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况与思考

2023-11-26 08:37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李 夏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科技成果转化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研的国家使命要求科研必须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国家建设、地方建设和科技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则需从体制、机制、发展战略方面均要思考,而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高职院校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目前已经基本建成现代职教体系,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增强,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重点在于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企业。作为一种独立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在服务脱贫攻坚方向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职业教育还拓展了自身功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样兼具使命,要主动发挥促进经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展历程

1978~1987 年,《技术合同法》出台以前摸索阶段: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摸索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试探性地允许科技人员兼职,甚至支持科技人员兴办民营科技企业;改革应用开发类国家科研机构,促其走向市场;开始试行技术有偿转让,探索推动技术市场发展。

1987-1996 年,从《技术合同法》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87 年6 月23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 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开始实施“四技合同”认定登记;实施科技计划,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立技术交易所,发展技术市场。国家一步步朝着科技成果转化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1996~2015 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并贯彻实施:1996 年5 月15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家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开发类科技机构转化为企业、风险投资、技术转移行动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工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2015 年,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6 年6月1 号开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行动方案、国家技术体系的建设方案,开展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的探索。

从法规角度讲,2016 年国家颁布《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法>若干规定》,赋予了高校、院所以成果转化的自主决定权,保障了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定价方式,提高了科技成果完成人员的奖励和酬金比例,确认了离岗创业、在岗创业、返岗聘任等制度的合法性。

2016 年国家还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行动方案》,提出要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基地,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等关键措施。相关文件赋予了高校、院所以成果转化的自主决定权,保障了市场化的科技成果定价方式,提高了科技成果完成人员的奖励和酬金比例,确认了离岗创业、在岗创业、返岗聘任等制度的合法性。

2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

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教育部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已经全面覆盖国民经济领域,达到1300 多个,可以说,从产业到专业以及人才培养,这三个重要内容已经形成闭环,全面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从2012 年开始,职业教育根据产业结构变化淘汰、升级、新增相关专业比例达到70%。职业院校每年为社会培养1000 万左右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在数量上,质量上都是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

职业教育在服务脱贫攻坚中贡献自身力量。2012 年就开展了东西部合作、东中部与川藏对口帮扶工作,2016-2017 年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落实东西部职业教育对口扶持工作。教育部数据显示,2013-2020 年,有800 多万贫困家庭学生、2000多万人次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有力的提升了劳动力素质。

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也是党对职业教育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回顾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管在什么发展阶段,坚持服务国家与保障民生始终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体现在了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

3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存在问题

多数高职院校的由来与中职院校、职业高中、成人院校的转制升格有关,之前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之下能够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较容易忽视科研工作,特别是科研转化工作。

3.1 学院科研转化的工作保障问题

从科学角度来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政策长期的支持才有可能有进展。目前来看,多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均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支持力度有限。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仅有25%的高职院校建立了专职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机构明确工作,这严重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开展。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仅把科研反哺教学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评价标准和激励政策等配套制度支撑。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的相关制度不健全使得转教师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内容以及核心要求,开展步骤等,既不懂如何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更加无法预期转化后可以获得的收益,导致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

高职院校普遍忽视知识产权管理队伍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岗位或者科研管理岗位转岗而来,科研转化的意识和知识较为缺乏。

3.2 教师科研转化意识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受长期教学理念影响,一般认为教学是主要工作,本身就对科研工作不擅长,兴趣不高,并且普遍认为科研和教学互不相容,承担了教学工作量的情况下,科研就是一种负担,可做可不做,甚至不愿做,制约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教师评价制度中对于科研转化的内容也较少涉及,更加剧了广大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缺乏。科研工作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多数学院会以“成果论英雄”,教师也因科研成果转到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且工作量难以计算并得到认定,所以也不愿意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3.3 科研成果转化资源问题

科研成果数量不足制约转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量的科研成果,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整体实力偏弱、科研平台不多、科研设备设施不足等实际情况,能够开展科研的教师有限,科研成果数量不多。而且多数教师对于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发展的认识不足,在科研选题上容易出现不切实际、缺乏新意、缺乏市场意识、忽视应用和对策性研究等现象,导致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价值不高。

4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的思考

4.1 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保障工作,培育科研成果转化意识

a)完善“科教融合”的科研工作理念。教学是院校的核心工作,所有工作应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研工作也不例外,必须深入考虑科研工作如何支撑教学工作。“科教融合”的科研工作理念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相互融合,通过理念营造,制度设计,引导教师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支撑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b)强调“党建”和“业务”的协同建设。明确党的领导地位,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业务工作为链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带动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创新科研管理与产业服务的实施举措,确保“面向产业服务的成果转化工作”和“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科研育人工作”有效实现“双轮驱动”。

c)建立健全院校科研转化的制度以及机构、人员。围绕院校发展目标,制定符合院校特点的科研转化制度。成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专门机构,健全机构职能,根据成果类型和转化方向,分别配置专职人员并有效培训,提升科研素质,多方合力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面向不同领域进行相应的转化。

同时优化绩效管理、科技奖励、教学质量评选等相关制度规定,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产出科研成果。通过评选标准来引导教师注重教学研究,注重将教学 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等转化应用到教育教学和 人才培养中,并逐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合二为一。

4.2 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意识

通过榜样作用以及评价机制的引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重视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通过科研能力培训帮助教师形成对科研的正确认识,使其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科研源于教学实践又反哺于教学实践,从而提高其科研积极性,为科研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4.3 积极引企入校,引导科研落地

协同创新是政府、企业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有机体的自身优势,发挥各自特长。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搭建合作平台,保证供需信息畅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岗位,学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其次,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益。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牵手企业、对接产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加快产业更新,推动转型升级。最后,企业不仅可以为高校提供研发环境和研究指南, 增强高校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还可作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合作伙伴,为科研成果在行业领域创建推广平台,拓宽转化渠道,加速科研成果的生产运用和转移转化。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协同创新机制,可充分协同各方,发挥各自所长,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

高职院校不同于科研机构和本科院校,在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缺乏优势,在高精尖技术研发方面短时间内也难以超赶,但在服务周边中小企业的应用技术研发方面却拥有自身先天优势,只有发挥所长,弃之所短,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才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科研成果科技成果
科研成果转化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我校召开科研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