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与文艺的相互作用

2023-12-12 06:13◆路
长江文艺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文艺精神

◆路 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新时代党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党的文化建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其重要内涵包括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建设文化强国的内涵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更加明确,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中华文明蕴含的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独特而宝贵。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文艺所置身的中华文明历史与当下的壮阔背景。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生活实践的物化体现,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人民的,也是民族的;既是社会的,也是自然山川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与文艺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生生不息。它的突出特征反映了中华文明与文艺的源泉血脉、发展动力的紧密关系,始终促进文艺的吸收融合、开放创新,也造就了文艺的社会作用、方向理想,始终激励文艺统一于祖国和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与文艺的联系互动中认识文艺的发展、作用,文艺与文明的相互影响,对文艺视野和现代文明建设都是积极的拓展。

一、中国文艺的发生发展、变化提升始终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息息相关

文艺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推动和需求,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世代延续的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创造总和。物质、文化和社会的文明又是相互融合的,物质里有文化,文化里有物质,长城、故宫、丝绸、陶瓷的建造生产里都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规制,中国特有的丝竹音乐、书法、水墨、壁画、诗歌等艺术创作都要依托特有的物质材料,物质是艺术的媒介,社会文明的道德、礼仪、制度也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从物质文化联系的整体视角认识和继承发展中华文明,才能确保其连续性的完整全面。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是历史与现实、实践创造与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进步过程。近百年出现的中国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实践发展,中国文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也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创造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学说、中国现代文化的丰富创造,都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在构成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主流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坚持这种连续性,无疑要更重视文化的时代发展性、文化在当下的进步性,并且坚持多样性中的统一。

中华文明又是全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是多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和资源。多民族的文化创造和中原文化的历史悠久与进步,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壮美和优美、辽阔和精微。多民族的文化创造构成中华文明的多元统一、融合凝聚,而且成为世界多样性中独特的文化样式,也带来现代化发展中更多样的范式,民族性和世界性、现代性更丰富的连接,以及文艺创作中更多样的形式。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是民族文化与现代性联系的过程。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最核心的是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每一时代的民族精神都有新的时代内涵,民族精神向中国精神的发展,是一种从千年自强不息到当代民族复兴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是对中华文明连续性核心内涵的继承。

文艺所坚持的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一定是广泛的、多样的和现代性的文明连续性,包括了物质、社会、文化的全面文明,也包括了文化的多样性,是多民族、多样态、多形式、多风格的体现,特别是表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发展,比如物质生产中宝贵的中国精神、深厚的人的内容,劳动者的情感、智慧等人的内心参与。电影《守岛人》中主人公32 年的艰苦守岛折射了海上经济繁荣背后普通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倾力付出,不负国家托付的忠诚精神。《隐入尘烟》中的夫妻劳作建房浸透了说不尽的生活辛酸。文艺在表现物质文明的成就光彩,汲取物质文明的视觉触动时,一定要重视其中人的因素,人的内心与情感。物质文明不是单纯孤立的,而是包括了建筑中体现的风情,人与自然的和谐,舒适与天然的统一等等。坚持广泛和多样,连续性才有全面保障。对文艺而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就是文艺的源流血脉。

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体现了鲜明的社会功能,即文明创造的首要作用是对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价值意义

统一性表现了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体,汉族本身也经历过不同的民族融合,共同的地域、市场、货币、文字成为多元统一的基础,不断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促进了多元统一的发展。而统一性的核心是爱国爱家精神。从古至今,爱国主义始终是培育和凝聚中华儿女的中华文明崇高精神;同时,在历代官方和主流思想中又贯穿了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爱祖国和爱人民、爱家园始终统一在一起。孟子说:“民为本,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成为许多开明君主的治国思想资源。《尚书》说得更深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稳定了,国家才安宁,也是最早把爱国与爱民统一起来的思想。从屈原到李白、杜甫、白居易,以至无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牺牲的志士仁人,他们的忧国之心都与忧民情怀连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和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完整统一在一起。有史以来,这种爱国爱民相统一的精神文化在中国文艺中有大量艺术反映,产生过诸如《离骚》、“三吏”、“三别”等众多令人难忘的经典名作。在表现和发展中华文明中,文艺应该更重视描写与祖国和人民相联系的爱国主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对生活的反映才能更全面深入,给人启迪,歌颂美好,直面矛盾,也批评丑恶,才容易从内心凝聚人们于爱国主义的统一性中。

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另一突出特征,并反映另一重大社会功能,即中华文明对社会和谐、世界发展的贡献。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论语》),“用”即是文明的功能,“和”则是这种功能的指向、内容,完整说明了秩序文明的和平内涵,以及它对调节身份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意义。“和”的思想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有大量体现,主要体现的是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性哲学思考。如“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别样而统一;还有至今已成为民谚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体现“和”对于人类成功的决定性意义。“和”的内涵不是不斗、不仇、不对立,不是人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了人的情感态度,因而是有机的融合组合,使不同关系在一起产生更大更好的效应;不仅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深深影响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处理。汉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都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生命中物质与心灵的平衡调整,都得益于此。中华文明和平性特征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平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深入人心的潜在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特点。从它的原生本义到现代发展,和平共处、和合共生,都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

三、中华文明的生命活力在于其持续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长河奔流不息,历史沿途不断融入多样文化、外来文化,拓展出新的创造发展。文化出新总是与包容性联系在一起,这种包容首先来源于民族融合生存的社会基础,生活融合带来文明融合。魏晋时期出现南北民族大融合,带来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大量吸收,生产文明、文化艺术因此而繁荣;同时佛教传入,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堪称深远的文化融合,由佛教文化带来石窟艺术、音乐艺术、诗论创新的文艺大繁荣,刘勰、皎然、司空图、严羽等人深度融合佛理的文艺批评名作纷纷产生。佛教在儒学作为社会和文化主流的中国古代长期扎根,并对社会治理和艺术创作发挥重大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这种包容的内涵是中华文明对有利于社会生活的文化的尊重。包容性也来自中华文明自身的丰富创造力。古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虽渐成以儒家精神为正统,但道家、法家等思想学派因其独到的创造性而成为儒家的参照,儒道互补在古代文化中也是一个主要趋势,这在古代文艺发展中表现极为明显。儒家追求的文艺经国济世精神,道家对精神自由和文艺内部规律的精妙发掘,是对文艺家和文艺创作同样影响深远的文化思想。老庄、《周易》等文化学说独辟蹊径的独创性和对人的世界的探索覆盖,是它们长期存世于中华文明的主要原因,而人们永远对单一文化的不满足,对文化多样性的天然渴望,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广泛社会基础。

文化创新总与社会变革相关。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新变,发端于对两汉独尊儒术的变革。元代的统一与民族融合也是一次社会转折,带来新的文学形式——元曲的兴盛。明中叶,沿海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成长,带来文学形式又一次大的转变,以戏曲和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从艺术末流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小说理论出现了以金圣叹评点为代表的第一个高潮,《牡丹亭》《红楼梦》等戏曲、小说和小说理论共同构成中国文艺走向现代的开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发展在文化上也正在面临理论创新、艺术创新的机遇,中国综合国力的崛起,对中国文化主体性、创造性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

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创新同样与社会机制密切相关,在一定意义上,创新首先是对原有体制机制的一种突破。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秘密协议,深圳现代化的崛起,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大批IT 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在对计划体制的突破中形成的。民间自由形态中的人民实践有着无限的创造活力,只要有法治健全的环境,就能不断释放新的好的创造。歌曲《罗刹海市》的爆火,就是新媒体环境下创作者与大众的合力创造,是痛彻的的生活感受与文化艺术积累、古典文学和民间音乐曲艺的化用创造、美刺褒贬和诙谐愤书的警世风格、歌曲的民间性和新媒体场的自由性、自媒体共鸣传播的指数级裂变效应共同创造的文艺现象,是创作自由机制与诗言志传统的结合,典型地反映了文艺创造力与环境机制的鱼水关系,社会主义本身始终具有多样的经济文化生产形式,水美鱼肥,至纯无鱼。

四、重视、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不仅是解释,更重要的是发展,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艺有着独特的作用

文艺表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作用,首先在于它要表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百年来,伴随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文艺的人民性逐步全面体现,而要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人民性的精神仍然要不断深化和扩大,包括提升艺术质量、扩大文艺表现范围,特别是要把更普遍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表现于创作之中。这种共同价值与文艺有天然的紧密联系,文艺的核心价值在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常常与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从“诗言志”开始,一直到近现代的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两千多年,千姿百态,始终不失追求正义的传统,更多地、艺术地表现这种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文艺的人民性,体现中国特色和世界性的统一。

文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要代表世界先进的物质文化。古代中国的发展总是体现着物质文化综合水平的融合统一,技术、财富、文化的文明水平形成中华民族对内对外的吸引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是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史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艺也需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和精神文化关系的基本问题,用文艺对社会的反映、激励和熏陶作用,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发挥力量。物质生产、市场经济中的文化水平,包含了科学、技艺、法治、人的情感、责任和心意,很多世界大企业家的经营思想都贯穿了文化的因素,文化增强了经济中的法治、公益、公平等精神内涵。

同时,文艺要表现出更多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和精神高度,促进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重要指标,包括理想追求、道德文明、审美素养等,不是对精神财富物化的占有,而是人的内心世界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更多的精神远见和深见。文艺在这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要用好作品帮助人们认识什么是美善,什么是丑恶,什么是真美,什么是假美,要用真情动人的创作增加文艺对美的公信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艺应该充分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创造。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地反映新的时代、新的经济文化,是题中应有之意。这种反映不是简单的、宏大的观念,而是要描写一个个生动独特的人,写出人的精神、现代性的精神,包括科学精神、法治精神、艺术精神。用人的故事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创造和对世界的贡献,包括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的创造,也包括文艺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以现代化的物质文化为媒介的文艺发展。也用文艺的独特艺术视角、艺术方式表现时代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表现必须是多样性的表现,多样性始终是现代性、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文艺精神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1942,文艺之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拿出精神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