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23-12-25 06:46江苏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祥林嫂节奏细节

◎江苏/卢 文

2020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解读文本,体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一、品咂语言,感受节奏韵律

许多诗歌散文类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节奏韵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诵读作品的同时品咂语言美,通过反复斟酌、推敲,体会作品的语言技巧,理解并把握作品的节奏美。在自主诵读、分角色诵读、配乐诵读等活动后,学生增强了切身感受,能整体把握作品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试着写出自己对节奏韵律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时,笔者指导学生诵读词作,并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韵律美。节奏韵律赏析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体会“入声押韵美”。作品中有不少入声字,包括“戚”“息”“急”“识”“得”等。这些入声字使诗句呈现出明显的停顿,有助于展现诗人哽咽的状态,进而表达诗人内心悲痛的情感。第二个环节是体会“曲调婉转美”。学生可以标注出每句诗的平仄,从中发现平仄的搭配使用所呈现出的高低起伏之感,这样能暗示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她不平静的内心感受。第三个环节是体会“句内节奏美”。引导学生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句中感受紧凑、反复的节奏感。这些叠字的使用让整个句型呈现出回环往复的感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结合上述三个环节,学生体会到词作的节奏美。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思考在自主创作时如何将情感和节奏相结合,体现出节奏美。

在诵读感悟的过程中,学生能初步了解诗文作品的节奏美、结构美、韵律美,促使学生在自主创作时也会斟酌词语的使用、调整句型,体现自己对美的理解,提升自身审美鉴赏和创造水平。

二、浸入意境,激活心理体验

入选教材的作品多体现唯美的意境,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意境,激活其内心体验,加强对作品美感的体悟。融入意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挑选图片和视频,展现文章中生动、形象的事物,给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

美感产生要建立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基础上。例如,在品味《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创设视听情境,唤醒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活动可分成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是“视频激趣”。笔者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小路和月光照耀下的荷塘美景,使学生与作者形成内心共鸣,体悟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二个环节是“文字寻踪”。学生可以从赏析《荷塘月色》的文字入手,寻找其中体现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所体现的情感。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体现了视觉感悟,“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体现了视觉和听觉感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体现了嗅觉和听觉感悟。第三个环节是“激活体验”。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说说在看到景物前后的内心感受,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发展。

在声音、图像的双重刺激下,学生唤醒了多重感官感受,加强了对作品的感悟。这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意境美,从而与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推敲细节,解读言外之意

文学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上,还体现作者在对文章细节的处理上。不少作品通过运用语言、心理、外貌、动作等细节描写,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解读时教师应引领学生推敲细节,从对细节的分析中体会其言外之意,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比如,学习小说《祝福》时,笔者安排学生先找出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别探究这些细节隐藏的言外之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学生说出这些词句的表面意思。当祥林嫂问“我”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我”回答:“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从字面上看,“我”不知道世上是否有魂灵。第二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说出隐藏的意思。学生发现,祥林嫂在问问题时眼睛发亮,她很想得到肯定的答案。“我”害怕说得太直接,会伤害到祥林嫂,所以才会吞吞吐吐,用模棱两可的词句来解释。第三步,知人论世,深入体会作者写这些细节的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引发世人思考,让世人看到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通过是否有“魂灵”这个问题,能看出封建思想对祥林嫂的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这样能激发读者反思。透过对细节的推敲与分析,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品读作品,挖掘细节描写背后隐藏的意思,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在解读作品细节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表面意思,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解读作品中隐含的意思,最后结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作者生平解读作品的深层内涵。这样能有助于学生解读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分析结构,理解个性思维

经典作品常常会有独特的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特别的创意。在赏析文本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探究作者的创作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有哪些具有新意的文章结构,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

比如,学习《祝福》一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出文章的结构,看看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的观点不同,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互动讨论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品采用的是倒叙的方法,作者先写了祥林嫂死去的场景,然后描写了祥林嫂来到鲁镇、被迫改嫁、再回到鲁镇的经过,最后写祝福的场景。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作者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作者写了“我”来到鲁镇,看到祥林嫂死去,然后参与祝福,关于祥林嫂过去的生活,则全部都是插入的部分。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组织互动讨论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如有一名学生认为:“如果认为是插叙的话,那么插叙的内容太多了,超过了文章的主体部分,我认为这是不妥的。”他的观点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倒叙和插叙在文章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思考作者为何选择这样特别的文章结构,在审美创作上有何独特之处。

思维导图起到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与调整结构、自主创作等活动,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五、联系背景,探索人文内涵

探究作品的人文内涵,这是赏析文学作品的角度之一。教师要指导学生探究作品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辅助学生展开有益的阅读活动,在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促使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学习《琵琶行》一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索作品中的人文情怀。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了解到作者很关心民众的生活情况,但是仕途却十分不顺遂,作者创作诗歌的时候正好处于被贬谪的状态。第二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份差距很大,他为何会被琵琶女感动,还落泪呢?”结合背景信息,学生认识到作者本身很关心民众,因此自然能和琵琶女形成共情。作者从琵琶女被遗弃的经历联想到自己被朝廷抛弃,再次产生了情感共鸣。第三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探究古人的人文情怀。学生可以拓展阅读,探究还有哪些文学作品也展现了作者爱国爱民的情怀,然后深入分析中国文人为何会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思考自己在未来在社会中应该怎么做。通过这三部分的主题探索,学生深入感受了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提升了自身的理解能力。

在审美赏析时,教师可以构筑拓展阅读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和作品有关的背景信息。然后设计人文探索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主题探索与小组讨论中逐步增强理性分析的能力。

帮助高中生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合文本特点,优化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理解作品之美,并试着通过语言创作感受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祥林嫂节奏细节
花有自己的节奏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YOUNG·节奏
细节取胜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