畅的线条轮廓,将一方山水秀美盛入富贵而不失淡雅的青瓷宽口茶碗,结合恬静而灵动的乡村印象,似乎正彰显着七都樟里前世与今生的交叠。

“过去的樟里很安静,很少有人知道;新的文化企业让樟里变得更具灵气和洋气,人人都有故事,和他们接触,能学到很多工作以外的东西。”从村民、侨民到归人,金琪琪用6 年时间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转弯”,改造了闲置的樟里29 号,和许许多多樟里人一起,打捞起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用满心的真诚与热情彰显樟里的灵气。

樟里中路6 1号:备忘生活

拐过七都大道的霓虹灯,绕过三四个巷口,走进樟里中路61 号,老唱片机里飘出的轻音乐在屋内回荡,一位梳着长辫的白衣女子正凝神画着油画。她便是MEMO 备忘录咖啡画室的主人——曾在温州大学执教设计与文学课程的董碧儿老师。

有风,有阳光,有花,有草,有狗,有猫,有吉他,有咖啡,有油画,有诗集……黄昏时分,这幢民居的窗棂上映出暖黄色的灯光,照耀着辛苦劳作一天归来的村民。有着丰富美学知识和设计才能的董老师走进樟里,把自己对生活的真诚装入这间小屋,用画笔描绘情致——与有缘人听风谈人生,绘画道生活。

得知我们的来意,董老师欣然接受,她要求我们先进屋里。“就像看画一样,用自己的眼睛感受。”

画室规模不大却规划有度,进门是吧台、咖啡机、各种饮品,里间是画室,墙上挂满了油画和素描,推开门是前院、后院和侧院,后院正对着一片稻田。如果不画画,单纯地喝喝下午茶、晒晒太阳,身心也会被治愈。“外面那个庭院挺大的。”她揉着沙发上熟睡的花猫说,“看到的天空挺大的。”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来樟里,董老师坦诚地说:“因为这里房租便宜啊。”2016 年,樟里正处在改造初期,一条街上只有零星两家便利店,文创业和旅游业接近于无。1999 年就已经来到七都的董老师,凭着“生活再难,也要生活下去”的信念,租下了一位老奶奶的房子。在门前屋后种满绿植,在“摇钱树”枝头挂上琉璃灯,在乌暗的红漆木板上绘上牡丹,在红漆茶几上铺就布毯,在自来水龙头底下安上深绿荷花缸,给堆着杂物的角落换上书架。董老师用发现美的眼睛和审美感受力,给这幢老屋点起了“人间烟火”。之后,董老师又运来曾经的画作,装修画室,填满这间屋子;买来长椅,撑起太阳伞,种上月季、薄荷、绣球花,装点庭院。“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间破屋子。”董老师感慨。抬头望去,连接日光灯的电线就暴露在墙上,楼层之间也只是用旧木板隔开。

董老师继续改造着。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响应樟里“艺术乡建”的政策,董老师着手煮咖啡、做糕点,用柠檬搭配苹果派,于是店里有了手冲、花式咖啡和南瓜芝士蛋糕;安排绘画课程,提供绘画材料、绘画工具,“一对一”辅导或慕名而来、或一时兴起的学画者,不论油画、素描、水彩,她都乐意教授。春天,董老师举办读书沙龙,增添小巷的文学氛围;秋天,对着稻田,客人直接把桌子搬到田野里就餐;冬天,壁炉中的柴火噼里啪啦烤着一年的“尾巴”。董老师教学生调色、描摹,家人朋友拿着吉他弹唱起《广东爱情故事》。今年初夏,董老师还销售“520”限量插花,洋甘菊、小手球和香槟玫瑰,独特的设计风格获得了顾客的好评。“有一次和好友在这里待了许久,老板娘在花园里剪了一把蓝雪花插在我们的桌子上,太美了。”一位正在店中的姑娘回忆道。董老师一心一意经营着樟里中路61 号这家小店。

“在钢筋水泥里被压抑得久了,就要让自己离植物近一点。”董老师又摆弄起身边的蓝雪花。

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门前的巷子越来越热闹。“怕董老师不在,打了电话咨询她是否营业,董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不营业!透过电话,都能感受到她的仙气。”一位远道而来的顾客讲。渐渐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为樟里增添了鲜活的色彩,一声声欢笑和大爷大妈们的闲谈融为和谐的交响乐章。最高兴的要数隔壁的黄大妈了,她做的猪脏粉被越来越多的人夸赞。

上个月,房东老奶奶来这里跟董老师续租,看到董老师把她家装点得越来越好,她感慨这是她这一辈人做不到的审美,又感谢他们愿意来村里创新创业,让村子充满活力。在这间小屋里,我们不仅看到一家“新农村人”辛勤经营的咖啡画室,一家给客人带来温暖、熏陶情怀的咖啡画室,更看到新时代年轻人的活力。

“这里曾经是一片空房子,一位听不懂普通话的老奶奶住在这里。墙上画了红叉,写着‘拆’字。后来,有一家人搬到这里,他们在这里种了花。后来的后来,很多人都来到了这里。”金琪琪和董老师是樟里的缩影。越来越多的新面孔涌入这个平凡的村庄,把笑脸倒映在穿村而过的樟里河中。随着特色文化礼堂、菜菜头动漫产业、樟里汀院摄影、乐也茶室、找稻田等文创企业和文化工作室的落地,樟里成了温州市特色文化旅游村——而其中不少餐厅、摄影馆,都由“新农村人”经营管理,为乡村带来流量,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起了美丽庭院、微型果园,让自家土地里的蔬菜“身价上涨”;海外华侨看见商机,也回国办起了私房菜餐厅。老村庄焕发新活力,乡亲们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

猜你喜欢
画室老师
老鹰画室
儿童画之旅慧智画室随笔
第一批孩子慧智画室随笔
老师,节日快乐!
创意画室
老师的见面礼
科学画室体验记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