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襟抱情怀

2023-11-17 11:06钱声广
文史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家国情怀

钱声广

摘 要:《岳阳楼记》的经典之处,在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少时清苦的范仲淹,心中就萌生了忧国忧民的因子。踏入仕途后,他心怀社稷,为国效力,既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又有关心民生的民间佳话。范仲淹以其仁人之心和襟抱情怀赢得后人的传颂。

关键词:划粥断齑;岳阳楼记;家国情怀

记得我初读《岳阳楼记》时只有15岁,距今都有50年了。半個世纪来,它是我喜欢诵读的经典之一。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一篇传世散文。那是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他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作。千百年来该记之所以能流传不朽,不仅在于它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更是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奉献精神;而范仲淹之所以能为后人景仰,乃因其拥有仁人之心和爱民襟抱、家国情怀。

范仲淹,字希文,生于公元989年,幼年丧父,因母亲谢夫人改嫁,曾更名为朱说。他的幼年境况不是很好,10岁才上学,后寄居在僧舍里求学。他夜里读书头晕,就用冷水洗脸;时常吃不饱饭,就用小米煮一锅粥,等冷冻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1]他的一位同学见此情景,便叫家里做了好菜好饭送给他吃,两天过去了,饭菜未动,甚觉奇怪。范仲淹解释道,我的胃肠已经吃惯了稀饭,如果吃了这么好的饭菜,以后怎么去吃稀饭呢?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中的“划粥断齑”,成了特指范仲淹刻苦读书的专用成语。

范仲淹幼时的家境虽已现出窘迫,但继父朱文翰在他唯愿读书、矢志实现人生抱负的道路上,始终提供着坚实的经济支持和精神动力,使他坚定了发奋读书的信念。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22岁的范仲淹辞别故里,来到应天府求学于应天书院。这是一座创建于五代后晋的私学,刚于两年前造舍聚书、招生复学,并获朝廷赐予匾额。继父对范仲淹“既加养育,复勤训导”,使其接受了传统儒教家风的熏染;而少年时代“划粥断齑”“书台夜雨”等的苦读经历,使范仲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2],终至“大通六经”,四年后终举进士,进入了仕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少时的人生疾苦在范仲淹心中埋下了忧国忧民的因子。他做官后,为国效力,既有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更有世人传颂的家国情怀。史书上记载范仲淹一生成就时,更多的是他执掌应天书院授徒讲学、年过半百奔赴战场卫国杀敌和披荆斩棘推进庆历新政的政绩,对他关心民生、惩治官吏的事迹,却少有记载。

前段时间我在研读《岳阳楼记》时,又去翻阅过去自己收集的有关范仲淹的书籍和资料,总想着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故事。一位朋友深有感触地说,读范仲淹,读来读去,总觉得他的一生都在忧,未曾乐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我还是从中读到他的另一面,那就是在他铁面无私的政治生涯中,心里始终深藏着他对百姓的浓浓柔情,在他刚正不阿的秉性中包裹着宽容仁厚的胸襟。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天下大旱,蝗灾蔓延,京东和江淮一带灾情尤其严重。为了安定民心,保持社会稳定,范仲淹奏请朝廷派人视察灾情,救灾民于水火之中。起初,仁宗皇帝还不予理会。范仲淹便犯颜直谏,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皇帝一看范仲淹来硬的了,知道灾情确实非常严峻,便立即下旨派范仲淹去赈灾。[3]

范仲淹奉旨后一刻不停地奔赴灾区,同行中有位没有官职的学生叫富弼。一路行来,所见百姓都是以野草充饥,范仲淹心急如焚,很快制定出调粮救急的方案。有一天,粮食刚刚运到,还不曾发放,竟然被偷盗走两担。范仲淹知道后极为恼怒,下令严查偷盗之人。很快小偷被抓住了,是一位青年汉子。

范仲淹一气之下,正要升堂将偷盗之人治罪时,忽闻公堂外传来一妇人的哭喊声。范仲淹将妇人召进公堂,只见妇人头发花白,不停地磕头说:“大人呀,我儿偷粮实属不该,只是可怜我老妇人无依无靠,只求大人放了我儿,老奴情愿替儿服罪。”立于一旁的富弼看到老妇人哭得哀哀不已,顿生怜悯之心,抬头看了一眼老师,发现恩师已是两眼含泪……后来范仲淹示意将偷粮的青年汉子责打几十大板后放走。他却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范仲淹在史书上留下的是一个不苟言笑的铁面无私形象。他为官时,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皇祐元年(1049年),他调知杭州。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他知道后严词拒绝。范仲淹在参知政事任上,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对那些不作为、乱作为,贪赃枉法之官员一律免职,直至开除公职,不讲情面,不留余地。他还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到全国各地巡视,考察各级官员的德能勤绩廉,凡发现有不称职者,便毫不留情地把他们从官员簿上勾掉。如此雷霆手段,砸了一批官员的铁饭碗,触及了很多家庭的切身利益,引起官场的强烈震荡和惶恐,一时间出现许多诬告范仲淹和“上访”的现象。

有一次,有位官员因为不称职而被罢免,结果一家老小哭哭啼啼涌上公堂,哭诉着求范大人开恩。范仲淹面对这样的哀号,不为所动,坚持罢免了那位官员。此时他的学生富弼已身居要职,恰好又随他同行。此情此景,又让富弼动了恻隐之心。他对范仲淹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惹得全家人伤心痛哭,而你却无动于衷。前番那青年汉子偷粮,老妇人一个人哭,你却眼中含泪,这是为何?”

范仲淹回答说:“青年人偷粮是为了老母亲,老母亲哭是为了儿子的性命。我眼中有泪,是为青年人的孝心,也为老妇人的舐犊之情,所以法外开恩不涉及其他。而官员的履职影响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百姓的生计。我若让不称职的官员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的百姓都在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4]常言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不为群众办事的官员,留待何用?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近日看过的一个小视频,正好讲的也是当官要为民做事的故事。一位下属院长批评一个局长:你坐在官椅上,你作出一个决定,会让很多人受益,也会让很多人遭殃。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世为官九世為牛”,你拿着纳税人的钱不替纳税人办事,来世就得变牛来还苍生的债。这批评在情在理。结果那位坐在官椅上的局长却提醒这位院长:说话办事要注意方式方法,给自己留条后路。没想到院长听后立马甩给他一句硬话:我不当院长,继续当我的医生。遥想当年,范仲淹也曾因犯颜直谏多次被贬谪,同僚梅尧臣作《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了。那承想,范仲淹非但不领情,反而亦作《灵乌赋》回他,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正气。

在那个政坛风云激荡的庆历年间,范仲淹面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没有明哲保身,坐食禄米,而是心系国家,心系天下苍生,提出“十事疏”[5],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提出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等一揽子改革方案,这是需要有勇气和胆略的。无奈这些改革触及了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得罪了一些朝中重臣,在施行中遭到了保守派的极力反对,结果以失败告终。范仲淹被贬为陕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癸卯年清明时节,我回故乡祭祖后去爬了一趟滁州的琅琊山。当年欧阳修因力挺范仲淹实施“庆历新政”而遭构陷,出知滁州。巧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范仲淹的“忧”,欧阳修的“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欧阳修的“乐中隐忧”,为中国士大夫的节操和境界做了最好的注脚。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淬出了穿透古今的星火。

注释:

[1]参见(宋)魏泰:《东轩笔录》:“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2](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传》。事亦见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十《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范文正公神道碑铭》及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之二引《遗事》。

[3](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传》:“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官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侧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

[4](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参政范文正公》:“公为参政,与韩、富二枢并命,锐意天下之事,患诸路监司不才,更用杜杞、张温之辈。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文事公,谓公曰:六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5](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一十四《范仲淹列传》。“十事”为明黜踏、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作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家国情怀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拥有一种“超能力”
《岳阳楼记》接受史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岳阳楼记》英译本译者风格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