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化路径探析

2023-11-26 08:37药飞飞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灌输话语中医药

药飞飞,梁 艳

(1.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生命健康领域的竞争性日趋增强,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医药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中医药振兴已迫在眉睫。实现中医药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要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德才兼备之人,思政课程是关键课程。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政课发展阶段性成果显著,但这些成果仍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切身需求间存在差距,需以科学理论为指引,从实践角度探索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的新路径。

1 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化的学理基础

思政课解决的是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价值取向,但要解决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化这一实践问题,首先要找到实践的思想动力和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要以以下相关理论为指导。

1.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经过列宁同志的阐述得以完善和成熟,呈现出如今成体系、合规律的灌输理论。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列宁所主张的“灌输”并非是带有“强制”色彩的灌输及工人阶级完全被动的接受,而是强调在理论传递者及工人阶级双向互动中提高工人阶级的认知水平、强化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在具体实践途径中即通过知识学习、理论宣传、原则解释等思想工作来实现。按此种理论逻辑,思政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活动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始终作为理论旗帜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思政课教学必须创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提高灌输水平和技巧,避免使用“教条式”、“填鸭式”等灌输式方法工作,以扩大主流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共识,唤起学生“自觉”意识,帮助学生由“真学”到“真懂”到“真信”再到“真用”。

1.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源自接受美学,即美学视阈下的接受理论,由德国的理论家姚斯最先提出,他认为每个作品在未被阅读时,只能算是个半成品。接受美学选择将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放到由读者组成的社会交往平台,而后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接受美学把文学作品的生命力从创造过程延伸到接受过程,此过程使作品的生命创造由作者单独完成变成作者与读者合作完成。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活动是文学创作的必要过程,认为读者具备主客体双重身份,且在研究文学作品时主张重视发挥读者的主动参与性,这一形式与思政课教学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极为类似。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一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指接受者根据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对象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外、外化等,是由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2]。通过有效的接受过程,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就可以被接受主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转化的创新路径

在前期调查研究分析“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的基础上,以发挥师生双主体作用为根本,结合中医药高职院校的特色,借助相关基础理论从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载体、教学话语方式3 个角度分析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的创新路径。

2.1 实现教学话语内容兼顾学理性大众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为了保证思政课教学话语传递内容的政治性、政策性、权威性、标准化不被动摇,就要站稳意识形态主阵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维护精英话语内容有效传播。然而当前话语传递内容上呈现出“文本化”倾向,“文本化”倾向中所传递的内容属于精英话语内容,易使人产生枯燥乏味感,而丧失对大众的吸引力,相反日常用语因其内容更贴近大众实际生活、表达更加朗朗上口、情感更加风趣幽默等特色而广为流传。思政课教学话语成效的明显提升,需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在核心及灵魂上与教学话语目标及理论基础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学生所熟悉、所认同的大众文化话语来进行教育。

首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能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遵循,是人们武装头脑、统一意志、凝聚信仰的理性基石,亦是我们党和国家乃至这个时代的精神标识。在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中要时刻传递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用该理论润化人心、启迪智慧。其次,恰当运用“大众化”语言形式不能少。“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通俗化”,即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应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用贴合中医药高职学生知识水平、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晦涩的学理性问题。在思政课教学话语大众化转化中,要明确“变”与“不变”的关系,以防由“通俗化”滑向“庸俗化”。正如马克思所言,“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如在解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群众路线”时,可以有效借助“红军菩萨- 龙思泉”、屠呦呦、钟南山等耳熟能详的中医药人物故事来阐述,让学生深刻感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真理的力量,真切体悟中医药事业的光辉和伟大。

2.2 推动教学话语载体朝着多元化迈进

依照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逻辑,在思政课教学中要提高“灌输”水平和技巧,真正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在此过程中要加强推动教学话语载体的多元化运用,用好交流谈心类载体,拓展社会实践载体,善用互联网络载体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其一,用好交流谈心类载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道德形成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情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而高效、富有真情的交谈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形成正向的榜样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实现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说得出道德原则,做得出合道德的行为。因此,要善于分析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盲点”“痛点”,疏导学生的认知情绪和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结合课中实施情况及反馈对部分学生进行“点对点”交流和沟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其二,拓展社会实践载体。高效的实践活动是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内化的有效途径,但大多数学校没有自己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通常流于形式,实践课一般均在教室进行,形式单一,效果较差。发挥思政课教学话语的作用,要抓牢“第一课堂”夯实基础,更要借助“第二课堂”升华知识、用好“第三课堂”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知,在实践中反思,最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认知。如学生可进行社会实践调研,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对医疗、医保、医药等领域的调研和国家间横向比较,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给人民生活、人民健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其三,善用互联网络载体。当今时代的标志性符号是“互联网+”,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互联网+”时代,认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力,牢牢站稳网络阵地、掌控好网络话语权,让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有生气”和“有底气”。在教学话语表达和教学手段运用上,要体现出“深刻性”“新颖性”,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新名词、新观点、新元素引起学生共鸣;要敢于尝试把各种新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去,如整合“三微一端”等新媒体工具,搭建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库,构建脉络清晰的中医历史、精选典型中医药社会热点案例、布局经典中医药楷模感人事迹,作为“五史”教育的传统资源。

2.3 促进教学话语方式向互动融合转变

按照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以及在2009 年国家中医药局颁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中所指的“以人为本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一观点,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根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高效的互动融合代替“独白化”自说自话,实现师生思想的有效对接和沟通。

首先,以了解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两点”为基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要想使思政课教学话语转化呈现出实际效果,应该要将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内容、接受载体有机融合,尤其是不可忽视接受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备学生”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讲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已明确上课前务必了解学生的“两点”,即痛点和堵点,所谓的痛点和堵点主要指学生本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包括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教师在教材话语转教学话语中要紧密贴合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情感现状,调整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教学话语内容等。其次,以唤醒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为抓手。激活感官刺激,促使感官同频共振。丹尼尔·贝尔指出:“主流话语是视觉。音响和画面(特别是后者)构成了美学,指导着观众。………当代风尚的本质是渴求行动,寻求新奇,欲求感官刺激”[4]。在课堂教学形式中教师可通过采用提问法、课堂讨论法、翻转课堂、随堂测试等方法,让思政课堂变成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唤醒休眠知识,重构已有认知结构。思政课教师需帮助学生对各种知识进行甄别,对错误的知识进行剔除,对现有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培育情感认同,引发思想意识共识。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5]。因此,思政教师在教学话语转化中要带有充沛的情感,寻找与学生共情的契合点,调控好课堂情绪氛围,形成情感势能,用激情、真情、温情来影响、感染、温暖学生,促使学生真正体会真实生活,实现共情。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基于中医药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要实现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有效转化,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学生具体实际以及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助推学生坚定中医药文化价值自信,厚植学生献身中医药事业情怀。

猜你喜欢
灌输话语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