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施

2023-12-18 13:41顾鹏程张云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7期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理论

顾鹏程,张云华,张 震

(安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干预及影响程度也越来越高。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生态功能退化等一系列现象促使人类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探索如何把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则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2]。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应运而生。全国各大院校特别是农林院校相继开设“生态经济学”相关课程[3],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深入理解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运行机制,懂得运用课程理论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开展相关工作。此外,让学习者充分认识学习“生态经济学”的重要性,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与途径。

我国大学培养体系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约20余年,作为生态学专业、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生态经济学”课程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显著的发展[4]。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程特点,从以下方面对“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革新展开论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为导向,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以“生态经济学”教学基本情况为例,与实际生态经济现象相结合,丰富教学案例;构建全面教学评价体系,丰富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一、课程现状

(一)课程理论性强

“生态经济学”具有边缘科学的性质。作为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进而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5]。其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涉及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特征、生态经济功能理论、生态产业理论、生态消费理论及生态经济市场理论等。显而易见,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同时,课程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和经济模型等。农林院校理工科学生相关人文学科基础(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对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他们而言,学会并学好这门课程难度较大,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更是难上加难。

(二)课程整体受重视程度不高

“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较新的课程,大部分高校将本课程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学时设置为24学时。但是由于学生相关理论基础薄弱,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广,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课程授课不全面、不透彻等现象[5]。

(三)案例引入形式不够恰当

由于课程性质和学生基础薄弱等问题,导致教与学等方面出现难点:一方面,部分教师在备课和讲授理论知识时,没有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案例,会导致讲解案例时课堂效果降低;另一方面,选用课本所引用的案例相对陈旧,大多数都是国外案例,缺乏国内外生态经济原理与方法相关案例[6]。生态农业理论里引用的桑基鱼塘模型、循环农业模型等在其他课程如“农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设计”中反复使用,这一现象会影响结合案例引入。生态经济功能理论中关于稻田生态系统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分析案例涉及“稻—蟹—鳅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阐述不系统、不全面,仅仅以大段的文字出现,没有结合图片形式阐述。

(四)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基本特征及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课程,理论性强,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学生缺乏感性体验,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兴趣不浓厚。

(五)课程考核体系不立体、不丰富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学好本门课程,不仅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更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如今,该课程评价体系仍然依靠传统的考核体系(期末考试和平时出勤情况两部分)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优劣。其中,期末考试题目以概念和理论知识为主,不够多元化,学生为了拿高分,考前死记硬背,突击复习。另外,尽管学生出勤率较高,但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学习效果欠佳。目前这种考核体系不立体、不丰富,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的诉求背道而驰。

二、“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施

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存在的课程理论性强、课程整体不受重视、案例引入形式不够恰当、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体系不立体、不丰富等现状,本文结合农林院校特色,从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探索改善教学效果、实现“生态经济学”课程高质量教与学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革新

针对该课程理论性强、案例引入形式不够恰当等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革新。

1.重视启发式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的以书本为主、照本宣科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在“生态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上进行的探索和尝试。课前认真更新教学课件和相关教学要素(图片、案例等),在图片和案例选取上,要凸显内容的科学性,又要紧跟热点话题和前沿动态。课堂中精心设计提问环节,将提问、引导、互动、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互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课中“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总结研判能力。以绪论中介绍生态经济学产生的背景为例,以问题导入为切入点,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不断进步,它将会带来什么”的问题,从历史角度,展示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图片,简要阐述人类以群体(原始群)的形式捕鱼打猎、伐木造房等一系列活动。引入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在人类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慢慢出现。紧接着,结合图片和动图阐述,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兴起,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生态经济问题接踵而至,由此影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持续平衡”的开放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学”课程应运而生,再次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针对现有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态,应充分利用或创建多种网络媒体教学资源,加快改变“生态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利用和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互动开放式的网络课程,打开“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新局面。一方面,结合网络相关影像资料加深学生理解,如介绍“双碳”理论在“生态林业”中的应用[7],结合案例和数据统计引出核心观点,播放有关“双碳”理论新闻的视频,针对新闻中的观点再次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双碳”理论在“生态林业”中的应用及如何开展生态林业补偿标准的计算。另一方面,建立“生态经济学”超星学习通平台(见图1,网址为:https://mooc1-1.chaoxing.com/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14514520&clazzid=31809 650&edit=true&v=0&cpi=120455692&pageHeader=0),利用学习通平台统计、通知、讨论等功能促进学生学习互动、互助交流,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图1 超星学习通平台上“生态经济学”课程首页截图

(二)实践教学探索

在前期的教学中发现,由于“生态经济学”所涉及知识点杂而多,纯理论学习往往是乏味无趣的,尤其是生态经济系统理论和生态经济功能理论,学生难以将众多的知识点相互关联起来,想要熟练掌握就更难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将增设课内实践环节。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搜集有关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共同性及人类社会经济对其的适应性等,分析总结其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现状及应用案例,再以小组形式讨论相关案例或调研报告。讲授生态经济功能理论中的价值流时,结合理论知识,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同一地区不同价值形态开展调研(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通过实践调研进一步明确价值形态之间的关系和区别。鼓励学生深入生态工业园区亲身学习体验种养复合系统模式,参观“美丽乡村”“耕地生态补偿”等典型试点区。通过开展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邀请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相关教师开展经济学相关科研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本学科有关生态产业和绿色科技创新相关科研讲座与报告。及时了解该学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呼应,进一步弥补理论课程中未学透、未吃透的知识体系。学会设计相关的生态补偿及可持续发展管理方案,通过深层次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总而言之,本课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与构建实践教学,以期增强课程体系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内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生态经济学”课程内容涵盖生态学及经济学等知识,涉及产业生态经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相关保护等,涉及内容广、理论性强。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出勤率〔30%〕+和期末考试〔70%〕)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针对目前考评方式的片面性,将采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关于学生成绩的认定从平时出勤率和期末考试,延伸至对学生的课堂整体表现、课程实践表现和野外调研表现进行考核,破除唯分数论,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查(见图2)。

图2 “生态经济学”课程多维度考核评价

结语

日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得了充分的重视。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经济学”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安徽农业大学生态学教研团队将从教学方法革新、实践教学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对“生态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与实施,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和摸索,实现“生态经济学”课程高质量教与学,为培养多元化生态学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经济学案例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经济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