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构建
——以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为例

2023-12-06 01:15睿,胡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0期
关键词:社科文科中医药

陈 睿,胡 真

(湖北中医药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引言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这就要求高校既要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科专业人才,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以文化人”。因此,新文科建设对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验实践环节等提出了新挑战[1],同时也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指明了新方向,为人文社科专业发展确立了新目标。

目前国内关于新文科的研究集中在从宏观层面探讨其对文科教育的影响[2],较少关注新文科建设对中医院校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尤其缺乏关注新文科建设如何引领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育人这一传统薄弱环节的改革创新。本研究结合湖北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该领域的改革探索和成效,就如何发挥新文科在促进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进行探讨,以期为同类院校人文社科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参考。

一、新文科背景下人文社科教育对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强化使命担当

专业人才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院校需要培养既具备扎实医术又拥有高尚人文情怀的中医药人才。新文科强调专业人才培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要适合中国教育实情[3]。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学科特色,扩展传统文科建设领域,重塑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专业知识的跨学科融合、专业人才的协同培养。

(二)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新时代的“健康中国”战略对医疗行业提出了新要求,医疗行业要从以“病”为中心的旧模式向以“人”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中医药学科发展变革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需要人文社科提供智力和文化上的支持。因此,中医药院校要抓住新文科建设的机遇,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做出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改革。

(三)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中医一直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中医学兼具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属性,蕴含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应赋予人文社科教育新内涵,将人文社科教育的实践意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弘扬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二、新文科建设对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的新要求

新文科建设强调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面临新的要求。

(一)新理念

新文科建设要求将人文实践教学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体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可塑性和创新性。因此要鼓励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4]。中医药院校的人文社科教育尤其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协调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融互通,打通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实习实训各环节间的断点和堵点。因此,中医药院校应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新文科建设理念同频共振,弥补人才培养短板。

(二)新体系

新文科建设要求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人文社科领域不同专业间的知识关联性较强,学生最终也要在实践中运用多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应把握当下社会需求,考虑学科融合,内容分配主次分明,教学环节联系严密;评价机制要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克服传统文科教育“纸上谈兵”的缺点。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解决综合性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新师资

新文科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理解新理念的师资队伍。其中,实验技术人员既要能管理新体系下的实验室,又要会设计新的实验教学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研究;专业教师既要懂得如何利用教学新平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

三、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新文科背景下,现阶段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建设理念陈旧

人文社科实践教学的地位长期未得到重视,建设理念陈旧落后。中医药院校在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改革中,普遍以临床教育教学为主。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传统医学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中医实践教学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5],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以自主学习为主导,融经典研读案例分析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6],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二段三步递进法”实践教学模式[7]。而中医药院校对人文社科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则往往不够深入,导致整体规划不明确,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投入不稳定。人文社科教育围绕“一本书”进行,通过阶段性的假期实习、毕业实习活动象征性完成实践环节,缺乏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得感不高。因此,建设理念的创新突破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首要前提。

(二)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系统

传统文科教学忽视了跨学科交叉,缺乏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导致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不系统。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实践学时偏少,实验课程内容不足,授课不系统,要求不规范,对教学新技术引入迟缓。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难以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效互动,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完成专业知识建构。尤其是医学类专业缺少涵盖跨学科知识、促进综合素养提升的实验课程,现有实践教学内容单一、缺乏专业性、挑战性、新颖性、趣味性,体现不同专业特色的“中医药+人文”实验项目开发不充分。单调的教学形式和片面的教学内容弱化了实践教学在现有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无法满足新文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融合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要义。

(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滞后

现有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滞后,同新文科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匹配。作为人文社科教育的物质基础,近几年,随着整体投入的持续增长,文科实验室进入发展“快车道”,缩小了与理工科实验室的整体差距。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类实验室总体水平不高,实力不强,缺乏高级别重点实验室项目依托,设备更新换代慢,整体规模小,教学效果差。并且,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验室普遍缺乏顶层设计,基本以二级学院为建设和管理主体,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实验室建设利用率低、重复性高、无明显专业特色。在实验室管理上使用门槛高、开放率低,难以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教研需求。因此,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与时俱进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保障。

(四)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师资队伍水平是新文科背景下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最大瓶颈。人文社科类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与理工类实验室相比,人文社科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人数配置严重不足,整体专业素质偏低,且因实践教学工作量偏少,往往被安排身兼数职,个人精力难以聚焦本职工作。此外,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路径单一、政策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职级晋升和学历提升处于弱势地位等固有问题也削弱了人文社科类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制约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因此,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是在新文科背景下构建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破局之道。

四、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坚持融合发展理念

实践教学是传统文科教育的薄弱环节。新文科建设强调形成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交叉学科教育、实习实践教育等彼此衔接的人才培养过程,注重以实践教学为依托,引入相近学科的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

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突出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互补,加强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重视隐性知识、交叉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传授,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启迪中医哲学思维、体悟使命担当。

人文教育是中医教育的本质要求。中医药院校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学科间融合,重点在于中医学与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中医教育既是成“才”教育,更是成“人”教育,学生需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情操;中医教育既是“专才”教育,更是“通才”教育,学生不但要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还要熟悉中医药文化知识,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中医教育既是“知识”教育,更是“能力”培养,学生不仅应具备完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守经达权的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实践环境。

(二)构建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是新教育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新体系的中心和主体。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人文社科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优势。体系创新要以学生专业综合素养提升为导向,培养学生中医药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可围绕以下三个环节构建,时间上独立交叉,目标上相辅相成。

1.创新实验教学课程。只有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教学课程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医大家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湖北中医药大学在创新实验教学课程方面注重树立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转变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成果评价体系。在内容安排上强调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相互渗透,注意融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医学人文知识,例如,“中医哲学基础”“中医文化学”“医学伦理学”“医古文”“汉语言文学”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积极开设医学人文类创新性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大力推广建构主义教学法,通过团队学习、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人文关怀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组织形式上重视多学科、跨学科的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在评价体系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侧重形成性评价,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进步。

2.深化校园实践活动。中医药院校应强调隐性教育,充分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内设有大量校风校训碑文、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展示长廊、中医药历代名医名师雕塑、中医药植物园、博物馆、标本馆等,拥有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通过开设中医药专家论坛、国学讲坛等专家讲座,让学生能面对面感受名医大师的言传身教;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普通话宣传推广周”“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级和国家级竞赛及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提升综合素养。校园实践活动将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专家教学和同伴教学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完善人文社科思维体系。

3.拓展校外实习实训活动。中医药院校应以临床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实习—就业”互惠模式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运用中医思维解决实际病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中医传承能力。湖北中医药大学注重在临床实训和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人文社科课程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环节中主动提升中医职业素养、沟通技巧、人文关怀、医事纠纷等职业技能,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从医学人文视角看待病患,帮助其树立以人为本的医德医风。

(三)强化多方保障

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社科实验平台的顶层设计,既考虑学科专业共性,推动“中医药+人文社科”学科间的融合,也要尊重人文社科类专业自身的独特性,从多方面予以保障。

1.管理体制保障。院校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应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综合素养提升为导向”的理念构建相互协调、彼此分工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在学校层面成立人文社科实验室管理中心,负责在全校范围内协调实践教学资源,以及主导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训活动。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和实验教学活动则由学院主导。

2.平台建设保障。近年来,湖北中医药大学着力建设能覆盖全校的菜单式、模块化、通用型综合实验平台,以促进学科融合。如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综合实训中心、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心理测评中心等。学校集中使用有限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低端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质量和规模化效益。学校还努力扩大实验平台面向全校学生的开放能力,满足新文科背景下各专业师生日益增长的教研需求,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落实到学科融合实验平台上。学院层面则侧重建设管理更具专业特色、不便对外开放的实验室,如模拟法庭、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产教融合实验平台上。

3.人才保障。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必须具备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点。学校需拓宽实践教学师资渠道,建立由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临床医师组成的综合教学团队,以便发挥其各自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独特作用。学校应有效引导专任教师更多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联系,提升实践教学整体水平。例如,湖北中医药大学通过推广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使专任教师尽早引领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通过推广“床边带教”制度,让学生在临床实习中既能增强动手能力,又能切身感悟医学人文关怀。实验技术人员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学校应努力提升人员质量,确保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学历层次符合专业发展的长远需求。强化对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引导,将其与专任教师一同纳入学校的教师发展培训体系中。学校还需持续加大对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人员的激励和考核力度,鼓励专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将更多精力投入实践教学和研究中,让更多教师参与实验室建设过程。

4.质量评价保障。中医药院校在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摒弃功利性导向,坚持从专业学科长远发展的角度评价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果和成效。湖北中医药大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以形成性评价为核心的课程考核体系,规范的临床实习实训体系,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就业质量监控体系,为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改进提供了充分的反馈和依据。

结语

新文科建设理念对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医药人的重要使命。以张伯礼院士为代表的中医药人在新冠病毒感染大考面前交出了高分答卷,正是中医药人秉承“精诚仁和、以人为本”的精神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有力例证,为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榜样和参照。在新文科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应以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创新为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文社科实践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从管理体制、平台建设、人才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予以保障,在构建人文社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坚持融合发展理念,优化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深化拓展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外实习实训活动。以彼此衔接的实践平台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培养具备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新一代中医药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社科文科中医药
社科成果展示
社科成果展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社科成果展示
豆文科作品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孙文科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