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

2023-11-15 18:35杨俊松艾百拉热合曼司友琳庞纪磊
现代食品 2023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蚌埠食品质量

◎ 杨俊松,艾百拉·热合曼,胡 静,司友琳,庞纪磊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在新工科背景下,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将会在长三角地区继续深造和就业,借此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突破口,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1 发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1.1 协同育人策略

为了有效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教学质量,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拓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师工程技术背景知识。同时,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取相关措施,加强高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联合、共同育人,并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践中起到了核心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立了学校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家之间的互相交流机制。例如,与安徽省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合作,有利于政府机关、高校、食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交流,能有效促进校-校、校-企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于社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理念和学科定位,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坚持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特色,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宽口径、厚基础”,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强调“学以致用”。

1.2 协同育人实效

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坚持从实从慎,不断开辟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进行高等工程教育新尝试。随着网络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90%的专业课程均开设了在线课程,其中包括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 门;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1 门。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立项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 项;累计立项的各类教研项目30 余项,其中省级以上教研项目9 项。

2 强化线上线下实践教学

2.1 强化线上教学

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探索实验实践训练内容改革领域,按照食品行业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开展食品理化检验实验实践训练内容改革,找准卓越工程师定位,办出医学院校特色。在新工科背景下,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在网络教育资源发达的现代社会,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线上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远程可视化、便捷操作的教学平台。蚌埠医学院食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了食品工艺、食品理化检验、食品物理性质测定、感官评定等的实践训练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画场景,面对仿真实验仪器、流程、工艺进行操作。虚拟实验的优势在于可以反复进行、实验成本低、操作便捷直观等。

2.2 强化线下教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工学专业,线下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更注重实验实训能力的培养。例如,食品理化分析课程是一门线下教学要求高,以分析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为基础,多学科交叉、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线下实验训练教学需要对食品中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检验。为改革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跨区域实验教学工作需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增加师生交流互动,与其他长三角高校建立信息共享关系,有效培养学生通过课前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对食品生产和过度加工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亚硝酸铵、环胺、多环芳烃等),以及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中含有的重金属、聚氯乙烯单体、多氯联苯等化学性中毒物质进行快速检验的相关知识;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等[2]。新的强化线下教学模式还需和相关实验中心共同解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同时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视线范围之外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掌控、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实验教学翻转课堂支撑系统。按照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线下教学,要求学生查文献及整理以往积累的学习经验来获得本课程所需素材和资料,精选及制作合适的实验视频、动画,制作虚拟实验教学内容,达到强化线下教学的设计目的,并制定合适的控制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有效性评价方案[3]。

3 推进跨区域创新能力培养

3.1 创新平台建设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按照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跨区域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跨区域开放性实验课题研究等形式,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大中型食品企业等部门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建立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针对食品质量与安全实际检测中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可以与长三角其他高校的大型实验仪器进行资源共享,建立仪器共享平台,使学生有机会针对食品市场监管各部门的一些实际问题及科研课题进行检测实验。引导学生根据长三角区域食品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探索性科学研究,培养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2 创新实验建设

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增设设计性、开放性实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发展快、实践性强的学科专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大胆改革并与食品安全形势紧密结合。在实验教学工作中,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程进行优化,增设设计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例如,在食品检测实验中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结合目前食品安全的热点问题(果蔬农药残留、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进行快速检测,使学生能在熟练掌握食品检测原理与技术、熟悉相关国际国内食品标准与法规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

4 优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4.1 实习实训基地遴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实习实训是重要环节[4]。作为非综合性、非工科院校,在长三角大环境下,蚌埠医学院积极探索长三角跨区域协同办学方式,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平台,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拟采取的策略是采用跨区域协同育人办学模式,与长三角区域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办学,构筑工程教育共同体。服务地方,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创一流专业。与长三角企业共同办专业、办基地,协同育人,深化长三角校企合作,达到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蚌埠医学院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时间尚短,校内实习实践场所尚未建设完全,短时间内不能大量购置先进生产设备,重点采用长三角跨区域协同育人模式,开门办学,加强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服务,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质人才。

4.2 实习实训特色凝练

针对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长三角区域注重营养与健康教育的特色[5],安排学生到长三角区域的食品质检中心进行实习,用所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同时,建立一批能满足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长三角区域教学实践基地,有效利用长三角区域各部门单位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专家的实践经验,提高实习质量,使学生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加深对长三角食品行业的了解。通过这一系列的实习,使学生对长三角区域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监管过程、营养与健康情况等有切身的体会,并将知识熟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5 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以上培养实践的探索,蚌埠医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际实施效果显著,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不断输出优秀毕业生进入食品企事业单位成为卓越工程师。在新工科背景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将继续坚持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适应长三角区域社会需求的“知医学、精检测,强质控”高级复合型应用人才。按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蚌埠医学院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采用跨区域协同育人新模式,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长三角区域校-校联合、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主动适应长三角一体化新形势,以长三角区域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组织模式,建立了跨区域交融的新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蚌埠食品质量
解艾兰:食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关于少数民族合唱指挥人才教育培养的调研——以湘赣黔部分地区为例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公务员教育培养链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构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